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矣
在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物理教材《平面鏡成像》一節(jié)中,有一個結(jié)論:平面鏡成虛像。這個“虛”字,讓學生們很費解。說其有,鏡后空空如也;說其無,鏡中之像逼真清晰,毫發(fā)畢現(xiàn)。那么,虛像到底是有還是沒有呢?如果有,它在哪兒呢?
《教師教學用書》這樣提示:“虛像的概念和平面鏡成像原理,是初中光學的一大難點,應(yīng)注意突破,為后續(xù)學習排除障礙。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作圖來理解它們?!?/p>
為了幫助學生們對平面鏡成虛像先有個感性認識 ,我選擇了一個月明風清的早晨,帶領(lǐng)全班同學來到學校附近的方形荷塘,進行繞塘賞月體驗。
大家先一起靜觀天上月亮和水中月亮的位置,心中確認一下其由東向西的運行方向,思考下面幾個問題:
①大家知道,月球在我們38萬千米之外,根據(jù)平面鏡成像的對稱性,水中之像也應(yīng)在水面的38萬千米之下,而此池塘深不過數(shù)米,你覺得水中月會在池糖的水中嗎?
此時,學生疑惑生起,是啊,月亮太遠,天空太大,小小的池塘根本容納不下。
②可是,像若不在水中,又在哪兒呢?
接下來,先讓學生大膽猜測:天上月亮由東向西運行,那水中月亮如何運行呢?有同學回答說水中之月應(yīng)該是和天上月關(guān)于水面對稱的,由東向西緩緩運行。
真是如此嗎?
然后將全班同學分成四組,分別站在方塘四周,同時出發(fā)環(huán)行一周,仔細觀察水中月的運行方向,驗證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
一圈下來以后,學生開始驚呼,原來看到的事實和猜想完全不同,水中月不是向西運行,而是始終在自己對面,與己同行。也就是說,每個人面前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月亮,伴隨自己同速同向而行,這樣一來,水中月的方向只與每個觀察者有關(guān)。這是怎么回事呢?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是說我們共有一個天上月;“千江有水千江月”,卻告訴我們,有多少個觀察者就有多少個月亮。
在塘邊靜觀時,學生已認識到水中月并不在水中;繞塘動觀時,每個人都發(fā)現(xiàn)水中月始終在自己對面。那么,水中這個月亮究竟在哪兒呢?
帶著滿腔疑問,大家回到課堂,先擱置重重疑惑,請學生不妨分析一下月亮、水面、人的眼睛、大腦在這個過程中都做了些什么?
請學生提前讀一下教材中《眼睛與眼鏡》中一段文字:“晶狀體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當于一個凸透鏡,把來自物體的光會聚在視網(wǎng)膜上形成物體的像。視網(wǎng)膜上的感光細胞受到光的刺激產(chǎn)生信號,視神經(jīng)把這個信號傳輸給大腦,我們就看到了物體?!?/p>
由此我們知道,月亮將陽光反射到地球,水面將月光反射到人的眼睛,眼睛折射光,在視網(wǎng)膜上形成物體的像,視神經(jīng)傳輸信號給大腦,大腦就看到了物體,最終,我們看到的物體,是大腦意識顯現(xiàn)的產(chǎn)物,不是眼睛看到,而是大腦看到。
接下來,教師引導學生通過作圖來理解虛像的形成。具體做法如下:
1、在黑板上先畫出平面鏡和蠟燭,問學生:蠟燭及火焰有多少個點發(fā)出光線?若在火焰頂端選取一個發(fā)光點S,S將發(fā)出多少條光線射到平面鏡上?
2、抽一學生上來選一條射向平面鏡的光線,并畫出反射光線;再請出兩位位同學畫出另外的入射光線和反射光線。
3、提出問題:如果人的眼睛正對著這三條光線,會覺得這三條光線是從哪里發(fā)出的?
4、在圖上畫出一只眼睛,接著說明人眼是根據(jù)光線直進的經(jīng)驗來判斷物體的位置的,這時人眼逆著反射光線的方向向鏡里看去,便產(chǎn)生一個錯覺,覺得光線好像是從鏡后的S'處射來的。邊講邊把三條反射光線用虛線向鏡后延長,得交點S'。引導學生認識到,鏡后面實際并不存在發(fā)光點S',S'也不是反射光線的交點,而是反射光線反向延長線的交點,所以是虛像??梢姡说母杏X有時并不可靠。
歷經(jīng)充分討論,師生共同概括出:從月亮發(fā)出的光線,經(jīng)水面反射后改變方向進入人眼,而人由于光線直進的經(jīng)驗,誤認為月亮就在眼前,所以虛像就是人的錯覺,只能被人腦“看到”。
通過這一節(jié)課的教學,學生對虛像概念有了基本認知,但生活處處皆學問,為進一步培育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以及熱愛自然、樂于思考的習慣,我再給學生留下一個課后思考:我們離開了,荷塘中還倒映著那一輪明月嗎?
參考文獻:
[1]物理教材
[2]教師教學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