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益
倪云林,一位極其有個性的元代畫家。明代刻書家顧元慶所輯《云林遺事》,以高逸第一、書畫第二、潔癖第三、游寓第四、飲食第五來概括他的一生。元大德十年(1306),倪云林出生于無錫梅里一個富庶優(yōu)裕的家庭。但恰逢元末戰(zhàn)亂,又不愿改變桀驁不馴的性格和散漫自在的處世方式,只能像他的述懷詩所說:“白眼視俗物,清言屈時英,富貴烏足道,所思垂令名。”至正十五年(1355),他甚至以欠交官租被關(guān)進(jìn)牢獄。一次,吳王張士誠弟弟張士信,差人拿來絹請他作畫,還送上很多金錢,倪云林大怒:“倪瓚不能為王門畫師!”并且撕絹退錢。一日泛舟太湖,正巧遇到張士信,被痛打了一頓,倪云林噤口不出一聲。事后有人問他,他回答:“一出聲便俗。”洪武初,明太祖朱元璋召倪云林赴京供職,他仍堅辭不赴。
然而,即便遭受了妻子病故、長子早喪、次子不孝等打擊,中年生活孤苦無依,倪云林的美食,卻依然與畫作一樣卓立于世。
且看《云林遺事》所舉的幾道食譜:
蜜釀蝤蛑:
初用鹽水略煮,才色變便撈起。劈開,留全殼。螯腳出肉,股剁作小塊。先將上件排在殼內(nèi),以蜜少許入雞蛋內(nèi)攪勻,澆遍,次以膏腴鋪雞蛋上蒸之。雞蛋才干凝便啖,不可蒸過。橙齏、醋供。
蝤蛑,屬梭子蟹科,但有別于梭子蟹,有膏,雙螯,多肉。橙齏,即橙子切細(xì)絲或搗碎,與醋同供,用來搭配魚生和蝦蟹。
黃雀饅頭:
用黃雀以腦及翅,蔥椒鹽同剁碎餡,釀腹中,以發(fā)酵面裹之,作小長卷。兩頭令平圓,上籠蒸之?;蛉缯艉笤沭z頭法糟過,香油煠之尤妙。
糟饅頭,他也有食譜。
用細(xì)餡饅頭逐個用細(xì)黃草布包裹,或用全幅布。先鋪糟在大盤內(nèi),用布攤上,稀排饅頭,再以布覆之,用糟厚蓋布上。糟一宿取出,香油煠之。冬日可留半月,則旋火炙之。
還有一道燒鵝,是倪云林創(chuàng)制的名菜,流傳很廣。袁枚《隨園食單》稱之為“云林鵝”,并且做出酷評:“云林集中,載食品甚多,只此一法,試之頗效,余皆附會?!彼麑Σ僮鬟^程如此詮釋:
整鵝一只,洗凈后,用鹽三錢擦其腹內(nèi),塞蔥一帚填實其中,外將蜜拌酒通身滿涂之。鍋中一大碗酒、一大碗水蒸之,用竹箸架之,不使鵝身近水。灶內(nèi)用山茅二束,緩緩燒盡為度。俟鍋蓋冷后,揭開鍋蓋,將鵝翻身,仍將鍋蓋封好蒸之,再用茅柴一束,燒盡為度。柴俟其自盡,不可挑撥。鍋蓋用綿紙糊封,逼燥裂縫,以水潤之。起鍋時,不但鵝爛如泥,湯亦鮮美。以此法制鴨,味美亦同。每茅柴一束,重一斤八兩。擦鹽時,攙入蔥、椒末子,以酒和勻。
“云林鵝”得以傳承,至今仍是一道江南名菜。前些時候還上了央視紀(jì)錄片《舌尖上的中國3》。
倪云林的《云林堂飲食制度集》鈔本,收入《續(xù)修四庫》子部譜錄類,收錄了五十來種菜肴和面點的制作方法。光是聽聽新法蛤蜊、青蝦卷攛、香螺先生、江瑤、鰦魚、煮鯉魚、鯽魚肚兒羹……這些名稱,就足以令人大快朵頤了。比如青蝦卷攛:
生青蝦,去頭、殼,留小尾。以小刀子薄批,自大頭至尾,肉連尾不要斷。以蔥、椒、鹽、酒、水淹之。以頭、殼擂碎熬汁,去渣。于汁內(nèi)攛蝦肉。后澄清,入筍片。糟姜片供。元汁,不用辣,酒不須多。攛令熟。
鯽魚肚兒羹:
用生鯽魚小者,破肚去腸。切腹腴兩片子,以蔥、椒、鹽、酒浥之。腹后相連如蝴蝶狀。用頭、背等肉熬汁,撈出肉。以腹腴用筲箕或笊籬盛之,入汁肉焯過。候溫,鑷出骨。花椒或胡椒、醬水調(diào)和。前汁捉清如水,入菜或筍同供。
始終生活在江南水鄉(xiāng)的倪云林,接觸的食材大多是本地的水產(chǎn)和家禽家畜,但他勤于鉆研,像潛心研究山水畫一樣研究飲食文化。古人云“君子遠(yuǎn)庖廚”,他卻毫不諱言對飲食的興趣。其飲食精神與其藝術(shù)理論,還有他的超級潔癖,顯然是共通的。即使是蟹法也有三種,常用的水煮之法,他采取生姜、紫蘇、桂皮、鹽同煮,快速煮熟,快速品嘗,自有與眾不同之處。素菜中的“雪盦菜”、“煮麩干”也很別致。由此,我們不難看出,身處元末改朝換代之際的畫家,有著怎樣的文士風(fēng)范、生活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