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案背景
馮某(化名),男,現年48歲,2013年5月因容留他人吸毒罪被判處管制,成為一名社區(qū)矯正對象。在接受社區(qū)矯正之初,馮某態(tài)度惡劣,拒絕接受管教,并且因長期吸毒疾病纏身,負債累累,妻子因此憤然離去,更令他心灰意冷、消極厭食。馮某后在街道司法所社矯工作人員的教育下順利完成社區(qū)矯正過程,從而轉為安置幫教人員。在社區(qū)矯正結束后,馮某與司法所的關系逐漸疏遠,私底下與“毒友”接觸,并停止接受美沙酮治療。而后與一名吸毒女子再婚,為此,馮某與母親、女兒的關系日益變差。馮某婚后與妻子經常因經濟問題、生活瑣事等發(fā)生矛盾和爭執(zhí),在一次爭吵中其妻子一怒之下把家中窗戶全部打碎,由于居住環(huán)境惡劣,案主的母親、女兒搬離了住處。看著殘破不堪的住所,聯(lián)想起自己支離破碎的家庭,馮某深感無助,于是找到了社區(qū)的司法社工尋求幫助。
二、問題分析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中包含了歸屬與愛的需要。其中,處于歸屬與愛的需要的人,注意友愛,渴望被團隊認同及接受,并與他人建立良好和諧的人際關系。若該需要得不到滿足,個體就會產生強烈的孤獨感、異化感、疏離感。案主表示過希望能與平常人的互動交流,渴望有和諧的家庭,但由于自身性格內向,且自己吸毒的不良行為,不被認可與接納。同事,由于長期吸毒導致身體出現嚴重疾病,無法工作,生活的開支完全依靠低保救濟金及母親微薄的退休金維持生活,令母親及女兒無法在家居住,馮某深感愧疚。
三、介入目標
(一)改善家庭居住環(huán)境,讓母親和女兒可以回家居??;
(二)介入家庭關系的調適,改善案主的家庭關系;
(三)提升案主支持網絡,協(xié)助案主遠離“毒圈”。
四、服務計劃
(一)通過面談與多次電訪與案主建立專業(yè)關系,改善案主的家庭關系,明確社會工作者及案主達成一致的服務目標。
(二)鏈接社區(qū)資源,發(fā)動志愿者資源,為案主住所重新安裝家中窗戶,改善其居住環(huán)境;
(三)聯(lián)動街道綜治辦,對案主康復情況進行管控,為其每月申請服用美沙酮,以科學戒毒的方式循序漸進地控制毒癮,改善案主身體狀況。
四、介入過程:
社工首先透過社區(qū)居委會了解案主的家庭基本情況,掌握實際經濟收入狀況。其次,與服務對象建立專業(yè)關系,社工剛開始接觸案主時,案主經常借故不在家或不接電話,想通過其家人了解更多情況,但其母親與女兒也不此居住,對此社工只能約請社區(qū)居委會的綜治專職人員陪同前往案主家中,具體了解情況。在表明社工的身份下,案主以為是司法所的工作人員,想了解是否再有吸毒的現象,一直都處于沉默的狀態(tài),后在居委專職的解說社工的性質與澄清下才能進入簡單的交流。
經過多次的接觸,服務對象表示自己生活當下最主要的是想解決家里窗戶的問題,可以讓母親與女兒回家一家團聚,但因經濟的原因一直無能為力,希望社工的介入可以解決家庭的居住環(huán)境。
其后,社工在多次與案主母親的聯(lián)系溝通下,案主母親愿意與社工分享自己與兒子的往事,同時敘說“自己年紀大了,看到孫女還那么小確實又放心不下,兒子與媳婦又不爭氣,有時我也真的沒辦法,但現在看到社會中那么多的熱心人士對他們生活的幫助與關心,希望案主能重拾對生活的信心,有所改變”。社工對案主母親的分享表示理解和肯定,同時指出家庭如能給予案主更多的支持與鼓勵,案主的狀況會得到更大的改善。案主母親最后表示愿意為案主作出努力和嘗試,盡自己能力能幫多少算多少。
在后續(xù)跟進過程中,社工與案主及其家人保持聯(lián)系,逢天氣變化或節(jié)日社工都會致電問候或上門探訪,了解其家庭生活近況并及時給予情緒支持,同時定期邀請其參與街道司法所、家庭綜合服務中心組織的社區(qū)活動。
五、服務評估
訪談法:通過與案主的母親及所在的社區(qū)居委會會談,了解案主母親已搬回同案主居住。
通過滿意度調查法:了解到案主及其母親對社工的工作態(tài)度的認同,并認為社工幫助案主家解決了其最基本的居住安全問題,案主與家人的關系也逐步好轉。
六、專業(yè)反思
社工期望透過解決案主最迫切的生活實際問題,進而改善其家庭關系,感受家庭溫暖,同時司法社工、街道司法所工作人員、街道綜治辦工作人員、社區(qū)熱心志愿者共同介入幫扶關心,為其建立起穩(wěn)定的社會支持網絡,從家庭、社區(qū)、社會等層面共同為案主筑起“防毒”圍墻,使其充滿信心重新過上新的生活。
面對吸毒人員且是矯正對象,容易受到家人和社會的責備和歧視,內心的空虛無助,導致在生活中結交的朋友圈子都是特類人員,在面對生活困惑與難題之時,難以得到大家的支持,對而對生活喪失信心的心態(tài),在司法社工介入初期,一方面社工的專業(yè)經驗不足,第一次接觸社區(qū)服刑人群,感受迷茫工作開展起來有些無助,另一方面案主以為是司法工作人員對其行為管控,前期接觸較為沉默,后來在居委會工作人員的配合幫助,及社工對其尊重、真誠、耐心下,透過解決其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終于打開案主的心結,使服務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七、服務感言
在開展服務過程中,司法社工不管服務對象之前因什么罪行被判社區(qū)矯正,在服務過程中用真誠、尊重、不批判的服務態(tài)度打動服務對象及家屬。一句簡單的問候,每次耐心的傾聽,一個肯定的動作,都能讓矯正對象感受到社工對他們表達的尊重,且需要相信每個人都能改變,即使服務對象是社區(qū)矯正和安置幫教人員,他們也渴望得到家人和社區(qū)的認可及支持。
八、督導點評
本案案主有多年吸毒史,由社區(qū)矯正轉為案主幫教的對象。案主家庭關系復雜,并伴有經濟條件差、居住環(huán)境惡劣等問題,更可能有復吸的風險。社工從不同層面的介入,從調適案主的家庭關系為案主建立家庭支持,恢復其家庭功能;并且引導案主參與社區(qū)活動,建立向的社會關系,可讓其慢慢疏遠不良的朋友,建立更多的正面社交;同時鏈接社區(qū)的治療及志愿者資源,幫助案主治療毒癮,解決居家環(huán)境問題,促進案主家庭問題的解決。最后案主的問題也能夠得到初步解決,能夠回應案主的需要。社工需要定期回訪,因為案主需要美沙酮治療達到戒毒的目的,需要跟進及鞏固案主的正向改變。
作者簡介:張文臻,男,現任職于廣州市海珠區(qū)華仁社會工作服務中心,擔任家庭綜合服務中心主任,研究方向為社會組織管理、司法社會工作服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