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景華
翻看于老師的多部著作,回憶于老師的經(jīng)典課例,最吸引人眼球的是他的閱讀、習作和口語交際等課例。在大量的課例中,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是他對學生的愛,課堂教學的調控、評價,還有他的朗讀指導、寫字指導和出人意料的簡筆畫、表演等演示手段。至今為止,我甚至沒有看到于老師“純正”的識字課。順著這個思路,我忽然產(chǎn)生了一個疑問:這難道是于老師語文教學的一塊“短板”?帶著這個問題,我著重翻閱了《于永正語文教學精品錄》。誰知,當聚焦“識字教學”時,我對于老師的敬仰之情便進一步提升了!于老師是識字教學的大家,他的識字教學思想、策略、經(jīng)驗太值得挖掘和研究了!
讀著于老師識字教學案例,我的腦海中反復地顯現(xiàn)出一個熱詞——“生態(tài)”。我的直覺感受是于老師識字教學最突出的特點是關注語文學習的“生態(tài)”。
生態(tài)一詞,通常指生物的生活狀態(tài)。具體地說:這個狀態(tài),就是生物之間及其與生長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而于老師的“生態(tài)識字”,既關注、凸顯了漢字的特點和聯(lián)系,又注意了識字環(huán)境對識字效率的影響,注重引導學生把識字學習置于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和生活運用之中。
一、形象性
漢字本質上是通過視覺表象表達的符號。漢字的“六書”,“象”是基礎,象形字不必說了,就是指事字和會意字也是象事和象意的。正如詩人余光中先生所說:“一個方塊字是一個天地……比如憑空寫一個‘雨字,點點滴滴,滂滂沱沱,淅淅瀝瀝,一切云情雨意,就宛如其中了?!比欢?,我們的識字教學,由于通常關注的是音、形、義,往往對字詞意義的解釋僅止步于抽象的定義,從而忽視了對字詞畫面、故事等形象的呈現(xiàn)與聯(lián)系。
早在30多年前,于老師就把字詞的定義化解釋變?yōu)榍榫郴尸F(xiàn),這使得學生在識字學習中有了語言的立體積累。請看古詩《草》的教學:
師:誰能用“離離原上草”中的“原”字組詞。(學生相繼組出了“原因”“原來”“高原”“草原”等)
師:“離離原上草”中的“原”應該選哪個詞語。(學生選“草原”)
師:草原上的草長得怎么樣呢?(師順手畫出“草原圖”)
生:草原上的草長得很高、很密。
生:草原上的草長得很茂密,一棵挨著一棵。
生:草原上的草綠油油的,一眼望不到邊。
師:說得太美了!聰明的小朋友看了這幅圖,一定知道“離離”是什么意思了。
生:“離離”是茂盛的意思。
生:“離離”是草長得很茂密,一棵挨著一棵。
…………
師:很好。再看第二句“一歲一枯榮”。誰能用“歲”說一句話?
生:我今年8歲了。
生:我奶奶今年80歲了還能做飯。
師:不簡單!祝她健康長壽!
生:祝老師歲歲平安。
…………
師:剛才小朋友說的句子中都有“歲”字。第一個小朋友說他8歲了,也就是說,他從生下來到現(xiàn)在幾年了?
生齊答:8年了。
師:8歲是8年,1歲呢?
生齊答:1年。
師:1歲就是一年,這不懂了嗎?!哎,一年有幾個季節(jié)呀?
生: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個季節(jié)。
師:一年四季草有哪些變化呢?(用彩色粉筆在黑板上分別畫出草的四季變化,引導學生討論,進行說話訓練)
師:(指著黑板上的四季草)一年當中,小草有兩次明顯變化,誰看出來了?
生:一年當中,草綠一次,黃一次。
師:多聰明!
