■ 王 永 WANG Yong
安順本寨坐落于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qū)七眼橋鎮(zhèn)東南8km的黔滇古驛道的云山屯堡里,是云山屯堡建筑群中最為重要的兩個屯堡之一,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本寨隸屬于七眼橋鎮(zhèn),位于貴陽與安順之間,距貴陽市80km,距安順市14km。此處有著發(fā)達的道路交通,包括滇黔公路、貴黃公路以及貴昆鐵路等等。本寨大約在七眼橋鎮(zhèn)南部4km左右的區(qū)域。
安順的歷史最早是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牂牁和夜郎國的發(fā)源地。到了秦朝,在此設置郡縣。從漢代開始,安順與中原華夏文化開始發(fā)生密切的交流。到了元代這里開始形成集鎮(zhèn),已是“城垣峻整,街衢宏闊……層樓跨街,市集甚盛”[1]。至于明代,朱元璋調北南征,安順是重要的屯軍場所,尤其是“平壩—西秀區(qū)—鎮(zhèn)寧”一線最多最密集。平定云貴之后,朱元璋為了鞏固云貴地區(qū),同時減輕朝廷的負擔,采取了兩大重要措施:一方面,將江浙地區(qū)的商人、工匠等人員大舉向西南遷移,使其在云貴地區(qū)屯田自養(yǎng),從而發(fā)展成現如今大面積的屯堡;另一方面,給予當地土酋豐厚的待遇,并且大力開發(fā)云貴地區(qū),包括增設驛站、廣修道路等等。
清王朝建立以后,于康熙十一年(1673年)將安順軍民府改為安順府。廢除衛(wèi)所制,衛(wèi)所軍戶也全都成為了民戶,雖然身份都變成了平民,但是當地屯、堡等稱謂一直流傳了下來,當時的建筑風格、語言、服飾、禮儀、節(jié)慶等習俗也都流傳至今[2]。
民國時期,云山屯堡建筑群屬于云峰鄉(xiāng)。直至1992年云峰鄉(xiāng)撤銷后,云山屯堡建筑群劃歸為七眼橋鎮(zhèn)管轄,直至現今。
云山屯古建筑群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間,包括云山屯和本寨兩個自然村。云山屯古建筑群所包含的云山屯村和本寨村,是明代以后為屯堡戍邊提供軍需商貿服務而形成的古代村落,由于所處地理環(huán)境不同,其村落布局和功能也不盡相同[3]。
云山屯村落以山谷中的道路為骨干,將民居、商鋪、寺廟和屯墻、屯門等建筑沿緩谷地勢串聯(lián)成片,利用山谷地形和石結構寨墻構成防御性體系,提高防衛(wèi)能力。東、西寨墻設屯門和防衛(wèi)點,為進出屯堡的前后關口。民居采用多種院落組合形式,村內的大小場壩上開設各類商鋪,是商貿集中活動區(qū)域。
本寨村大概方位是坐北朝南,背后倚靠小丘陵,左有青龍山,右有一對姊妹頂山,前方有一條三岔河流經,占地近24.9hm2。由于整體的地形平緩,村落里的建筑形式整體偏向于城堡和碉樓,呈現出一種非開放性的格局,整體更加強調防御性。本寨建筑整體成封閉式合院形式,以屯墻和各建筑的山墻相連接作為外部防線,碉樓位居高處,占領制高點,村落入口是有大門作為進出的防線,巷道布局錯綜復雜,各戶多設高墻射孔對著巷道和盡端,各戶之間可以從內部相通,形成了極佳的進可攻退可守的格局。
1994年,安順市人民政府將云山屯(含本寨)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國務院公布云山屯古建筑群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盡管本寨很早就被評為文保單位,但長期以來限于經費欠缺,本寨文物建筑均未得到系統(tǒng)的修繕和保護,也未經過專業(yè)指導和修繕。而且由于住戶增多、功能改變和居民生活改善需要,文物建筑被多次修補和改動,造成本寨村建筑的現狀遭受較大破壞。
安順地處中國華南喀斯特地貌的中心部位,是喀斯特地貌發(fā)育最成熟、最典型的、最集中的地帶,這里山峰林立、怪石嶙峋、河谷環(huán)繞,地理位置極其特殊[4]。本寨作為其中重要的軍屯,選址自然是經過慎重考慮。
本寨的選址按照中國傳統(tǒng)風水觀“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模式,背靠云鷲山,面朝三岔河,左右兩邊分別是姊妹頂山和青龍山。整體地勢北高南低,背山面水,負陰抱陽呈圍合之勢,村南還有大面積的耕田,環(huán)境優(yōu)美宜人。本寨三面環(huán)山,這是天然的軍事屏障,易守難攻,有效阻礙了入侵者的長驅直入,且本寨坐落在山谷之中,有著極強的隱蔽性。剩下的南面是三岔河,也是天然的屏障,極大地增強了本寨村的防御性,同時也是維系屯堡生活的重要資源。這樣的地理優(yōu)勢,使本寨村進可攻、退可守,是典型的中國傳統(tǒng)風水哲學、居住文化和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有機結合。
