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弓
“驢友”系網(wǎng)絡(luò)新詞語。借以為題,取“驢子是人類的朋友”意,作一篇與驢子有關(guān)的隨筆。
驢,中國古籍又名“衛(wèi)”。相對而言,古人驢友故事更多,尤其是文人,讀書吟誦,作畫沽酒,游山玩水,憤世嫉俗,每見驢友在焉。
東漢李固,少好學(xué),常杖策驅(qū)驢,負笈從師,不遠千里,遂究覽墳籍,為世大儒。
宋宜豐人彭淵材游京師,入貴人門十年。接父書,跨驢南歸,隨行一卒挾布橐。一邑聚觀,以為必金珠也。淵材亦喜曰:“吾富可敵國矣。”遂命開橐,則李廷珪墨一丸,文與可竹一枝,歐公《五代史》草稿一部,它無所有。彭淵材的財富觀很有文化品位。
《全唐詩話》:“相國鄭綮,善詩。或曰:‘相國近為新詩否?對曰:‘詩思在灞橋風(fēng)雪中驢子上,此何以得之?”你看,詩人作詩的滿腔激情、全部靈感都在驢背上呢!
讀古詩會發(fā)現(xiàn),驢與詩人多有詩緣。從唐代詩人看,多為“布衣”,坐不了轎,也騎不上馬,大都騎驢,騎驢便是詩人的標配。有杜甫畫像題詩曰:“迎旦東風(fēng)騎蹇驢,旋呵凍手暖髯須。洛陽無限丹青手,還有功夫畫我無?”清癯的詩人騎瘦驢,一副寒酸相,洛陽的畫家不去畫富貴的牡丹,而會畫我這個窮文人嗎?杜甫善道貧寒窮愁,“平明騎驢出,未知適誰門”,一副潦倒之態(tài);“蹇驢破帽隨金鞍”,駿馬金鞍乃顯赫權(quán)貴,后面的“蹇驢破帽”自是寒儒。
唐代詩壇趣事:詩人賈島搜索枯腸,吟成佳句,推敲未定。長安大街,京兆尹韓愈的儀仗隊經(jīng)過,賈島仍騎在毛驢上,沉吟思索,不時用手比畫,沉浸詩境,旁若無人,詎料沖撞市長的儀仗隊。冒犯官員,有可能遭到嚴懲;結(jié)局卻是惺惺相惜,賈島巧遇知音,“推敲”傳為佳話。
詩得江山之助。王荊公居鐘山,每飯已,必跨驢至山中,或舍驢遍過野人家,吟得佳句,如“獨尋寒水渡,欲趁夕陽還”,“細數(shù)落花因坐久,緩尋芳草得歸遲”。
北宋詩人陳履常與黃叔達同行,黃在前騎驢搖頭而歌,履常負杖挾囊在后,滿市皆驚,以為異人。
陸游曾寫詩記向農(nóng)家送藥治病事:“驢肩每帶藥囊行,村巷歡欣夾道迎。共說向來曾活我,生兒多以陸為名。”
騎驢吟誦多故事,吟誦騎驢有佳詩。如張雨的“帕頭蒙寒驢背駝,泥滑穩(wěn)于杯渡河”,曹伯啟的“豪家比日醉金樽,驢背愁詩睡正昏”等,足稱名句。
阮籍、阮咸鄙視禮法,籍有言曰:“禮教豈為我輩而設(shè)?”阮咸也在母喪期間,穿著孝服,騎驢去追自己私戀的一個鮮卑婢,曰:“人種不可失!”此舉為輿論所不容。
古人認為驢鳴悅耳,每喜聞之。后漢戴良之母“喜驢鳴”,戴良“常學(xué)之,以娛樂焉”。曹魏大文士王粲生前喜聞驢鳴聲,在其葬禮上,“文帝臨其喪,顧與同游曰:‘王好驢鳴,可各作一聲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驢鳴”?;实鄄茇Ч_號召大家用學(xué)驢叫為逝者送行。魏晉名士們的確風(fēng)流,即使葬禮也是那么瀟灑而曠達。名士孫楚憑吊同鄉(xiāng)友人王濟,“臨尸慟哭,賓客無不垂淚??蕻?,向靈床曰:‘卿常好我作驢鳴,今我為卿作。體似真聲”。因為此故事,驢子又有“孫楚聲”的雅稱。
楊樸善為詩,宋太宗召見,面賦《蓑衣》詩,帝大稱賞,除官,不受,聽歸。樸性僻,常騎驢往來。每欲作詩,即伏草中冥搜,或得句,則躍而出,遇之者無不驚駭。真宗召樸,欲官之,問:“卿來,有以詩送行者乎?”樸揣知帝意,謬云:“無有。惟臣妻一篇?!笔拐b之,曰:“更休落魄貪杯酒,亦莫猖狂愛作詩。今日捉將官里去,這回斷送老頭皮。”帝大笑,賜束帛遣還。
明代李至清有言:“遇里中兒,輒嫚罵,或向人作驢鳴,曰:‘聊以代應(yīng)對耳。”其狂怪之行,同里之人不能相容!