生:草春天夏天長得茂盛,到了秋天和冬天,就枯黃了。
師:小朋友這么聰明,一定知道“枯”和“榮”的意思了。請一位小朋友到黑板前面來,看看“枯”該寫在哪幅圖的下面,“榮”該寫在哪幅圖的下面,能寫對,就說明他懂了。
這個教學片段給我們留下了這幾點啟示:一是形象化的教學使學生對生僻、艱深的字詞的學習變得容易。二是通過字詞教學把閱讀理解和說話訓練融為一體,達成了高質量的語言學習目標,讓學生形成了語言的立體積累并進行了富有個性的表達。三是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形象化的識字教學是于老師屢試不爽的教學方法,不管是小學低年級,還是小學中高年級,往往都能收到奇效。例如:四年級《燕子》一課的教學,當學生提問“黃綠眉眼”是什么意思時,他先讓學生讀書猜出“可能是柳樹的嫩芽”;接著在黑板上畫了一幅簡筆畫;然后再引導學生討論作者“為什么把柳芽比作‘黃綠眉眼”,使學生領悟到“柳樹睡了一冬天,發(fā)的芽就像睜開的眼睛”,讓學生實現(xiàn)了閱讀從知其然向知其所以然的提升。
二、情感性
書面語言是靠文字表情達意的。文字是交際的工具,學生與文本對話,首先要解決的就是識字問題。而閱讀教學中的識字,必須關注情感。有人說:“語言有溫度,字詞知冷暖?!边@就是說,作者寫作時都有一種強烈的表達欲望和感情沖動,而他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就是通過語言文字表達出來的;因此,讀者讀書時要細心揣摩,通過對字詞句的領悟和品味,感受文本的情感和思想內(nèi)涵,即“溫度”,從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啟迪,并且感受到語言文字的無窮魅力?;仡櫽诶蠋煹慕虒W案例,他的又一突出特點,就是把識字寓于閱讀之中,通過引導學生對關鍵字詞的學習,領悟文章的內(nèi)容及其表達的感情。請看《狐假虎威》的教學案例:于老師用“換詞”“查字典”等方法,引導學生弄懂“竄”是“逃跑”的意思后,啟發(fā)學生想象狐貍遇到老虎的緊張,并朗讀課文這段話,“看誰讀得讓人感到緊張”。接下來要求學生讀3~6自然段,看誰讀懂了,怎樣讀狐貍和老虎的對話。生練讀,老師板書:“骨碌”“扯”等詞語。
師:骨碌是什么意思?誰能做個動作給我看看。(學生上臺表演)
師:你從這句話中看出了什么?
生:狐貍在想主意。
生:狐貍在想點子。
師:是的。“扯著嗓子說”的“扯”懂嗎?(老師邊說邊用雙手做拉的動作)
生:是拉的意思。
師:不錯。是拉什么呀?
生:拉嗓子。(眾笑)
師:把嗓子拉長?(雙手做了個拉嗓子的動作)這能受得了嗎?(眾笑)想一想,把什么拉長?讀一讀就知道了。
生讀書后回答:把聲音拉長。
師:對!是說話用力,把聲音拉長。練習讀好這句話。
語言是反映客觀事物的。閱讀教學中要讓學生深刻地感悟語言,不僅要引導學生把課文中的語言符號“還原”成事物表象,而且要啟發(fā)學生對關鍵詞句進行仔細揣摩,從中領悟到文字背后的意思。于老師的這個教學片段,通過對關鍵字詞的揣摩,不僅使學生看到了一個活生生的狐貍形象,而且使學生沉浸到了課文的情境之中。
如果說上面的例子是借助字詞指導學生感悟句子感情的,那么三年級《小稻秧脫險記》一課則是通過一組組詞語,引導學生整體感悟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于老師引導學生初讀課文,自學字詞后,出示了“團團圍住、氣勢洶洶、蠻不講理、一擁而上”等詞語,要求懂得這些詞語意思的學生到講臺前表演。于老師扮“小稻秧”,上講臺的學生扮“雜草”,按照詞語的意思表演;表演不到位的,點撥,再表演。最后,于老師總結:雜草厲害不厲害?兇不兇?這就是氣勢洶洶。雜草野蠻不野蠻?講不講理?這就叫蠻不講理。雜草讓小稻秧發(fā)言了嗎?這就叫不容分說。于老師對同類詞語“打包處理”,通過整體聯(lián)系感悟,避免了煩瑣分析,有利于學生表演,使學生形象地感悟到“雜草”的兇惡、蠻橫,且使學生了解了關鍵詞素——生字的意思,同時享受到了語文學習的樂趣。
