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奉朝洋 FENG Zhaoyang 楊 眉 YANG Mei 張伏虎 ZHANG Fuhu
吳堡古城位于陜西省榆林市吳堡縣,東臨黃河,與山西柳林軍渡鎮(zhèn)隔河相望,南接南壇峁,西臨大橋溝,海拔高793m(圖1)。
古城依山而建,南北長400m,東西寬270m,面積約10hm2,平面呈不規(guī)則長圓形,距離新縣城2.5km。本文通過Google Earth Pro的全球衛(wèi)星定位、衛(wèi)星遙感實時獲取古鎮(zhèn)高清圖像,對吳堡古城進行歷史、地理環(huán)境和空間形態(tài)的比較分析,從中探討空間格局特點及保護策略(圖2、3)。
吳堡古城作為軍事根據地始建于五代時期北漢政權,稱吳堡寨,北宋亦為寨,金正大三年(公元1226年)設吳堡縣治于此。元代至民國,這里都是吳堡縣城。古城由石頭筑成,保存原本完整,但在20世紀40年代侵華戰(zhàn)爭中,日軍隔河炮擊古城,多數保護建筑遭毀,城墻也殘缺不全[1]。城內土壤為黃色黏土,下為基巖。因戰(zhàn)爭破壞、交通不便及水資源的枯竭,1945年移縣治于宋川鎮(zhèn),古城降級為行政村,名古城村。21世紀初,當地政府對古城西門、南門及城墻局部進行了加固、維修。2006年,吳堡古城被列為全國重點文保單位。古城因行政中心的轉移日趨蕭條,現居民僅余數戶,瀕臨消失。
通過Google Earth Pro搜索古鎮(zhèn)名稱獲得古鎮(zhèn)定位,繼而獲取古鎮(zhèn)遙感衛(wèi)星圖像,經過鼠標調整角度后可以直接看到古鎮(zhèn)周邊的三維地形現狀,打開不同的圖層,還可以了解周邊的地形、道路、地名及建筑等。經過以上步驟,可得到古鎮(zhèn)三維地形圖像。從影像中清晰可見,古城邑枕黃河,坐北朝南,呂梁山脈群山起伏,景色雄奇壯麗。正如民國《延綏覽勝》記載:“縣城居山絕頂,周臨巖壁,形勢險阻,萬夫難攻?!眳潜す懦亲涞狞S河天險石山高約150m,地形險要,黃河繞城東南急速流過。雖規(guī)模頗隘,而亦足稱“金湯之固”,被古人譽為“銅吳堡”(圖4、5)。吳堡古城最早是作為軍事根據地,故選址首先考慮戰(zhàn)爭軍事防御因素[2]。
圖1 吳堡在陜西省的位置圖
圖2 吳堡新縣城與古城的位置關系圖
圖3 2018.4.27古城影像圖
也正是因為古鎮(zhèn)地形險要,傳統(tǒng)的實地考察方法耗時耗力,還缺乏整體觀,難以看到考察區(qū)域范圍全局,并且測量數據方式繁瑣,然而通過Google Earth Pro可以輕松在電腦上就能完成格局觀測,最重要的是實測數據更準確,實測方法更高效。通過Google Earth Pro視窗中視角切換、傾斜和旋轉等工具,可以直觀看到區(qū)域環(huán)境,如同身臨其境。
圖4 遠眺古城
圖5 清道光年間吳堡古城平面圖
從衛(wèi)星影像中可以看到,作為軍事防御寨堡,吳堡古城在平面形態(tài)特征上突出反映了軍事防御工程特色[3]。古城墻設東、西、南、北四門,建有門樓,今門樓皆毀,但城門洞完整而堅固,是典型的宋代陜北軍事城堡城門形制。通過實地考察可見,城門所嵌石刻題額為清乾隆年間知縣倪祥麟所題,現僅存西門“明溪”、南門“重巽”、北門“望澤”三塊(圖6)。南門設有甕城,內設關帝廟。城墻內部由黃土夯筑,外砌條石,城垣殘高1.6~11.2m。
將原始衛(wèi)星圖形調整為黑白底圖,能更清晰明了地看出古鎮(zhèn)空間肌理,其中顯眼的白色線條就是古鎮(zhèn)中的街巷。城墻勾勒出了古城的平面輪廓,南北大街、東西大街組成的十字型街道則形成空間軸線,這兩條縱橫軸線控制著古城建筑的排列走向。南北大街建成于明洪武初年,長約400m,寬2m,兩側排列著數十處明朝時留下的石拱窯式商業(yè)店鋪,狹窄的街巷由石塊鋪就而成。主路兩側伸出許多分支,形成支路(圖7、8)。
古縣衙作為古城中最重要的建筑置于東北部制高點,俯瞰全城。古縣衙分南北兩部分,北院是當年前后大堂和六房衙署,南院是衙役居所和牢房,雖枯木叢生,但平面布局及建筑形制仍可辨出。廟宇祠堂在封建禮制社會也占有重要地位。文廟位于縣衙西邊,地勢略低于縣衙,居古城正中心。其他廟宇建筑如城隍廟、娘娘廟、衙神廟等也置于北部縣衙周邊的高地(圖9)。行政建筑和廟祠建筑形成了古城空間軸線的重要節(jié)點,統(tǒng)攝古城格局。其他建筑如商業(yè)、居住等,按照等級、重要性順地勢從高到低,由北向南逐級修建,可見古城等級制度森嚴[4]。
圖6 南城門“重巽”