曹學(xué),號太狂,明眉山人。性豪放,能詩,善草書,尤精于畫,隨性潑墨,皆有神韻。喜飲,懶于下山,日系錢與壺于驢背,遣入城市沽酒,人識其為曹之驢也,取錢貯酒,復(fù)遣而歸。嘗雪夜墜驢,驢以身覆之得不死。后數(shù)年卒。他日驢經(jīng)其墓,蹄躅哀鳴,撞死于側(cè)。此衛(wèi)通人性,救主于前,情也;殉主于后,義也。稱古今第一驢友,不為過也。
徐枋,崇禎舉人,工書畫。明亡,遁跡山中,終身不入城市,賣畫自食。豢一驢,通人意。日用間有所需,則以所作書畫卷置簏于驢背,驅(qū)之。驢獨行,及城闉而止,不闌入一步。見者爭趣之,曰:“高士驢至矣!”亟取卷,以日用所需物,如其指,備而納諸簏,驢即負以返,以為常。
明末清初,揚州施原,詩書畫皆精,性好驢,曾畜驢數(shù)十頭,怡然自樂。凡有客至,輒與騎驢。因畫驢成神品,人以“施驢兒”稱之。其所畫《策蹇圖冊》四幅,均配題詩。第二幅,畫面一目光炯炯、胡須絡(luò)腮、酷似仙人者,手牽韁繩,騎一兩耳向前、低頭行走之毛驢,悠游緩行,后跟一手持竹竿、蓬頭聳肩書童。作者題詩:“布鐙麻韁老蹇驢,莫教鞭策任徐徐。尋詩雅稱衰翁意,安步當(dāng)車恐不如?!?/p>
清代楊良,工畫驢,一驢換牛肉一斤,時稱“楊驢子”。
騎驢游山玩水,自是一樂。陸游“愛山只合倒騎驢”,天趣怡然;“細雨騎驢入劍門”,更耐咀嚼。
政界官場,下至縣官,上到帝王,亦與驢友多有關(guān)涉。
乾隆十七年濰縣遭大災(zāi),鄭板橋為民請救濟而觸怒上司,被罷官。行前,百姓都來送行,鄭板橋雇來三頭毛驢,一頭自騎,一頭向?qū)T,一頭馱行李。做縣令十二年,清廉如此,送行鄉(xiāng)親倍覺不舍。鄭板橋向縣民贈畫留念,題詩一首:“烏紗擲去不為官,囊橐蕭蕭兩袖寒。寫取一枝清瘦竹,秋風(fēng)江上作漁竿?!辈幌G掉烏紗,寧可回鄉(xiāng)垂釣,也不與貪官同流合污。
王憲葵上疏冒犯明熹宗乳母客氏,次日削籍,騎驢以出都門,人共榮之(黃尊素《說略》)。
南宋“中興四將”中的韓世忠,怕遭秦檜陷害而力求閑退,“杜門謝客,絕口不言兵,時跨驢攜酒,從一二童奴游西湖以自樂”。岳飛被殺,韓世忠仗義執(zhí)言,憤然責(zé)問秦檜:“‘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司馬光嘗往來于陜、洛之間,從者才三兩人,跨驢道上,人不知其溫公也。每過州縣,不使人知。高干人品上佳,應(yīng)該點贊!
胡質(zhì),仕魏至征東將軍、荊州刺史。子胡威自京都去探望,家貧,無車馬僮仆,自驅(qū)驢單行。每至客舍,躬放驢。胡質(zhì)身為上州刺史、地方一把手,家里居然備不起車馬,兒子胡威只能趕著毛驢去看望父親,一路自炊,還要放牧毛驢。父子清廉,令人贊嘆!
