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學春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探索未知是人的本能。人總是對新奇怪異的事物興趣盎然,對開眼界長見識的事情欣喜若狂。教師如果能夠抓往學生的求知心理,把每一堂課上成一部懸疑大片,定能使學生保持求知初心,學海一路前行。
懸疑大片能第一時間抓住觀眾的心,讓觀眾隨著劇情去大膽猜測、探索真相。有人說,如果一部影片三分鐘之內(nèi)還沒有抓住觀眾,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部影片是失敗的??梢哉f,懸疑大片絕對做到了這一點。很多懸疑大片第一時間將觀眾帶入故事情節(jié),使其迅速進入角色。課堂上,教師要圍繞三維教學目標,巧設疑問,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去探究、去發(fā)現(xiàn)。這其實是一種“吊胃口”的技巧,是激發(fā)學習動機的最佳方法。很多教師有這樣的意識,但是未下足工夫。其實,無論哪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都可以去吊學生的胃口,只要教師足夠認識到它的重要性。2006年,我曾經(jīng)上過一堂讓我至今記憶猶新的歷史比武課《百家爭鳴》。在練習環(huán)節(jié),我突發(fā)奇想,開了一個“作業(yè)超市”,設置了必答題和選答題環(huán)節(jié)。選答題尤其設計巧妙,題目中包含學生意想不到且喜聞樂見的資訊,有圖文并茂的歷史人物故事,有動感十足的哲理小動畫,有扣人心弦的影視片段,有名人名言,有謎語,等等。每條資訊中都有一道與本課內(nèi)容、教學重難點相關(guān)的思考題。學生們從躍躍欲試到爭先恐后,下課之后仍意猶未盡、戀戀不舍。
懸疑大片讓人疑慮重重,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不到結(jié)尾無法預知真相。在一堂課中,教師要遵循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設置一些具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任務。讓學生們充分參與,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攻克難關(guān),學有所獲。讓學生們在合作中共贏,成為合作、學習、成長的共同體。一堂課下來,讓學生們有抽絲剝繭、撥云見日的收獲,有“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我曾聽過一堂小學三年級的數(shù)學課《面積和面積單位》。教師讓學生比較紅黃兩個長方形和一個綠正方形的面積大小。學生們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充分發(fā)揮集體的智慧,運用一切可能的方法,有的用尺子量,有的用圖形跟圖形重疊,有的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去擺弄這三個圖形。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參與體驗,最終找到了多種解決問題的辦法,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
很多懸疑大片直到最后也沒有給觀眾一個交待,罪犯依然逍遙法外,甚至還不知道是誰。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預設一些開放性問題,讓學生進行頭腦風暴,充分發(fā)揮他們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發(fā)散思維力,引導學生站在不同的角度,發(fā)出不同的聲音,闡述不同的觀點,最終形成他們的看法和主張。例如,在上到小學三年級上冊“聲音”這一習作主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思維導圖將聲音分類,有樂音和噪聲,有震耳欲聾和細若游絲的聲音,有大小強弱變化的聲音,有來自外界和來自內(nèi)心的聲音,等等。只要教師以開放的心態(tài)放手讓學生去探索,學生就能腦洞大開,發(fā)揮他們無限的潛能。
(作者單位:常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