圖7 吳堡古城衛(wèi)星影像圖
圖8 北大街古時商鋪
圖9 娘娘廟舊址
圖10 王遇時四合院
圖11 Panoramio照片圖層
調整Google Earth Pro衛(wèi)星圖像至頂視圖角度,讓圖像更接近于平面地圖,有利于觀察古鎮(zhèn)的總體空間格局以及民居院落空間特點。從頂視圖看,院落主次分明,中軸對稱,組織有序,有單排院、三合院、四合院、組合式院落等形式(圖10)。打開Google Earth Pro照片中的Panoramio圖層,可以看到視圖區(qū)域范圍內各個地方的照片(圖11),這個圖層目前多覆蓋于沒有街景模式的非城市地區(qū),通過照片形式彌補二維平面的不足,表現空間特點。Panoramio照片會直接顯示在遙感圖像的對應地點上,對于研究偏遠的古村鎮(zhèn)區(qū)域來說非常實用。從照片中可以看到,民居院落方正,窯臉飽滿圓潤,多飾以傳統(tǒng)裝飾元素,使得整個院落層次富于變化。典型黃土高原窯洞四合院落由正窯、廂窯、院子、倒座、大門等組成,多進的組合院落中還增設了廳窯、轉扇和二道門,這些要素共同構成陜北特色的四合院窯洞民居。吳堡古城中,石頭是主要的建筑材料,城墻、城門、民居建筑、院墻皆由石頭筑成。這座石頭城里還有著漫山遍野的棗樹,空氣中也彌漫著棗的香氣,瑪瑙般的紅棗給沉靜的古城涂上了絢麗的色彩。
縣衙、文廟等標志性建筑凝聚著特定時期的古城文化,但在抗日戰(zhàn)爭中也成為日軍炮火襲擊的目標,故大部分已毀?,F存窯洞建筑院落42個,由220孔石砌窯洞組成。其中居住建筑窯洞152孔,廟祠建筑窯洞19孔,行政建筑和商業(yè)建筑窯洞16孔。多數窯洞建筑保存基本完好,結構、門窗、挑檐等依然能看出最初形制。獨立式石拱窯是吳堡古城窯洞的主要形式,窯體不借助崖壁做支撐,而是用石塊砌成基礎,窯頂多為磚木硬山式閣樓,閣樓可做其他生活用途。挑檐形式多樣,有條石托木挑檐、疊石疊磚挑檐、雨篷式挑檐回廊、石板挑檐等。窯洞獨特的拱券結構造就了拱形門連窗,窗欞由木結構組成,滿拱大窗裝飾講究,紋樣繁多。宅門也很有特點,常見木磚結構的兩坡硬山獨立式隨墻大門和門洞式石拱窯大門(圖12)。民居雕飾以木雕、磚雕和石雕為主,主要位于窯臉、斗拱、穿廊抱廈等部位[5](圖13、14)。
圖12 民居大門
吳堡古城是西北地區(qū)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千年古縣城,古城中的石拱窯建筑群對于研究地域民居聚落具有寶貴價值。通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保護策略:①保護古城整體山水格局與景觀環(huán)境。古城“一山兩水”及山體的整體形態(tài)、自然地貌和植被綠化應整體保護,避免人為改造與破壞。②保護古城街巷格局。保護城墻輪廓,強化原有軸線,保護界面空間與原有格局特征。③遺址建筑禁止重建,建議原地封存,利用地面標示進行文化展示。④保護現存完好標志性建筑,修繕有保護價值的建筑,整飭不協(xié)調的建筑。整理出部分院落,吸引部分居民回遷舊居,政府給予必要的資助、支持,免遭人為淪落而消亡,滿足考古科研、愛國主義教育、旅游、休閑、觀光等功能需求。
圖13 李家祠堂磚雕額枋
Google Earth Pro為古村鎮(zhèn)空間格局研究帶來了極大便利。首先,軟件操作方便高效,工具欄對應圖標都可以一鍵操作,衛(wèi)星圖像分辨率也比較高,其分辨率最高可達0.61m;其次,通過即時搜索能全局性地看到古鎮(zhèn)完整圖像和周邊地理環(huán)境,拉取縱向時間軸還能截取不同時期影像,進行時空分異比對,這點完全突破了傳統(tǒng)實地勘測方法的局限性;此外,Panoramio圖層還能直接點對點地看到現場照片,極大優(yōu)化了傳統(tǒng)徒步考察方式。Google Earth Pro在景觀學相關專業(yè)的應用潛質顯而易見,也必然會在城市規(guī)劃學、景觀學等領域實現更廣闊的應用前景。
千年軍事堡寨的歷史賦予了古城獨有的氣質,這種特殊性與陜北文化交融在一起創(chuàng)造出了獨一無二的吳堡古城。保護與傳承這些歷史文化載體,就是保持黃土地鮮活的文化生命力。本文旨在運用Google Earth Pro高效全面地了解吳堡古城,以提出針對性的保護建議。希望本文能為陜北地區(qū)古城、民居研究發(fā)展助益,讓更多的古城文化得到關注與重視。
圖14 王久清四合院大門上磚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