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俊
《全日制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化學課程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為主旨,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幫助學生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和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使學生獲得進一步學習和發(fā)展所需要的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引導學生認識化學在促進社會發(fā)展和提高人類生活質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過化學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社會責任感,提高未來公民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能力。義務教育階段化學課程中的科學探究,是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化學知識、認識和解決化學問題的重要實踐活動?;瘜W實驗是進行科學探究的重要方式,學生具備基本的化學實驗技能是學習化學和進行探究活動的基礎和保證。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目前初中化學實驗教學的現狀及反思。
初中化學實驗中大部分為演示實驗,約占實驗總數的9%以上。演示實驗又以驗證性實驗為主。這種實驗教學的常用模式是:實驗前教師明確講清有關的知識點,將實驗方案和步驟以及注意事項明確地教給學生,再進行演示實驗。然后再把實驗現象、結果與所講授的新知識作對應比較,最后由教師或學生做概括總結。
從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的角度看,長期、單一地選用這種實驗教學模式顯然是極不妥當的。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認為這樣的教學模式是與人的實際思維過程相悖的,它不能使人的創(chuàng)造得到發(fā)展,而只能使人的頭腦成為倉庫。而且這種情形與我國目前大力推行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思路背道而馳,更不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瘜W新課標在教育目標中把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方面分列出來,強調教育的目的是多元的,不是單一的知識傳授,不是只重結果,也不只是進行單一智力的培養(yǎng)。這個根本性的變化,對培養(yǎng)新時期具有良好素質和競爭力的新一代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初中化學實驗教學的策略。
1、領會課標精神。
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新課表從義務教育培養(yǎng)目標出發(fā),面向大多數學校和大多數學生,著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質。與原課程標準相比,新大綱在“初中化學教學目的”中除了規(guī)定學生需要學習一些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外,特別突出強調要重視情感領域的教學和對學生能力及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在教學內容方面,從義務教育實際出發(fā),新課標適當降低化學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要求,較大幅度降低化學計算的要求,在適當拓寬元素化合物知識面的同時,加強了化學實驗,把演示實驗列入課程標準的教學內容。新課標列出的30多項演示實驗要求教師必須在規(guī)定的教學時間內很好完成(一定要做,不是可做可不做),學生分組實驗20個左右個,要求教師“要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努力完成,使每個學生都有動手做實驗的機會”。
2、培養(yǎng)實驗習慣。
在初中化學實驗教學中注意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實驗習慣,是培養(yǎng)學生科學態(tài)度的重要措施。良好的實驗習慣包括:正確使用儀器、規(guī)范的實驗操作、認真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如實完成實驗報告、遵守實驗室規(guī)則、注意節(jié)約藥品和實驗安全等。在教學中注意從科學態(tài)度、規(guī)范操作上給學生進行示范,對學生遵守實驗室規(guī)則提出嚴格要求,對如何觀察、記錄、實驗現象、填寫實驗報告則加以具體指導。每次學生分組實驗結束,要讓學生清洗實驗儀器、整理藥品,保持桌面整潔,養(yǎng)成良好的實驗習慣。
3、聯系生活實際。
聯系日常生活工業(yè)生產實際,運用化學知識,解決問題?;瘜W實驗為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提供了最佳環(huán)境,使學生學會并習慣從化學的視角關注社會、審視自然,把學到的知識盡可能地運用到生活中,分析和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尤其是開發(fā)一些聯系生活生產實際的應用型實驗,可使學生親身感受到化學實驗的實用價值,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動機。
4、開展課外活動。
組織化學興趣小組是開展課外活動的很好方式,興趣小組活動除了舉辦擴展課內所學過的知識內容的專題講座外,還以做化學趣味實驗,、進行社會調查等多種形式展開。在小組活動中我盡量發(fā)揮學生的特長,鼓勵學生多動手、多動腦、多實驗。我還結合教學實際,指導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如學習化學與環(huán)境保護時,要求學生調查了解“你家附近的河水清澈嗎?請問你們父母,在他們當學生時,這條河是不是像現在這樣臟?”學習燃燒和滅火時,課后布置學生到加油站、倉庫觀察“嚴禁煙火”標志,。還開辟了“廚房中的化學”實驗課題,讓學生利用家庭廚房里現有的物品進行實驗、觀察,如觀察沒擦干凈的鐵鍋、菜刀表面留下的銹斑;用久的熱水瓶膽和燒水壺內沉積的水垢;比較食鹽和白糖溶解性的大小;將雞蛋放入盛食醋的茶杯中觀察蛋殼表面產生的氣泡以及限用廚房內的用品來鑒別精鹽和堿(Na2CO3)等。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感到化學就在自己身邊,化學與生產、生活、社會密切相關,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他們關心自然、關心社會的情感。
5、開發(fā)家庭實驗。
新教材配合教學內容,共設置了10多個家庭小實驗。教學實踐表明,家庭小實驗的引入使課堂教學延伸至課外,它對激發(fā)學習興趣、鞏固知識技能、培養(yǎng)能力、開發(fā)智力起到一定作用。當我第一次向學生布置緒言課的家庭小實驗--觀察蠟燭色態(tài)、構造及點燃時的現象,學生感到很新奇。而第二次布置家庭小實驗——用玻璃杯、飯碗和小蠟燭來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學生開始產生興趣,大多數學生在家里動手做了這個實驗,有的成功,也有的不成功。第二天到課堂上七嘴八舌詢問老師,經過簡要解釋和指導后,有的同學回家又重復做了這個實驗,一旦做成功了,其興奮之情自不必說,學習化學的興趣也隨之激發(fā)出來。
6、運用媒體教學。
多媒體技術能為化學教學提供豐富多彩、生動直觀的教學情境。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實現以學生學習為中心,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培養(yǎng)學生適應信息化社會需要的信息收集、選擇、處理的能力及人際交往的能力。
傳統的實驗教學,遇到一些要求高、難、設備貴重的實驗,往往難以開出,多媒體正好可彌補這一缺陷,例如:(1)物質條件受限制的化學實驗;(2)爆炸、毒性較大且不易控制的一些危險實驗;(3)易出錯誤的實驗,多媒體模擬一些錯誤的實驗,可使學生親眼感受錯誤操作的危險性,從而避免錯誤的發(fā)生;(4)微觀物質結構及其運動的實驗,有時通過語言描述比較困難,結構模型的使用又不方便,而借助多媒體三維圖形功能則可以有利于學生對微觀世界的理解,有利于空間想像能力的培養(yǎng)。
以上是我在實驗教學實踐中的一些體會,實驗教學的價值顯示出其無限的生命力。相信,隨著課改的深入,不斷地學習、反思、總結,實驗教學一定能體現出其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