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代秀
近來,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發(fā)現(xiàn)所使用的某些高考復習資料,在個別答案“詳解”上存在嚴重偏頗失真之處,容易誤導誤傷學生。現(xiàn)舉幾例,供廣大讀者評判。
例一:“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lián)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边@段話出自
A.《政府論》 B.《共產黨宣言》
C.《烏托邦》 D.《共同綱領》
原題【解析】抓題干中關鍵詞語“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和“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符合《共產黨宣言》中階級斗爭觀點、人的自由發(fā)展等觀點,故B項正確,A、C、D項錯誤。【答案】B
辨析:此題本是2014年上海高考歷史單科第18題,依據(jù)材料可知,代替的是“資產階級舊社會”,將來的未來社會“聯(lián)合體”實際上就是共產主義社會,更準確地說,是共產主義的第一階段或社會主義社會,故此話應出自反映無產階級要求、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文件。根據(jù)所學故只有B項符合題意。排除A、C、D。
原題解析過于簡單且存在明顯錯誤,依據(jù)高中岳麓版必修一P74教材《共產黨宣言》內容“宣言昭示了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原則:‘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lián)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笨芍?,“它”表述的是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原則,換句話說,宣言肯定了自由是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并沒有體現(xiàn)《共產黨宣言》中階級斗爭觀點觀點。
例二:公民大會、五百人議事會和民眾法庭等機構的改革與完善是雅典民主政治發(fā)展的重要表現(xiàn)。下列對這三個機構的表述正確的是
A.機構成員均由抽簽選舉產生
B.五百人議事會負責日常事務
C.陪審與審判權僅歸民眾法庭
D.城邦成員必須參加公民大會
原題【解析】十將軍委員會不是由抽簽選舉產生,故A項錯誤;五百人議事會屬于公民大會的常設機構,負責公民大會日常事務,故B項正確;民眾法庭是國家最高司法和監(jiān)察機關,對公民大會的決議擁有最終核準權,故C項錯誤;城邦成員實行觀劇津貼,并不是強制,故D項錯誤?!敬鸢浮緽
辨析:此題旨在考查學生正確認知和解讀歷史概念的能力,進而考查了考生對歷史事物進行綜合理解、分析和處理的能力。所有合法公民均可參加公民大會,不需要抽簽,故A項錯誤;五百人議事會屬于公民大會的附屬機構和常設機構,負責公民大會的日常事務,故B項正確;公民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負責審議并決定一切國家大事,甚至個人小事,在一定時期一定程度上也擁有審判權,故C項錯誤;城邦成員和城邦公民不是一個概念,雅典公民屬于雅典成員中上層社會有權參加公民大會,但城邦成員中的婦女、外邦人和奴隸就無權參加公民大會,故D項錯誤。
原題解析不清甚至歪曲事實和答非所問,題目明確要求的是“下列對這三個機構(公民大會、五百人議事會和民眾法庭)的表述正確的是”,并沒有涉及“十將軍委員會”,故A項解釋明顯“跑題”;為證明C項錯誤原“解析”更是用了“最高”和“最終”兩個“最”字,不僅沒有說明C項為什么錯了,反而讓人覺的“僅歸”民眾法庭是對的;“解析”D項莫須有來了個題意之外的“觀劇津貼”,更是讓人有“霧里看花”的感覺。
例三:2013年12月2日,《環(huán)球時報》報道稱“美方建議遵守中國(劃定的東海防空識別區(qū))要求,日媒惱火指責盟友‘背棄”。20世紀70年代,在中美日關系上美國曾有過同樣的“背棄”并引起日本“朝野震動”的舉動。該舉動是指
A.“乒乓外交” B.基辛格訪華公報的發(fā)表
C.《中美聯(lián)合公報》的發(fā)表 D.《中美建交公報》的發(fā)表
原題【解析】“乒乓外交”只是屬于民間往來,不屬于政府外交往來,故A項錯誤;基辛格訪華公報的發(fā)表是1971年,符合題干中“20世紀70年代”時間,故B項正確;《中美聯(lián)合公報》的發(fā)表是在1972年,此時中日已經開始建交,故C項錯誤;《中美建交公報》的發(fā)表時間是1978年,晚于中日建交時間,故D項錯誤?!敬鸢浮緽
辨析:此題以中美、中日社會熱點話題切入,有效考察學生的歷史認識和歷史思維,引導學生立足基礎,關注社會,彰顯歷史學科的社會功能。由于題目所設計的四個選項都發(fā)生在“20世紀70年代”,所以從“時序”上不容易作出正確的認知和排除。事實上此題的關鍵“題眼”是美國的什么“背棄”行為才能起到引起日本“朝野震動”的效果。顯然A項“乒乓外交”非政府間的民間往來,起不到這樣的效果;1971年7月美國總統(tǒng)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在訪問巴基斯坦期間,秘密登上了巴基斯坦航空公司的波音707飛機飛抵北京,秘密訪華。基辛格訪問的兩個任務是商談尼克松訪華日期及準備工作,為尼克松進行預備性會談。 7月16日,雙方發(fā)表了會談公告。公告宣布,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應邀將于1972年5月以前的適當時候訪問中國。公告發(fā)表后,在世界上引起了震動。更使日本感到“背叛”,引起“朝野震動”(有人把中美關系改善分為①試探之旅-- “乒乓外交”以民促官②旋風之旅-- 基辛格秘密訪華③破冰之旅—尼克松訪華④正式建交:1979年,中美發(fā)布建交聯(lián)合公報四個階段。),故B項符合題意;C項尼克松訪華,雙方發(fā)表《中美上海公報》,D項《中美建交公報》的發(fā)表,都是基辛格訪華公報“板上釘釘”的事了,日本已有了“心理準備”。
原題解析簡單無意義且存在低級錯誤,“基辛格訪華公報的發(fā)表是1 971年,符合題干中‘20世紀70年代時間,故B項正確”,難道1971年4月的“乒乓外交”、1972年2月的《中美上海公報》的發(fā)表、1978年12月的《中美建交公報》的發(fā)表不符合題干中“20世紀70年代”時間,況且基辛格訪華公報的發(fā)表緊時間符合證明不了什么;“《中美聯(lián)合公報》的發(fā)表是在1972年,此時中日已經開始建交,故C項錯誤”的解析歪曲事實,更為可笑,1972年2月的《中美上海公報》的發(fā)表,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問中國,實現(xiàn)了中日邦交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