范廷召,宋初功臣,官至殿前都指揮使。性惡飛禽,所至處彈射殆絕;尤不喜驢鳴,聞必擊殺之。范首長殺驢,卻是毫無道理。
宋人杜常,昭憲皇后族孫。折節(jié)學(xué)問,無戚里氣習(xí)。嘗跨驢讀書,觸桑木而墮,額為之傷。中進士第,官至工部尚書?;视H不拼爹而如此好學(xué),難得啊。
唐朝裴度客居洛中,曾經(jīng)騎著一匹跛腳驢,進到皇城,求取功名。終被皇帝任命為節(jié)度使,興師討逆,平定淮西,功成名就。
《朝野僉載》:“唐楊炯每呼朝士為麒麟楦?;騿栔?,曰:‘今假弄麒麟者,必修飾其形,覆之驢上,宛然異物。及去其皮,還是驢耳。無德而朱紫,何以異是?”楊炯以披麒麟皮的驢喻無德高官,入木三分。
武則天初革命,為籠絡(luò)人心,便廣置閑職,里行、拾遣、補闕、御史等,車載斗量。有御史臺令史將入臺,值里行數(shù)人聚立門內(nèi),令史下驢,驅(qū)入其間,里行大怒,將加杖罰。令史曰:“今日過實在驢,乞數(shù)之,然后受罰?!崩镄性S之,乃數(shù)驢曰:“汝技藝可知,精神極鈍,何物驢畜,敢于御史里行!”這位令史借驢罵人,讓里行羞赧無地自容。
唐代王及善才行平凡俗陋,卻當(dāng)上了右相,沒什么善策施行,就關(guān)照下官:“不得讓驢進入官署?!背商烀χs驢,人起雅號“驅(qū)驢宰相”。當(dāng)然,這只是明代笑話的調(diào)侃,實際上王及善有大臣節(jié),臨事不可奪,頗有建樹。
北齊崔儦,當(dāng)時著姓,自恃才學(xué),大署其戶曰:“不讀五千卷者,無得入此室!”入隋授員外散騎侍郎。嗜酒,一醉輒八日。越國公楊素重儦門第,為子娶其女為妻?;槎Y之日,公卿滿座,崔儦卻弊衣冠騎驢而至。素推令上坐,儦禮甚倨,言又不遜,素忿然拂衣而起,竟罷坐。后數(shù)日,儦方來謝,素待之如初。崔儦牛氣熏天,仰仗的就是著姓資本——清河崔氏。
“長樂老”馮道在中書,有人于市中牽一驢,以片幅大書其面曰“馮道”二字,馮道得到稟報,并未動怒,淡淡一笑說:“天下同名同姓的人很多,這可能是有人在為驢找尋失主,有什么奇怪的?”端的是宰相肚量。
東吳大臣諸葛瑾,字子瑜,面長似驢。一日,孫權(quán)大會群臣,使人牽一驢入,驢臉貼一紙,上寫“諸葛子瑜”。瑾子恪跪曰:“乞請筆益兩字?!便?zhí)筆續(xù)其下曰:“之驢”。舉座歡笑。乃以驢賜恪。諸葛恪機敏替父解圍,還賺了一頭毛驢。
漢靈帝堪稱史上皇帝“頑主”。他在后宮專門開辟了“宮中市”,仿造街市、商店,讓宮女嬪妃扮成各種商人客戶表演交易,還有扮成賣唱、耍猴的,不一而足。內(nèi)宮無驢,一善逢迎的小黃門從外地選四頭驢進宮。靈帝見之,愛如至寶,駕一驢車,自操轡執(zhí)鞭,整日價驅(qū)馳于苑中,玩得不亦樂乎。京城百姓爭相仿效,一時本來低廉的驢價驟然上漲,與馬價相同。
劉宋荒淫嗜殺的廢帝劉子業(yè)畏忌諸父,皆拘毆凌辱,無復(fù)人理。單看他給叔父起的外號:湘東王劉彧,特別肥胖,叫“豬王”;東海王劉祎,性凡劣,賜名“驢王”。
李隆基在諸王府第,常去長安城南的韋杜游玩。偶被一書生延請至其家,并宰了僅有的一頭驢盛情招待。李隆基大感奇異,與之交談,發(fā)現(xiàn)書生談吐不俗。其人姓王名琚。李隆基和王琚成了密友,無話不談。平定韋后亂政,王琚是主要謀士。李隆基登極后擢升王琚為中書侍郎。真可謂:宰驢待藩王,平亂做智囊。
宋太宗為收復(fù)幽云十六州,于979年發(fā)動高梁河之戰(zhàn),結(jié)果宋軍全線潰敗,趙官家乘驢車并負箭傷南逃。
底下說說相關(guān)逸聞趣事,聊增談資。
宋人王平,為許州司理參軍(軍人為判官,掌獄訟)。里中女乘驢獨行,盜殺諸田間,褫其衣而去。驢逸,田旁家收系之,吏捕得驢,因指其為兇手。訊之四旬,田旁家認收其驢,實不殺女子。王平心下存疑,稟報上司,主管老吏不聽王平陳述疑點,令火速結(jié)案。王平寧可被撤職也要堅持繼續(xù)勘察。后數(shù)日,從逃兵中查到了真兇。上司感謝王平:“此案若非你,我?guī)缀跽`殺人!”
明代笑話:某教書先生迷上斗蟋蟀。聽說城里有大蟋蟀,勇猛無敵,乃騎黑驢進城,不惜用驢子換回。一回家,就逗蟋蟀玩。突然,蟋蟀跳出盆外,正巧,被一只雞啄食了。先生急跺腳,怒吼道:“呔!瘟雞!我一頭黑驢被你吃掉啦!”
