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
(泰山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 山東 泰安 271000)
母乳中含有維生素、蛋白質以及脂肪等多種營養(yǎng),其是嬰兒較適合的天然營養(yǎng)物質之一,能有效增強嬰兒的免疫力。初產婦在產后較重要的問題是哺乳與恢復,由于初產婦在產后情緒較易發(fā)生變化,且易誘發(fā)恢復延遲與乳房脹痛等問題,產后乳房脹痛不僅影響產婦的催乳效果,同時還會對產婦的預后造成嚴重影響[1]。低頻脈沖電刺激是臨床常見的理療方法,其主要是利用蝸形磁場以持續(xù)治療的方法治療產婦乳房,以此促進產婦產后的恢復,并達到產后催乳的效果[2]。本文就低頻脈沖電刺激在初產婦催乳中的應用效果及對預后的影響進行探究,以此促進初產婦的催乳效果與預后恢復,匯報如下。
抽取的研究病例為2016年5月—2017年7月期間在本院接受治療的82例初產婦,以電腦隨機分組軟件分為常規(guī)組(41例)與觀察組(41例)。常規(guī)組初產婦中,年齡范圍在22~33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6.41±2.57)歲,孕周范圍在37~40周之間,平均孕周為(39.24±1.87)周,分娩方法:剖宮產為9例,自然分娩為32例;觀察組初產婦中,年齡范圍在23~3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6.87±2.14)歲,孕周范圍在36~40周之間,平均孕周為(39.74±2.01)周,分娩方法:剖宮產為10例,自然分娩為31例。使用電腦統(tǒng)計學軟件對兩組初產婦的一般資料計算,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常規(guī)組41例初產婦接受常規(guī)催乳治療,方法:使用毛巾對乳房脹痛的產婦進行按摩與熱敷,加強產婦合理的飲食與調整體位,并予以產婦使用中藥湯劑等輔助治療方法。觀察組 41例初產婦接受低頻脈沖電刺激催乳治療,方法:指導產婦取平臥位姿勢,將低頻脈沖電刺激儀連接于兩組電擊治療片上,在黑色面涂上耦合劑后,放置于胸部乳根穴與通乳血上,將貼片固定后確保其與皮膚緊密貼合,并逐漸增加刺激強度至產婦耐受范圍內,電刺激強度范圍在200~250Hz之間,電刺激維持時間范圍在20~40min之間,每天2次,每次30分鐘[3]。
分別對常規(guī)組與觀察組初產婦產后8h泌乳率、12h泌乳率、24h泌乳率以及48h泌乳率進行詳細記錄并觀察。
使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處理,使用χ2檢驗計數資料,若P<0.05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產后8h、12h、24h及48h泌乳率均高于常規(guī)組,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
表 兩組產后各時間段泌乳情況比較(n/%)
在產科中母乳喂養(yǎng)率低是常見的臨床問題,產后乳房脹痛是造成產后母乳率低的主要原因,因此臨床需采取針對性治療措施,以此改善初產婦的身體健康,同時促進新生兒的正常發(fā)育[4]。常規(guī)催乳治療方法并不理想,隨著我國醫(yī)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低頻脈沖電刺激儀在臨床上得到廣泛應用,同時在初產婦催乳中也獲取了良好的應用效果。低頻脈沖電刺激是在電腦刺激下產生作用的,在低頻脈沖作用下通過持續(xù)性與高能量刺激乳房能改善局部微循環(huán),并促進皮下粘連組織得到有效緩解,以此改善血液微循環(huán),并且在對乳房進行治療時,能有效促進乳房內的活性,對乳房造成類似嬰兒吮吸的刺激作用[5]。另外,通過低頻脈沖電刺激治療,還能維持乳腺內的分泌平衡,有效提高乳腺組織的活動,并在改善血運后提高產婦垂體泌乳素的分泌能力,以此增加泌乳的分泌量,具有顯著的催乳效果。本次結果顯示,觀察組產后各時間段母乳率均高于常規(guī)組(P<0.05),表明低頻脈沖電刺激能改善催乳效果,促進泌乳分泌量的增加,以此促使初產婦產后的康復。
綜上所述,低頻脈沖電刺激具有操作簡單、使用安全的效果,能有效縮短產后催乳時間,促進初產婦產后泌乳,并且還能促進產婦產后盡快康復,改善預后,臨床價值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