本寨的選址最重要的兩個原則就是農耕和防御,而滿足這兩個原則的基本條件,一是水源;二是地形平敞,有充足數目的田地以栽植農作物。除了這兩點,還有幾點優(yōu)勢使本寨的選址更加科學:①堡址地勢險要;②和其他屯堡保持一定的距離,如云山屯、雷屯等屯堡,村落之間互相守望,以達到防御時可以快速的增援;③鄰近交通大路,交通便捷。因此,“背山面水”既是風水學的需要,也是防御性和農耕的需要,從多方面來考慮,本寨的選址自然是經得起推敲的。
除了選址的獨特性,本寨村落的整體布局也別具特色。本寨整體采用封閉、內向型的布局方式,內部空間復雜多變。內部道路將各個民居院落串聯(lián)起來,并形成互相照應的防御系統(tǒng),在遭遇攻擊的時候可以及時的相互增援。同時,各院落也不是獨立存在的,相互之間以通道相連,形成了進可攻,退可守的院落防御模式。
雖然本寨整體是內向型的布局模式,但是在重要的交通節(jié)點還是留有廣場,在村落遇到節(jié)日或者農閑時刻,可以作為公共活動空間以加強村民之間的感情與團結(圖1、2)。
本寨村的建筑基本上都是以院落為單位布置,一個院落是一個基本組成單元。院落的平面布局主要是有三合院和四合院兩種模式。每個院落基本上是由正房、左右?guī)亢烷T房組成,以1、2層的建筑為主,平面上有較為明顯的中軸線,以石墻作為院落內外分界。正房一般處于正中靠后的位置,面闊一般在3間或5間,也有極少數達到7開間,正房坐落在臺基之上,高于兩側的廂房和門房;左右兩個廂房并不一定對稱。院落外墻一般采用毛石堆砌而成,不加粉刷,材質裸露在外。屋面采用懸山屋頂,梁架上冷攤石板瓦,石板瓦就地取材,在屋面上鋪成“冰裂紋”(菱形)。建筑的裝飾性主要體現在柱礎、門樓、門窗等構件,雕刻內容獨具特色,自成一派(圖3)。該村落以前也有較為發(fā)達經濟,也有店鋪、藥房和客棧等功能院落。村落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于那些高聳入云的碉樓。碉樓高2~6層不等,一般位于正房和廂房連接的后墻右側,體量一般是根據地勢和經濟條件來決定的,總體來說體量還是十分巨大的,碉樓外輪廓下寬上窄,每層有多個內寬外窄的箭窗以作瞭望防御之用。
院落多為三合院形式,由一正兩廂組成,且有一前院。院落主入口位于南側圍墻,部分正房后側有碉樓一座,由正房東次間進入。
正房前出檐,面闊多為4間,高2層。正房結構采用中國西南地區(qū)典型的穿斗構架, 每榀屋架采用多為五柱九檁,明間分水檁下設大梁,其它檁下部分會設隨梁,直徑與檁條接近。椽板直接搭接在檁條上,都是選用的杉木,每榀屋架之間會隨縱墻設置縱向穿枋,加強屋架聯(lián)系并固定隔墻。
圖1 本寨鳥瞰圖
圖2 本寨平面圖
正房正面和背面外墻均為木質板壁墻,僅墻裙采用大塊片石。西山墻為石砌。東山墻為木質板壁墻,僅墻裙采用大塊片石。正房一二層內墻多為板壁墻,厚與外墻同,部分為編竹墻。
正房屋面滿鋪石板,屋面除檐部、近屋脊處和山面邊緣處采用石板順向鋪設外,其它部位均為斜向鋪設,屋脊采用5層石板平鋪。
室內空間和功能方面,一層明間前部為正廳,正廳后為廚房;一層次間和盡間均為臥室或廚房等居住空間(圖4)。二層均為臥室、起居空間。
圖3 測繪院落現狀照片
圖4 測繪院落一層平面圖
貴州是多山地區(qū),有大量的山石,最初的石匠通過對整塊山石的開鑿,從而獲取較為完整的大片石板,直接冷鋪在椽板上,材料易于獲得且廉價,也易于更換。正房和西廂房屋面就是采用這種石材,片石多為方形,顏色為寬400~500mm,冷鋪于椽板上,自下而上斜鋪,搭接長度約100mm。由于房屋的圍護石墻過于厚重,極易產生呆板笨重之感,當地的匠人們采用懸山的屋面做法,以遮掩住厚重的石墻,屋面薄片式石板與墻體厚重的石塊形成鮮明的對比,以此襯托出一種輕盈的質感。建筑的屋檐也不做單獨的處理,石板的棱角在屋面自然露出,形成連續(xù)的鋸齒形的線條,自然美觀且十分經濟。另外,為滿足頂層采光需要,屋面局部用單片玻璃代替片石,俗稱“亮瓦”。部分建筑的屋脊使用小青瓦冷鋪。
當地建筑舉折不算明顯,民居的舉折不像官式建筑那樣嚴謹。西廂房可以看到稍微明顯一些的舉折,貴州是多雨地區(qū),為了加快排水,越靠近屋脊的部分坡度越陡。
本寨村的整體布局即滿足了防御性需求,又迎合了我國傳統(tǒng)的風水觀,整個村落隱居于山水之間,怡然自得。村落內的建筑集技術與藝術于一體,展現了明清時期的建筑建造技術與當時云貴地區(qū)的傳統(tǒng)文化,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