三、科學性
漢字的科學性在于其具有形象性、邏輯性、適應性等諸多特點,其內(nèi)涵豐富,博大精深。因而,引導學生對漢字意義進行準確而形象的理解,比講解抽象的定義表述要難得多,需要高超的教學藝術。請看于老師在這方面的創(chuàng)造性設計:
第一,讀書猜想,查字典驗證。漢字具有一字多義的特點,其所處的語言環(huán)境不同,意義也往往不同。因此,于老師常常把讀書作為對生字釋義的主要形式之一。例如:引導學生解釋《狐假虎威》的“假”字,他先讓學生讀書找出揭示寓意的句子——“狡猾的狐貍是借著老虎的威風把百獸嚇跑的”。接著,要求學生根據(jù)這句話猜猜“假”字的意思;當學生出現(xiàn)“假的”和“借”等不同意見時,于老師請學生根據(jù)這句話,討論應該選哪一個意思。學生的意見統(tǒng)一為“借”以后,他又要求學生查字典,看看“假”字有沒有“借”的意思,使學生的心踏實下來。
第二,聯(lián)系比較,對比發(fā)現(xiàn)。在組織學生讀書的基礎上,于老師還通過聯(lián)系比較的方式,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漢字的一字多義,感受語言的奧妙。例如:《驚弓之鳥》一課的教學,先要求學生讀書理解“驚弓之鳥”的“驚”是“害怕”的意思;接著再讀后面的課文,解釋“大吃一驚”“驚”的意思,使學生知道這是指“魏王”的“奇怪”。然后再讀“只聽嘣的一聲響,那只大雁直往上飛,拍了兩下翅膀,忽然從半空里直掉下來”,并思考兩個“直”的意思有什么不同。當學生很難說清楚時,他引導學生查字典,使學生知道了第一個“直”是“一個勁兒”的意思,第二個“直”是“垂直”的意思。
第三,整體把握,抓住關鍵。“字不離詞,詞不離句”,既是識字教學的策略,也是識字教學的原則。這一原則,也被于老師發(fā)揚光大了。請看《白楊》一課“高大挺秀”的教學:于老師先要求學生默讀3~14自然段,看看白楊樹有什么特點?當學生找出“高大挺秀”時,他又要求學生再讀課文,劃出具體寫“高大挺秀”的詞語,找出了“高、大、直”。接著于老師說:“直”就是“挺”,用“高大挺拔”不是更準確嗎,作者為什么用“高大挺秀”呢?“秀”是什么意思?通過引導學生討論,使學生探究出白楊樹“不但外秀,而且內(nèi)秀”,從而深刻領悟課文豐富的內(nèi)涵。
第四,綜合訓練,一石多鳥。上文我說沒有看到于老師“純正”的識字課,這是因為于老師的識字教學是寓于詞語學習、讀書訓練、閱讀理解甚至語文實踐活動之中的,簡而言之,綜合訓練是他識字教學的又一個突出特點。請看《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中“愛撫”一詞的教學:
于老師首先告訴學生:第一段最后一句話比較難讀,認真讀讀,體會作者的感情。學生練讀體會不深,他又說:課前有同學問我“愛撫”是什么意思。我們讀了第二個故事就會明白的。學生讀完后,于老師先引導學生通過對“囫圇吞棗”和“張冠李戴”等詞語的學習,領悟到周曄讀書的“不認真”;再引導學生體會寫魯迅的句子,使學生通過對其外貌、語言和送書等的描述,領悟到“伯父”的慈祥、批評的委婉和對“我”學習的關愛,從而深刻地理解了“愛撫”的內(nèi)涵。然后再通過“愛撫”和“愛戴”的辨析,使學生更加明晰了愛撫的意義和使用范圍。最后于老師深沉地說:伯父不幸逝世了。從此以后,周曄再也得不到他的愛撫了。讀完了這個故事,我們回頭再讀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話,大家的理解一定會比剛才更深刻。學生聲情并茂地齊讀了這句話。
