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廣西北部灣地區(qū)宋代窯址調(diào)查

        2018-08-22 08:19:00四川大學考古學系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
        東南文化 2018年4期

        四川大學考古學系 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

        內(nèi)容提要:2016年8—12月,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學系、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對廣西北部灣地區(qū)宋代窯址進行了重點調(diào)查。其中,桂平羅秀偉楊窯、北流平政嶺垌窯、欽州浦北土東窯是時代上前后相繼的三處青白瓷窯址,反映了廣西青白瓷不同時期的燒造技術(shù)特點。桂平蒙圩順東窯為廣西地區(qū)宋代青瓷窯場的分布提供了新資料。本次調(diào)查不僅豐富了廣西地區(qū)宋代陶瓷考古資料,也為瓷器外銷和區(qū)域文化交流等研究提供了可資對比的材料。

        廣西北部灣地區(qū)[1]自古以來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jié)點,漢代合浦港(今廣西北海合浦縣,北部灣東北岸)是我國與東南亞、南亞、西亞、北非等地進行海外貿(mào)易的重要始發(fā)港。至唐宋時期,以陶瓷器為主的海上貿(mào)易日漸興盛,東南沿海地區(qū)興起眾多外銷陶瓷窯場。為了解廣西北部灣地區(qū)唐宋時期陶瓷窯址的具體面貌,2016年8-12月,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學系、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對北部灣沿岸窯址進行重點調(diào)查。根據(jù)保存情況及調(diào)查結(jié)果,本文選取較為重要的桂平羅秀偉楊窯、桂平蒙圩順東窯、北流平政嶺垌窯及欽州浦北土東窯等4處宋代窯址進行簡報。

        一、桂平羅秀偉楊窯址

        圖一// 偉楊窯址位置示意圖

        偉楊窯址位于廣西桂平市東南約40千米的羅秀鎮(zhèn)偉楊村(23°03 53.62 N,110°16 18.75 E,海拔132米)。窯場分布于下廟、馬鹿塘和赤泥嶺一帶,南北界縣道351與馬鹿塘間500米,東西自下廟至赤泥嶺250米范圍內(nèi)(圖一)。第二次文物普查采集青白瓷碗、盤、罐、碟、盞、花瓶、瓜棱壺及窯具若干。調(diào)查者認為窯址無論窯爐形制、產(chǎn)品風格、器形特點、施釉方式、燒造技術(shù)等均與廣西桂平城區(qū)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的宋代窯址相似,年代約為宋代[2]。本次調(diào)查赤泥嶺地點發(fā)現(xiàn)窯爐1座(16GLWY1),保存情況較好,采集、出土瓷器和窯具若干,經(jīng)比較,其整體面貌與桂平窯仍存在一定差別。簡介如下。

        1.地層堆積

        距縣道西北約200米的赤泥嶺南端發(fā)現(xiàn)一處樹坑打破窯爐形成的天然剖面,遂于此開掘5×0.5米探溝16GLWT1。根據(jù)T1西壁,地層堆積較為簡單,可分三層(圖二)。

        第1層,耕土層?;尹S色細沙土,包含大量窯磚、瓷片及窯具殘片。厚0.35~1.15米。Y1開口于該層下。

        圖二// 16GLWT1西壁剖面圖

        圖三// 16GLWY1平、剖面圖

        第2層,廢品堆積層。包含大量瓷片、墊餅、紅燒土等。厚0~1米。

        第3層,淺灰黃色細沙土,包含少量紅燒土粒。厚0.5~0.6米。

        該層下未發(fā)掘。

        2.窯爐(16GLWY1)

        開口于①層下。經(jīng)鉆探,其形制為平面呈長條形的斜坡龍窯,東北西南向,長約20、寬約2.9、殘高約1.2米(圖三)。窯床破壞較嚴重,僅存底部。

        圖四// 偉楊窯址采集器物

        窯床鋪墊堆積可分為四層:第1層為紅褐色細沙土,夾雜少量紅燒土,厚0.02~0.05米;第2層為灰白色細沙土,夾雜燒土粒,厚0.02~0.05米;第3層為褐色細沙土,夾雜大量碎瓷片、窯具殘片,厚0.02~0.05米;第4層為黑褐色細沙土,燒結(jié)堅硬,厚0.02~0.05米。窯底有厚0.02~0.05米的深紅褐色輻射土(彩插一︰1)。

        窯內(nèi)填土為窯爐倒塌廢棄堆積,包含大量紅燒土、窯磚、匣缽、瓷片等,厚0.25~0.45米。

        廢品堆積分布于窯爐兩側(cè),夾雜大量碎瓷片、匣缽、墊餅、墊圈等窯具殘片,厚0~1.5米。

        3.瓷器

        皆為青白瓷。器形以碗、盤、碟、盞等日常生活用瓷為主,另見少量壺、罐、紐蓋等(彩插一︰3)?,F(xiàn)將主要發(fā)現(xiàn)簡介如下。

        碗 4件。根據(jù)唇部形態(tài)差異可分為二型。

        A型 2件。疊唇。敞口,斜弧腹或斜直腹,平底,凹弦紋一周。淺圈足。16GLW采︰31,斜直腹。灰胎,釉色青白??趶?17.5、底徑 7、高5.2厘米(圖四︰1)。