《三國遺事》中有“驢耳王”故事:王儲性古怪,即位后,耳朵變長如驢耳。王后、宮人皆不知,惟專為國王制作頭巾者知道。這個工匠遵旨嚴格保密,直到臨死前才敢跑到竹林深處大喊:“國王的耳朵可長啦!和驢子一樣!”此后,每當(dāng)風(fēng)吹竹子,竹林就發(fā)出同樣的喊聲。國王狼狽而惱怒,下令砍去竹子,改種山茱萸。但有風(fēng)刮過山茱萸,依然發(fā)出類似聲音:“我們的國王耳朵可長啦!”
趙崇喜搞笑,在鄂任所州,佯裝不識駱駝,呼為“山驢王”(朱揆《諧噱錄》)。
諸葛令、王丞相共爭姓族先后。王曰:何不言葛、王而云王、葛?令曰:“譬言驢馬,不言馬驢。驢寧勝馬邪?”王導(dǎo)所提姓氏次序問題,諸葛令巧用“驢馬”的次序來回敬,很有諷刺意味。
僧朗柱所乘驢上山,失之,化作金驢。樵夫每聽其鳴叫。士人言:金驢一鳴,天下太平!
張果老倒騎驢,寓意回頭看。
阿凡提騎著毛驢游四方,幽默風(fēng)趣,愛打抱不平,可謂智俠。
唐汴州西有板橋店,店主三娘子,孀居,年三十余,有舍數(shù)間,以鬻餐為業(yè)。然而家甚富貴,多有驢畜。原來三娘子用一種即種即熟的蕎麥燒餅,客食之須臾變驢矣。三娘子由是大發(fā)驢財。后被精明客人探悉奧秘,預(yù)做蕎麥燒餅,設(shè)計調(diào)包,讓三娘子自食其餅,變了驢。
古驢多涉詩情畫意及傳奇,今驢則關(guān)乎政治玩樂。當(dāng)今世界政壇影響巨大的衛(wèi),莫過于美國民主黨這頭“驢子”。吾國傳統(tǒng)語境中,“蠢驢”、“黔驢技窮”皆非好字眼;西土人士卻認為驢子既聰明又有勇氣,足以跟尊嚴、力量和智慧的大象抗衡,乃選定為黨徽。
最新奇要數(shù)毛驢競選市長。英國《每日郵報》2011年9月28日報道,保加利亞瓦爾納市的新保加利亞黨日前推出一頭名叫馬可的毛驢作為候選人競選市長。他們的理由是:這頭驢不偷不搶、不撒謊,而且努力工作。當(dāng)?shù)孛癖娨驅(qū)ΜF(xiàn)任市長基里爾·約爾丹諾夫的工作不滿,才推舉毛驢競選。約爾丹諾夫作為執(zhí)政黨提名的候選人,拒絕與驢子對手分享講臺,稱此舉“不夠莊重”。對方發(fā)言人表示:“約爾丹諾夫是對的,馬可對與這樣一個政治惡棍分享講臺,也有類似的感覺。對于任何一頭有自尊的驢子來說,那都是有損尊嚴的?!贝搜源诵袩o疑是對執(zhí)政黨莫大的嘲諷。
法國的特色體育項目“騎驢足球賽”,每年都在“毛驢之都”薩豐尼愛城舉行。運動員臉涂彩粉,身著民族服,騎著小毛驢,伸腳踢足球,直到驢兒筋疲力盡。
2002年11月23日,火箭客場對小牛的比賽,半場休息的時候,巴克利在觀眾面前表演了NBA有史以來最滑稽的一幕:當(dāng)眾親吻驢屁股。此前,大嘴巴克利在TNT電視臺評論解說時曾吐毒舌:只要姚明在本賽季任何一場比賽砍下十九分以上,他將親吻驢屁股。一周后,姚明在火箭與湖人的比賽中,得了二十分,“倒逼”巴克利。巴克利言出必行,倒也不失為一條漢子。
新中國成立初,新疆維吾爾族庫爾班老人要騎毛驢上北京去見毛主席的故事,廣為人知,令人感慨:多么淳樸的老人,多么可愛的維吾爾族人民。
黃胄在國畫界大名鼎鼎,畫毛驢更是一絕,卻在“文革”中被誣為“驢販子”。為熟悉毛驢,黃胄親備青草喂養(yǎng)它,而后去撫摸其肌膚骨骼,靜觀默察,“成竹在胸”。黃胄之所以特別喜毛驢,“是因為它們總是在長途跋涉,持久、堅韌,任勞任怨”。
常用歇后語:騎驢看唱本——走著瞧,是說邊走邊看?!安或T馬,不騎牛,騎個毛驢多自由。”則是所謂甘居中游心態(tài)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