這個案例于老師達成了多個學習目標,較為突出的有如下四個:一是深刻地理解了“愛撫”的意思。二是以伯父對我的“愛撫”為動情點,切入文本的精讀訓練,整合了教學環(huán)節(jié),活現(xiàn)了文本的情境。三是通過段落的聯(lián)系讀書,教給學生閱讀方法,培養(yǎng)了學生閱讀的感悟、探究、體驗等能力。四是通過近義詞的比較,學生明確了新詞的使用范圍,有助于表達運用。
第五,清晰目標,凸顯特點。識字的科學性還體現(xiàn)在語文學習目標的確定上。統(tǒng)覽于老師的識字案例,他是十分注意識字學段目標和課時目標的區(qū)別的。低年段側重生字音和形的教學,學生自學和教師指導并重;中、高年級逐步提高自主識字的要求,教學側重于字義的理解;而高年級又特別注意“多義”生字詞的提示,以利于學生的表達運用。課時目標的區(qū)別主要體現(xiàn)在:第一課時側重認讀、書寫和對字詞意義的了解,第二課時則結合閱讀理解,側重字詞意義的深化理解和字形的默寫鞏固。限于篇幅,本文不再列舉案例。
四、靈活性
靈活性是于老師語文教學最突出的特征。進行識字教學時,于老師常常靈活地運用多種方法,并追求識字的高效性。從前文的介紹中,已經(jīng)鮮明地體現(xiàn)了這一特點,這里再補充介紹幾點:
一是先問后教。先了解學生對生字的掌握情況,已經(jīng)認識的不教,認寫有困難的重點教。于老師從來都不對課文安排的生字不分輕重地教。
二是聯(lián)系生活。既包括聯(lián)系學生生活經(jīng)驗教生字,也包括引導學生在生活中主動識字。
三是各有側重。即聚焦重點,教會教活。例如五年級課文《愛如茉莉》的識字教學:“嗔怪”的“嗔”讀chēn;聯(lián)系課文語句,選出正確的解釋:(1)怒,生氣;(2)對人不滿?!绊印钡摹绊弊xmóu,意思泛指眼睛,本指瞳仁;同學們組組詞:回眸一笑、明眸皓齒、凝眸。“恬靜”在課文中是寫人物神態(tài)的,還可以寫環(huán)境和心理,誰能分別說一句話?!把U裊”在課文中是寫香氣裊裊,還可以說炊煙裊裊、聲音裊裊等。
四是傳承文化。如《翠鳥》一課的教學:翠鳥的“翠”是什么意思?為什么給這種鳥取名“翠鳥”?當學生通過討論,說出了翠是綠色和叫聲清脆等答案后;他又啟發(fā)學生引申開來,明白為什么竹子叫“翠竹”,連綿起伏的青山為什么稱為“峰巒疊翠”,并背誦了“兩個黃鸝鳴翠柳”等詩句。由此可以看出,于老師在識字教學中的文化傳承,是適時適度的,是聚焦于高品位語言學習的,是指向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提升的。
上述案例,都是出自于老師的閱讀教學。于老師的閱讀教學為什么這樣重視學生“生字詞”的學習呢?這是源于他對識字寫字重要性的認識——識字寫字是語文教育的“根”,語文教育只有深扎這個“根”,語文之樹才能根深葉茂、生機勃勃。漢字又稱“雙腦文字”,重視識字寫字教學,不僅能在學生的心田里種下民族文化的種子,而且能開啟學生智慧,激發(fā)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促進語文學習效率的提高。正是基于這一認識,識字寫字成了于老師閱讀教學的聚焦點之一,也往往是于老師課堂中最出彩的地方!
于老師識字教學的內(nèi)涵是豐富而厚重的,上文的闡述肯定是不全面的。作為引玉之磚,筆者希望通過本文引發(fā)老師們對于永正識字教學的關注,并挖掘出更多值得借鑒的做法、經(jīng)驗。
(作者系南京鳳凰母語教育科學研究所教材培訓部主任、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