        B型 2件。尖圓唇。敞口,弧腹,平底,凹弦紋一周,淺圈足。16GLW采︰30,灰胎,釉色青白??趶?5、底徑6、殘高5.5厘米(圖四︰2)。

        盞 9件。根據(jù)口部特征可分為兩型。

        A型 8件。敞口。根據(jù)唇部特征可分為三個亞型。

        Aa型 1件(16GLW采︰33)。尖圓唇外翻。弧腹。灰胎,釉色青灰。口徑11、殘高3.5厘米(圖四︰3)。

        圖五// 偉楊窯址采集、出土器物

        Ab型 4件。疊唇。斜弧腹或斜直腹,平底或平底微凹,餅足或淺圈足。16GLW采︰36,平底,餅足?;姨?,釉色青白??趶?2.5、底徑5.5、高4厘米(圖四︰4)。16GLW采︰35,平底微凹,有凹弦紋一周,淺圈足?;姨?,釉色青白??趶?4、底徑6.5、殘高4.1厘米(圖四︰5)。

        Ac型 3件。尖圓唇?;「?,上腹有凹弦紋一周,圜底,矮圈足。16GLW采︰39,灰黃胎,釉色青白。口徑11、底徑4.4、高4.2厘米(圖四︰6)。

        B型 1件(16GLW采︰40)??凇<獯酵夥?,弧腹,平底,矮圈足?;姨?,釉色青白??趶?2、底徑5.1、高3.2厘米(圖四︰7)。

        杯 1件(16GLW采︰37)。敞口微斂,尖唇,上腹微斂,弧腹,圜底,小圈足,挖足較淺。灰胎,釉色青白??趶?0.5、底徑4、高4.8厘米(圖四︰8)。

        燈 1件(16GLW采︰44)。燈盤弧腹,平底,腹底貼塑鋸齒形覆蓮紋,喇叭足,腰上有凸棱?;姨ィ陨嘀虚W白。底徑8.8、殘高6.7厘米(圖四︰9)。

        3.窯具

        主要有匣缽、墊餅、墊圈、支墊圈、火標、墊坨等,數(shù)量較多。

        匣缽 5件。根據(jù)形制差異可分為兩型。

        A型 3件。筒形。斂口,圓唇,直壁,喇叭形大平底,內(nèi)底微凹。16GLWT1②︰1,近底處有圓孔??趶?6.5、底徑21、高23厘米(圖五︰1)。

        B型 2件。缽形(漏斗形)。直口,方唇,上壁較直,折收成沿,下腹弧收成平底,內(nèi)底微凸。耐火材料摻沙制成。16GLW采︰20,外壁粘沙??趶?17、底徑 5.5、高9、通高10厘米(圖五︰2)。

        火標 3件。殘器底穿孔制成。16GLW采︰13,平底微凹,圈足較高?;野滋ィ陨喟?。圈足內(nèi)刻劃“□□伍”。底部有一直徑約0.8厘米的穿孔。殘高3厘米(圖五︰3)。

        墊餅 4件。根據(jù)形制差異可分為兩型。

        A型 2件。圓餅形。耐火材料摻細沙,捏制或旋制而成,頂部殘存圈足壓印痕。16GLW采︰8,底部微凹。直徑5.7、厚0.8~1厘米(圖五︰4)。

        B型 2件。扇形。耐火材料摻細沙,捏制或旋制而成,頂部殘存圈足壓印痕。16GLWT1②︰6,殘存墊燒痕跡。殘長8、厚1.2厘米(圖五︰6)。

        支墊圈 3件。耐火材料摻細沙,旋制呈圓環(huán)形,頂部有4或5個泥點支釘。16GLWT1②︰4,頂部有5個泥點支釘。直徑5.5、泥條厚1~1.2、高1.5厘米(圖五︰5)。

        墊圈 7件。耐火材料捏制成圓環(huán)形,頂部殘存墊燒痕跡。16GLW采︰5,墊圈中部填泥團。短徑5、長徑5.5、泥條寬1~1.5、高1.5厘米(圖五︰7)。16GLWT1②︰8,直徑4.2、泥條寬0.6~1.5、高1厘米(圖五︰8)。

        二、桂平蒙圩順東窯址

        順東窯址位于廣西桂平市南約12千米的蒙圩鎮(zhèn)順東村(23°17 09.6 N,110°05 29.3 E,海拔49米)。窯堆分布于郁江河岸及南蛇嶺上,窯場范圍約25萬平方米(圖六)。據(jù)桂平市博物館一普期間調(diào)查,窯爐形制依稀可辨為斜坡龍窯,窯頭大部分向東。窯址周邊采集到青釉罐、執(zhí)壺、碗足、甕及支墊圈等[3]。由于晚期活動破壞,本次調(diào)查未發(fā)現(xiàn)窯包堆積,但村舍、道路、農(nóng)田周邊均散見大量窯業(yè)廢品堆積,其生產(chǎn)規(guī)模可見一斑。

        圖六// 順東窯址位置示意圖

        圖七// 順東窯址采集器物(一)

