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
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讓課堂真正活起來,三點偶得共賞。
一、以“飛花令”的形式積累古詩詞
初中階段,學生開始比較系統(tǒng)地學習唐詩宋詞。詩之美,詞之韻,應(yīng)該如何傳達?應(yīng)該如何積累?如何理解?通過學情反饋,學生普遍認為詩詞與他們相距甚遠,難以理解,因而興趣不濃,而機械式的記憶,導致記得快忘得更快。怎么提高學生學習詩詞的興趣?怎樣能夠加深學生對詩詞的理解?怎樣讓遙遠的古詩詞回歸到學生日常生活中?這些都是教師在備課中需要思考的。
經(jīng)過選擇,可以模仿《中國詩詞大會》改良版“飛花令”的形式,借此提高學生學習詩詞的興趣,強化學生的記憶,加深學生對詩詞的理解。
將全班學生分為AB兩組,選出一名學生作為整個活動的主持人,采用AB組競賽的形式,充分調(diào)動起學生參賽的積極性,確保全部學生能夠參與。將“飛花令”關(guān)鍵字定位為“春”“花”“秋”“月”這四個詩詞中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詞,降低參與難度。在正式比賽前,學生用了一周的課余時間充分積累。比賽時,根據(jù)兩組的座次AB組分別派出學生兩兩相對,以對答出錯人數(shù)較多的為敗方。
以“飛花令”的形式開展古詩詞的背誦活動,極大地調(diào)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也提高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用活動的形式帶“活”課堂,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性地位,讓課堂成為學生的主陣地。
二、以話劇表演的形式學習文言文
文言文學習歷來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很多學生談“文言”色變。傳統(tǒng)的學習思路,簡單機械,難以引起學生足夠的學習興趣,使得文言文學習止步不前。
學習《左傳》《戰(zhàn)國策》這部分文章時,鑒于文本語言對話較多,閱讀難度不大,教師系統(tǒng)地串講浪費時間多,學生的學習效率低。因此,對這部分篇目我采取話劇表演的形式學習。
學習《鄒忌諷齊王納諫》和《曹劌論戰(zhàn)》時,就可以采取編排話劇的形式進行課堂安排。學生對于這種新穎的學習形式特別感興趣,積極參與。限于時間較為緊張,可以將所有學生分為AB兩組,每組編排不同的內(nèi)容,每組采取組長負責制,給組里的學生詳細分工,每組又分為劇本準備組、道具準備組、演員編排、導演選擇等。結(jié)果會大大出乎預測,學生會呈現(xiàn)一場精彩的視覺盛宴。通過這樣的話劇表演形式,既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又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以辯論會的形式提高學生的思辨力
語文中考形式不斷創(chuàng)新,越來越貼近時代和生活,越來越考查學生的思辨能力,這就需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累見識,積累觀點。怎樣積累?除了傳統(tǒng)閱讀積累形式,也可以采用靈活多樣的形式,如,采取辯論會等形式。就每周出現(xiàn)的熱點,利用典型事件,找準切入點,選好辯論主題,讓學生辯論。在辯論的過程,學生思考的思路更加清晰,邏輯性增強,對事件的認識也更全面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