        1.瓷器

        皆為青瓷。器形以執(zhí)壺、罐、碗、缸、餅足碗底、器蓋等為主(彩插二︰1、2)?,F(xiàn)將重要發(fā)現(xiàn)簡介如下。

        執(zhí)壺 7件。喇叭口,尖圓唇,長頸,鼓肩或斜圓肩,曲流,弧腹,把貼附于肩頸處,圈足。16GMY采︰3,鼓肩,把上有篦劃紋?;液痔ィ詫觿兟浯M。口徑8.2、底徑6.8、高17.3厘米(圖七︰1)。16GMY采︰1,鼓肩,把上壓印花卉紋,壺頸內(nèi)留有旋修泥片?;液痔?,釉層剝落殆盡??趶?、殘高12.5厘米(圖七︰2)。

        罐 7件。根據(jù)口部形態(tài)可分為三型。

        A型 5件。斂口。根據(jù)頸部差異可分為兩個亞型。

        Aa型 4件。短束頸。尖唇,折沿或卷沿,鼓肩。16GMY采︰8,折沿,弧腹,平底內(nèi)凹。腹部劃五棱?;液痔ィ詫觿兟浯M??趶?10、底徑 6.6、高 15厘米(圖七︰3)。16GMY采︰11,卷沿?;尹S胎,釉色青中閃白??趶?0.2、殘高3厘米(圖七︰6)。

        Ab型 1件(16GMY采︰13)。無頸。尖唇,短折沿,圓肩?;尹S胎,釉色青??谘毓斡???趶?6、殘高3厘米(圖七︰4)。

        B型 1件(16GMY采︰14)。直口。平折沿,尖唇,直腹。灰黃胎,釉色青白??谘毓斡?。殘長5.6、殘寬2.6厘米(圖七︰5)。

        C型 1件(16GMY采︰12)。子母口。弧腹。灰褐胎,釉色青。殘長5.6、殘高5.4厘米(圖七︰7)。

        盆 1件(16GMY采︰18)。敞口,寬折沿,尖圓唇,斜弧腹?;尹S胎,釉色青中閃白??谘毓斡浴埜?.6厘米(圖七︰8)。

        圖八// 順東窯址采集器物(二)

        缽 1件(16GMY采︰19)。敞口,圓唇外翻,上腹弧,下腹斜直?;尹S胎,蓋面施釉,釉層剝落殆盡,口沿刮釉。殘長7、殘寬2.4厘米(圖七︰9)。

        紐蓋 2件。16GMY采︰33,子母口。子口斜長成沿,圓唇。蓋面弧,蓋頂平,橋形紐。灰黃胎,釉色青。蓋面施釉,口沿刮釉,蓋內(nèi)無釉。燒制變形。蓋內(nèi)有圓形疊燒痕跡。口徑23、高10.5厘米(圖八︰3)。

        器底殘片 3件。16GMY采︰17,弧腹,平底微凹,淺圈足。內(nèi)底模印花卉紋。灰黃胎,釉層剝落殆盡。底徑6、殘高4.5厘米(圖八︰4)。

        2.窯具

        主要有匣缽、支墊圈及墊餅。

        墊餅 2件。圓餅形,不規(guī)整。16GMY采︰23,灰黃色瓷胎,頂面粘釉,底面有墊燒痕跡。直徑22、厚1.5厘米(圖八︰1)。

        匣缽 3件。筒形。16GMY采︰30,口微斂,直壁稍弧,圈足外撇。下腹近底處有一2厘米的圓孔?;尹S胎??趶?20、底徑 20、高 12厘米(圖八︰2)。

        支墊圈 4件。耐火材料旋制呈圓環(huán)形,底部有泥點支釘4個。16GMY采︰24,直徑6.8、環(huán)寬0.6、高1.7、通高 2.7厘米(圖八︰5)。16GMY采︰25,底部殘存墊燒痕跡。直徑7、環(huán)寬2、高1、通高1.5厘米(圖八︰6)。

        三、北流平政嶺垌窯址

        嶺垌窯址位于廣西北流市東南約50千米的平政鎮(zhèn)嶺垌村,以圩頭嶺為中心,分布于老虎頭山、石梯、缸瓦窯、龍峙、果子灣背等低矮的山丘上。圩頭嶺為嶺垌村東的小丘陵,西南—東北向,長約700、寬100~300、高約90米,西北角有圭江支流兩條。1991年廣西區(qū)文物考古隊進行第一次試掘,出土“宣和三年”款印模一件。1995年進行第二次發(fā)掘,清理全長108米的斜坡龍窯一座。2015年為配合“海上絲綢之路”申遺工作,再次進行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嶺垌窯殘存窯爐19座(編號為Y1-Y19),其中圩頭嶺發(fā)現(xiàn)7座,另在圩頭嶺西南發(fā)現(xiàn)4處面積較大的廢品堆積[4]。由于種種原因,歷年資料暫未整理刊布。本次調(diào)查于圩頭嶺新發(fā)現(xiàn)窯爐(壁)一處(編號Y20),采集瓷片、窯具等若干(圖九)。

        圖九// 嶺垌窯址位置示意圖

        圖一〇// 16BPLT1東壁剖面圖

        圖一一//1 6BPLY20剖面圖

        1.地層堆積

        本次調(diào)查于圩頭嶺與石梯口三岔路口發(fā)現(xiàn)一處被現(xiàn)代道路打破窯爐形成的天然剖面。遂于此開掘長15×0.5米的探溝16BPLT1。根據(jù)T1東壁,地層堆積較簡單,可分為兩層(圖一〇)。

        第1層,灰黃色細沙土,夾雜大量支燒具、墊餅、瓷器殘片,應為晚期廢品堆積而成。厚0~1.6米。16BPLY20開口于該層下。

        第2層,黃褐色細沙土,夾雜大量匣缽、支燒具、瓷片、紅燒土塊等。厚0.38~0.95米。

        該層下為紅褐色生土。

        2.窯爐(16BPLY20)

        開口于①層下,打破②層及生土。窯室保存較差,窯床結(jié)構(gòu)依稀可辨,南側(cè)殘存部分窯磚。窯爐長度不詳。殘寬2.8~3.25、殘高0.9米。

        圖一二// 嶺垌窯址采集器物(一)

        窯床鋪墊層分為兩層,第1層為淺黑褐色粗沙土,夾雜深紅褐色紅燒土塊,厚約0.34米;第2層為黑褐色燒結(jié)層,厚0.05~0.1米(圖一一;彩插一︰2)。窯底外有厚0.05~0.1米的深紅褐色輻射土。窯內(nèi)填土為窯頂?shù)顾逊e,夾雜大量紅燒土塊,厚約0.75米。

        3.瓷器

        皆為青白瓷。器形以碗、盤最多,另有碟、盞、壺、燈、流、器蓋等。

        盞 7件。根據(jù)腹部形態(tài)差異可分為兩型。

        A型 1件(16BPL采︰5)。斜直腹。敞口,尖唇,內(nèi)底平坦,圈足。白胎,釉色青白??趶?1、底徑5、高3.7厘米(圖一二︰1;彩插三︰1)。

        B型 6件。腹部傾斜,形似斗笠。根據(jù)內(nèi)底、足部特征可分為兩個亞型。

        Ba型 3件。尖圜底,餅足。敞口,尖圓唇。16BPL采︰1,白胎,釉色青白。器內(nèi)模印海水摩竭紋??趶?3、底徑3.2、高5厘米(彩插三︰2)。

        Bb型 3件。小平底,底心凸起呈小圓圈,小圈足,足墻內(nèi)傾。敞口,尖圓唇。16BPL采︰6,灰白胎,生燒,釉色青白。口徑12、底徑4、高3.8厘米(圖一二︰2)。

        盤 10件。根據(jù)腹部特征可分為三型。

        A型 2件。深弧腹。敞口,尖圓唇,平底,內(nèi)底凹弦紋一周,小圈足,足墻內(nèi)傾。16BPL采︰13,灰白胎,釉色青白??趶?2.6、底徑4.5、高3.3厘米(圖一二︰4)。

        B型 6件。上腹曲,下腹折收。撇口,尖圓唇,大平底,小圈足,足墻內(nèi)傾。16BPL采︰8,灰白胎,釉色青白??趶?3、底徑3.7、高3厘米(圖一二︰3;彩插三︰3)。

        C型 2件。淺弧腹。敞口,尖圓唇,卷沿,平底,小圈足,足墻內(nèi)傾。16BPL采︰12,灰白胎,釉色青白。器內(nèi)模印纏枝菊花紋??趶?3.2、底徑3.5、高3.6厘米(彩插三︰4)。

        碗 7件。根據(jù)口部形態(tài)差異可分為三型。

        A型 2件。直口。尖圓唇,口沿下外凸,弧腹,平底,圈足,足墻內(nèi)傾。16BPL采︰19,外底有雞心凸。白胎,釉色青白。口徑15.6、底徑5、高5.3厘米(圖一三︰1;彩插三︰5)。

        B型 5件。敞口。根據(jù)腹部特征又可分為三個亞型。

        Ba型 2件。弧腹。尖圓唇外翻,平底,圈足較高。16BPL采︰21,灰白胎,釉色青白。口徑15、底徑5、高5.4厘米(圖一三︰3)。

        圖一三// 嶺垌窯址采集器物(二)

        Bb型 1件(16BPL采︰18)。上腹較直。尖圓唇,短折沿。灰白胎,釉色青白,釉層瑩潤??趶?3.5、殘高3厘米(圖一三︰7)。

        Bc型 2件。斜直腹。尖圓唇。16BPL采︰24,灰白胎,釉色青白,較瑩潤。內(nèi)壁紋飾模糊不辨??趶?7、殘高5.2厘米(圖一三︰8)。

        碟 4件。根據(jù)口沿、腹部形態(tài)差異可分為二型。

        A型 2件。敞口,圓唇,弧腹。平底,矮餅足。16BPL采︰15,灰白胎,釉色白中泛青??趶?2.5、底徑4.5、高2.5厘米(圖一三︰2)。

        B型 2件??谕馄?,尖圓唇,上腹曲,下腹折收,平底。16BPL采︰17,白胎,釉色青白??趶?、底徑3.2、高1.6厘米(圖一三︰12;彩插三︰6)。

        罐 1件(16BPL采︰29)。殘,微斂口,平唇,短頸,圓肩,弧腹。肩上殘存一橋形系,腹部有凸棱及貼塑泥片裝飾。白胎,釉色青白。口徑6、殘高11.5厘米(圖一三︰4)。

        燈 1件(16BPL采︰27)。殘存燈盤底部及部分承柱。燈盤底部貼塑一周鋸齒形覆蓮瓣。承柱內(nèi)腔中空。白胎,釉色青白,釉層剝落殆盡。殘高6.6厘米(圖一三︰11)。

        4.窯具

        圖一四// 土東窯址位置示意圖

        有匣缽、墊餅、支燒具、火標等。

        匣缽 4件。根據(jù)形態(tài)差異可分為兩型。

        A型 3件。缽形(漏斗形)。直口,平唇。16BPL采︰48,直口,上腹直,折收成沿,下腹斜收。外壁刻劃“甘”字??趶?8、殘高8.5厘米(圖一三︰5)。

        B型 1件(16BPL采︰30)。筒形。直口微斂,直腹,平底微凸??趶?8、底徑18、高17厘米(圖一三︰6)。

        墊餅 4件。耐火材料捏制成圓餅形,不規(guī)整。16BPL采︰35,頂部殘存疊燒痕跡。長徑4.5、短徑4、厚1~1.3厘米(圖一三︰9)。16BPL采︰34,頂部殘存疊燒痕跡。直徑3、厚2.3~3厘米(圖一三︰10)。

        四、欽州浦北土東窯址

        圖一五// 土東窯址采集器物

        土東窯址位于廣西欽州浦北縣北約43千米的寨圩鎮(zhèn)土東村委(22°38′33.24″N,109°38′09.83″E,海拔109米)。窯址分布于武思江兩岸土東、分村、平塘三村委的賞功村、土狗坡、風水嶺、銅鼓坡等15處低矮山坡上,延綿約2千米(圖一四)。晚期破壞嚴重,窯業(yè)堆積較分散,散見大量匣缽、墊餅、窯磚及瓷片,未見窯爐。

        1.瓷器

        以青白瓷為主。器形多見碗、盞、盤,另有少量小盞、罐、壺等?,F(xiàn)將重要發(fā)現(xiàn)簡介如下。

        碗 14件。根據(jù)口部形態(tài)差異可分為四型。

        A型 6件。敞口。根據(jù)沿和腹部特征可分為三個亞型。

        Aa型 4件。圓唇,弧腹。平底,圈足。116QPT采︰16,內(nèi)底有弦紋一周,外壁刻劃蓮瓣紋。白胎,釉色青白??趶?6、底徑6.8、高7厘米(圖一五︰1)。

        Ab型 1件(16QPT采︰17)。尖圓唇,上腹較凸,下腹弧收。平底,圈足。內(nèi)壁上腹有弦紋一周。灰胎,釉色泛青褐??趶?2.6、底徑5、高4.4厘米(圖一五︰2)。

        Ac型 1件(16QPT采︰21)。尖唇,斜弧腹。外壁刻劃蓮瓣紋。灰胎,釉色泛青灰。殘長7.5、殘高5厘米(圖一五︰3)。

        B型 2件。直口。尖唇,斜弧腹,上腹較直,下腹斜收。內(nèi)壁上腹有弦紋一周,平底,圈足。16QPT采︰15,灰胎,釉色泛青灰??趶?3、底徑5.1、高4.2厘米(圖一五︰4)。

        C型 5件。撇口。圓唇,斜直腹或斜弧腹。16QPT采︰22,斜直腹。外壁刻劃蓮瓣紋?;野滋ィ陨呵嗷?。殘長6.2、殘高5.2厘米(圖一五︰5)。

        D型 1件(16QPT采︰18)。斂口??谘赝馔梗敝备??;姨?,釉色泛青灰。口徑15.6、殘高5厘米(圖一五︰6)。

        罐底 1件(16QPT采︰42)。弧腹,平底,圈足。黃褐胎,生燒,釉色泛青褐。底徑7、殘高3.5厘米(圖一五︰7)。

        2.窯具

        以匣缽、墊餅、墊圈、墊坨為主。

        匣缽 2件。缽形(漏斗形)。直口,方唇,上腹直,折收成沿,下腹斜收。外壁殘存刻劃符號。耐火材料制成。16QPT采︰5,口徑18、殘高6厘米。

        墊坨 1件。16QPT采︰7,耐火材料捏制而成。楔形,器體殘存手指捏制痕跡,頂部殘存墊燒痕跡。高5厘米。

        墊餅 3件。耐火材料捏制呈圓餅形,尺寸大小不一。16QPT采︰37,兩面均有手指捏制痕跡,頂部殘存圈足墊燒痕跡。直徑4.5、厚0.5厘米。

        墊圈 2件。耐火材料捏制呈圓環(huán)形。頂部殘存圈足墊燒痕跡。16QPT采︰9,直徑5、高1厘米。

        五、初步認識

        (一)各窯址特征與年代

        1.偉楊窯址

        窯爐(16GLWY1)為斜坡龍窯,其形制和規(guī)模與桂平窯接近。器形以碗、盤、碟、盞為主,另見少量壺、罐、紐蓋等,其中以各式疊唇碗、盞最為典型。瓷器多灰胎,質(zhì)地細密,胎體稍厚,利坯旋修痕跡明顯。青白釉泛灰藍,釉層較薄,流動性較好,少見淌釉現(xiàn)象。施釉方式為蘸釉,器內(nèi)滿釉,圓器下腹及圈足露胎。裝飾以素面為主。裝燒方式為匣缽裝燒,多一器一匣,匣缽底部實以耐火沙,圈足墊有支墊圈、墊餅、墊圈等。由于匣缽堆壘較高,為防止傾倒,間以墊坨支撐。

        從器形上看,A型碗與安徽繁昌窯疊唇碗較為相似。其疊唇寬扁,弧腹,內(nèi)底略下凹,矮圈足,足墻外直內(nèi)斜,足沿旋削一周,腹與內(nèi)底交界處有一周弦紋的特征與繁昌窯五代至北宋早中期流行的疊唇碗、盞相似。這種疊唇碗在江西景德鎮(zhèn)湖田窯五代遺存中亦較為流行,究其原因,為當時胎土氧化鋁含量較低,特用疊唇或“厚唇口”的方式增加其厚度防止燒造變形或崩塌[5]。B型碗尖唇,斜弧腹,圜底或平底也是繁昌窯北宋時期常見器形[6]。桂平窯圓器以撇口碗為主,疊唇碗和敞口碗所見不多,各類圈足較高的碗、盤亦未見于偉楊窯中[7]。另外,偉楊窯青白釉泛灰藍區(qū)別于桂平窯青白釉泛青灰、青黃,而與繁昌窯更為接近。偉楊窯的胎釉與器形表現(xiàn)出五代至北宋早期青白瓷器的早期特點,又與桂平窯存在一定聯(lián)系,其年代可能為北宋早中期,與桂平城區(qū)諸窯址年代相當或稍早。

        2.順東窯址

        順東窯為青瓷窯場,主要燒造各式執(zhí)壺、罐、瓜棱罐等,另見盆、缸、碗等。器物胎體稍厚,質(zhì)地較細密。釉色青綠為主,因呈色不穩(wěn)定亦見青褐、青黃等,釉層較厚。施釉方式為蘸釉,器內(nèi)滿釉,外壁釉不及底,下腹及圈足露胎。執(zhí)壺胎體厚重,分段制作,壺頸及流內(nèi)常留下接胎的泥片。餅足仍較流行,稍內(nèi)凹,也有旋修成矮圈足者。裝飾方式有模印及刻劃。模印紋多在圓器內(nèi)底裝飾蓮花、菊花,執(zhí)壺壺把上刻劃弦紋或米字形花紋。裝燒具以筒形匣缽為主,圓器為一匣多器,間以支墊圈墊燒,器物內(nèi)底多留有5個圓形支釘痕。

        從胎釉和器形上看,執(zhí)壺、C型的子母口罐、Aa型的瓜棱罐等主要器類常見于廣西全州永歲江凹里早期遺存;模印菊花、蓮花紋的碗與湖南衡山窯青釉菊花印紋碗較為相似。衡山窯年代約在唐五代時期;全州永歲江凹里窯址年代稍晚,興燒于北宋早中期,可能延續(xù)至南宋中晚期,二者有傳承關(guān)系[8]。另外,順東窯又未見桂北南宋時期青瓷窯場流行的尖唇矮圈足碗、盞,也不見北宋晚期至南宋常見的各類模印紋飾。因此,窯址年代大致在北宋早中期。

        3.嶺垌窯址

        嶺垌窯與廣西容縣城關(guān)窯[9]、藤縣中和窯[10]風格接近,均以燒造青白瓷為主。窯爐類型皆為斜坡龍窯。器形以碗、盞、盤、碟、盒、罐、燈、堆塑瓶等較為多見,典型器物有B型碗,B型盞,A、B、C型盤等。胎釉方面,胎土潔白細膩,淘洗勻凈,燒制精細,胎體更趨輕薄。為追求輕薄的效果,器壁極薄,因而下腹及內(nèi)底稍厚,圈足稍高,以保持平衡。B型盞亦稱斗笠盞,內(nèi)底心由小圓圈變?yōu)樾A點,腹壁斜直,重心不穩(wěn),因此圈足較厚,呈餅形或淺挖呈圈足。B型盤、B型碟折腰且下腹近與內(nèi)底同高,有圈足者圈足較其他圓器略高。青白釉呈色佳者泛湖藍、天青、粉青,也有白中泛青、泛灰、泛黃者。施釉方式仍為蘸釉,但施釉較滿,圈足露胎較少。平底者施滿釉后旋修刮釉,防止粘黏。釉層較厚,遮蓋胎體旋修痕跡,器內(nèi)模印紋飾者也因此常漫漶不清。紋飾以模印為主,題材有游魚、蓮池、團花、纏枝花卉、海水摩竭、嬰戲等,多施于圓器內(nèi)底及內(nèi)壁,紋飾繁縟而布局規(guī)整。裝燒方式為一器一匣,墊餅、墊圈、支墊圈等墊燒具形制多樣。碗、盤、盞、碟等小件器物用漏斗形匣缽裝燒,筒形匣缽裝燒壺、罐、燈等大型器物。由于匣缽裝燒較高較密,多在匣缽之間支墊墊坨,防止粘黏及傾倒。

        嶺垌窯與城關(guān)窯、中和窯從器類、器形上看,均受景德鎮(zhèn)湖田窯的強烈影響。B型盞、B型碗、B型盤、B型碟較為流行,是湖田窯常見器類。其中B型盞,尖唇、斜直壁、內(nèi)壁刻劃花、內(nèi)底心有一平坦的內(nèi)底或縮成小圓圈、圈足較小的特征與湖田窯B型斗笠碗相似;Ba型碗、A型碟分別與湖田窯B型撇口碗、BaIII型碟較為相似;上腹曲,下腹折收的B型盤、B型碟等,都是北宋晚期至南宋時期常見的器形[11]。但嶺垌窯不見湖田窯的刻劃花紋,而流行模印的席地、珍珠地、錦地的折枝或纏枝花卉、海水摩竭、荷塘游魚等廣西地區(qū)北宋晚期至南宋時期典型紋飾。因此,該窯址的年代應在北宋晚期至南宋。

        4.土東窯址

        土東窯以燒造青白瓷為主,器形有碗、盞、盤、小盞、罐、壺等。胎質(zhì)較細密,由于溫度控制不佳,釉色青白中常泛青灰、青黃。器壁較薄,內(nèi)底及圈足較厚,利坯修胎痕跡明顯。施釉方式為蘸釉,器內(nèi)滿釉,外壁釉不及底,多至下腹,少數(shù)至圈足。裝飾有刻劃花、模印等。刻劃花多見在外壁以“半刀泥”手法刻菊瓣紋(或稱“折扇紋”),亦有少量于器內(nèi)刻劃或篦劃紋飾者,多不可辨,模印見席地纏枝花卉。裝燒方式為一器一匣,器底以墊圈、墊餅等間隔。

        土東窯址已不見北宋至南宋時期流行的疊唇碗,斗笠碗、盞,折腹盤、碟等,Ab、B型碗為新見器型。Aa型碗從器型和外壁刻劃蓮瓣紋的裝飾技術(shù)來看,與廣東河源宋元時期瓦窯崗窯址III型碗較為相似[12],但模印席地纏枝花卉紋又延續(xù)了藤縣中和窯、北流嶺垌窯等北宋晚期至南宋窯址的裝飾風格。根據(jù)以上特點,土東窯的年代應晚于前述窯址,約在南宋晚期。

        (二)發(fā)現(xiàn)意義

        廣西宋代瓷窯可大致分為以漓江—洛清江—柳江沿線為主的桂北青瓷窯系及以潯江—郁江—北流河為中心的桂南青白瓷窯系[13]。然而經(jīng)過系統(tǒng)調(diào)查、發(fā)掘及刊布的資料不多。北部灣地區(qū)是青白瓷窯場分布的中心區(qū)域,僅有桂平窯、藤縣中和窯、容縣城關(guān)窯三處刊布資料,其余窯址情況僅能從相關(guān)研究中窺見一二。本次調(diào)查為了解廣西地區(qū)宋代窯址生產(chǎn)技術(shù)發(fā)展及其產(chǎn)品流通提供了實物資料。

        偉楊窯、嶺垌窯、土東窯三處窯場時代相繼、風格各異,是廣西青白瓷窯場不同發(fā)展階段的體現(xiàn)。偉楊窯是早期青白瓷窯場的代表,受制瓷技術(shù)影響,釉色泛灰藍,器形較單一,處于廣西青白瓷燒造技術(shù)的早期階段。嶺垌窯器物輕薄精巧,釉色青白瑩潤,紋飾繁縟精美,是廣西青白瓷燒造技術(shù)鼎盛時期的代表窯場之一。土東窯器物則較為粗率,胎體稍厚、紋飾潦草,亦不見北宋晚期以來流行的斗笠碗、折腰式圈足盤等器形,風格迥異于北流河流域的青白瓷窯址,反映了廣西青白瓷技術(shù)的衰落。順東窯的發(fā)現(xiàn),則為北宋早中期青瓷窯場的分布提供了新的資料。

        廣西區(qū)內(nèi)宋代遺存發(fā)現(xiàn)較少,目前尚未見到出土偉楊窯、順東窯和土東窯產(chǎn)品的報道。而北流河流域是青白瓷窯場的集中分布區(qū),其中北流嶺垌窯、藤縣中和窯、容縣城關(guān)窯等幾處窯場規(guī)模較大,窯爐數(shù)量多、燒造時間長,瓷器質(zhì)量較好,除滿足本地居民的需求外,產(chǎn)品流布范圍較廣,桂北的桂林舊城、臨桂錢村遺址、河池,桂西百色陽圩營盤遺址、橫山寨舊址,桂東賀州錢監(jiān)遺址等均有出土[14]。

        馮先銘先生認為宋代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和江西等沿海地區(qū)瓷窯的大量出現(xiàn)與宋代瓷器外銷有直接關(guān)系[15]。西沙群島、東南亞、非洲等地沉船、遺址中發(fā)現(xiàn)了若干具體窯口不明確的瓷器,研究者常以釉色或窯系進行劃分,概稱為“廣東青瓷”“景德鎮(zhèn)窯系青白瓷”“華南瓷器”等[16]。有學者曾推測,這些瓷器中應當有北部灣地區(qū)的青白瓷產(chǎn)品,可惜由于資料發(fā)表有限,未能得以證實[17]。本次調(diào)查所獲窯址資料的發(fā)表,在擴充學界對廣西宋代瓷器的認識之外,更期為外銷瓷窯口的判定、深入研究外銷瓷產(chǎn)地的經(jīng)濟、文化背景、區(qū)域文化交流與互動等問題提供更多可資參考的資料,豐富各地區(qū)參與海上絲綢之路貿(mào)易的認識。

        1.偉楊窯址窯爐Y1窯床鋪墊堆積(東—西)

        2.嶺峒窯址Y20窯床鋪墊層(西北—東南)

        3.桂平羅秀偉楊窯址采集器物殘片

        1.桂平蒙圩順東窯址采集器物殘片

        2.桂平蒙圩順東窯址采集器物

        1.A型盞(16BPL采︰5)

        2.Ba型盞(16BPL采︰1)

        3.B型盤(16BPL采︰8)

        4.C型盤(16BPL采︰12)

        5.A型碗(16BPL采︰19)

        6.B型碟(16BPL采︰17)

        (附記:本次調(diào)查得到桂平市博物館、北流市博物館、容縣博物館、藤縣博物館、欽州市博物館、防城港市博物館、浦北縣博物館的幫助,在此謹表謝忱?。?/p>

        調(diào)查、整理:韋莉果 程立文

        繪 圖:韋莉果 余朝臣

        執(zhí) 筆:韋莉果

        [1]本文述及的廣西北部灣地區(qū),主要涉及北部灣沿岸、西江及其支流潯江、北流河及武思江流域等范圍,包括北海、合浦、欽州、浦北、防城港,玉林、北流、容縣,梧州、藤縣,貴港、桂平等地。

        [2]陳小波:《廣西桂平古窯址調(diào)查》,《中國古代窯址調(diào)查發(fā)掘報告集》,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195-200頁。

        [3]資料暫存桂平市博物館。

        [4]歷年發(fā)掘、調(diào)查資料暫存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

        [5]a.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繁昌縣文物局:《安徽繁昌駱沖窯遺址2014年發(fā)掘簡報》,《文物》2016年第3期;b.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繁昌縣文物局:《安徽繁昌柯家沖窯遺址2013~2014年發(fā)掘簡報》,《文物》2016年第3期;c.劉新園:《景德鎮(zhèn)湖田窯各期典型碗類的造型特征及其成因考》,《文物》1980年第11期。

        [6]同[5]a、b。

        [7]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博物館:《廣西桂平宋瓷窯》,《考古學報》1983年第4期。

        [8]a.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文物工作隊、全州縣文物管理所:《全州古窯址調(diào)查》,《廣西考古文集》,科學出版社2010年,第85、87頁;b.周世榮、鄭均生主編:《衡州窯與衡山窯》,湖南美術(shù)出版社2012年,第40、50-53、63、64、192頁。

        [9]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文物工作隊:《廣西容縣城關(guān)宋代瓷窯》,《考古學集刊》第5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第264-276、284頁。

        [10]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文物工作隊:《廣西藤縣宋代中和窯》,《中國古代窯址調(diào)查發(fā)掘報告集》,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179-194頁。

        [11]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鎮(zhèn)民窯博物館:《景德鎮(zhèn)湖田窯址1988~1999年考古發(fā)掘報告》,文物出版社2007年,第77、89、136頁。

        [12]劉成基:《廣東河源東埔古窯址調(diào)查》,《南方文物》1997年第3期。

        [13]a.韋仁義:《廣西古代陶瓷綜述》,《民族藝術(shù)》1990年第2期;b.鄭超雄:《廣西宋瓷窯初探》,《學術(shù)論壇》1981年第5期。

        [14]a.同[10],第179-194頁;b.同[9],第264-276、284頁;c.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文物工作隊等:《廣西臨桂縣錢村遺址發(fā)掘簡報》,《廣西考古文集》(第二輯),科學出版社2006年;d.李珍、劉康體:《百色市陽圩宋代營盤遺址》,《中國考古學年鑒2005》,文物出版社2006年;e.彭書琳、陳左眉:《廣西賀州市鐵屎坪錢監(jiān)遺址的試掘》,《考古》2006年第8期。

        [15]馮先銘:《三十年來我國陶瓷考古收獲》,《故宮博物院院刊》1980年第1期。

        [16]葉文程:《宋元時期景德鎮(zhèn)青白瓷窯系的外銷》,《景德鎮(zhèn)陶瓷》1989年3、4期合刊。

        [17]鄭超雄:《廣西宋代瓷窯初探》,《學術(shù)論壇》1981年第5期。

        中文字幕日本人妻一区| 内射爽无广熟女亚洲| 国产乱子伦一区二区三区| chinese国产在线视频| 精品自拍偷拍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最近中文字幕在线| 精品人妻伦九区久久aaa片| 五月天久久国产你懂的| 国产亚洲午夜高清国产拍精品不卡| 蜜桃视频在线观看网址| 7m精品福利视频导航| 人妻丰满av∨中文久久不卡| 亚洲啊啊啊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免费拔擦拔擦8x高清在线人 | 亚洲综合色一区二区三区另类| 亚洲精彩视频一区二区| 穿着白丝啪啪的av网站| 国产女主播精品大秀系列| 福利在线国产| 成人免费毛片在线播放| 91九色免费视频网站| 国产成年无码v片在线| 成年奭片免费观看视频天天看| 精品日韩一区二区三区av| 国产精品永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一区| 99日本亚洲黄色三级高清网站| 国产精品国产自产拍高清| 亚洲欧美乱综合图片区小说区|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公布| 久久这黄色精品免费久| 亚洲αv在线精品糸列| 国产中老年妇女精品| 国产丝袜免费精品一区二区| 在线人妻va中文字幕| 国产va免费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真实国产乱视频国语| 亚洲av大片在线免费观看| 精品露脸国产偷人在视频|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久久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