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博川 吳澤 陳鑫哲
摘要:司法裁決給法官留下了足夠的個人判斷空間。尤其對于疑難案件,法官也無法從歷史案件中得以推斷,在判案時難免要靠直覺、常識等因素進行裁決。法官的裁決代表了司法的權威性,因此法官在裁決過程中會盡量避免因個人因素導致判斷的偏差。在司法裁決的過程中,法官常扮演多重角色,依照理性和經(jīng)驗判斷也是裁決的一種方法,由此可見,法律并非法官唯一的判斷標準。本文探討了法官如何針對不同性質的案件最大程度的做出正義化的裁決。
關鍵詞:個人因素、司法判決、思維邏輯
1法官裁決的過程
1.1法官自身角色的定位
法官自身角色存在多重性,受家庭環(huán)境和社會教育的影響,法官會形成獨立的思維方式,有著獨立的價值判斷和情感需求。同時法官身為社會的一份子,又不免受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因此個人特征難免會成為影響案件判斷的因素。于是,法官在理性與感性,自我與非我之見徘徊沖突,而法官只有從自我走向非我,才能真正形成理性的正義判決。同時,法官判決的規(guī)程也是一個試錯的過程,試錯賦予法官權利,同時法官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法律的空白。在法律法規(guī)用盡,法官不得已做出自我判決時,實際上也是立法性的決定,法官無需超越法律,而是在法律框架內(nèi),結合法律條款綜合考量的結果。
1.2法官的思維邏輯
法官的判斷是多種因素綜合考量的結果,對于典型案例,法官僅僅需要根據(jù)邏輯,自上而下的進行推理判斷,法官以事實和證據(jù)為考量前提,運用自身法律知識和邏輯推理對接收的信息進行加工,以形成相應的判決結果。而對于非典型案例,運用傳統(tǒng)的判斷方法進行判決往往產(chǎn)生誤差,所以法官需要預判法律判決的結果,從結果出發(fā)為判決找尋理由。這兩種推理方法不盡相同,卻無時無刻的影響著判決結果??傊?,這兩種推理的不同僅在于順序的不同,一個是以規(guī)則為出發(fā)點,由前向后推,一個是以結論為出發(fā)點的逆推法。事實上,無論是哪種推理方法都存在其不足之處,法條推理法無法掩蓋價值判斷的實質,而后果推理則可能導致法官權利的濫用。因此,只有把這兩種思維方式結合起來,綜合運用,才能不違反法律的初衷,做出最正義的判決。
1.3法官的行為特性
司法的行使不能損害公民的自由與權利。在司法過程中,法官應該始終保持理性,不能因為個人因素影響裁決結果,應該依照既定的法律法規(guī)解釋案件,而非改造法律,生搬硬套。但是隨著時代的推進,法官需要實現(xiàn)正義和秩序之間的平衡,在積極行使權利的也要為弱勢群體提供法律援助。與此同時,司法的靈活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擴張了法官的權利,法官不僅僅是法律的解釋者,而且也是法律法規(guī)的確立者。當然,司法的靈活性本身也就意味對法律空白的填補。雖然“法官造法”的現(xiàn)象存在,但是司法本身比等同于立法。法官由于中立性,以及維護司法權威的形象,法官不可能成為立法者,法官只有明確職權、規(guī)范法律程序,立足本國的司法環(huán)境,案件才能保持公正的判決。
2.揭示影響法官判決的內(nèi)部因素
2.1經(jīng)驗、道德觀念影響法官的判決
法官的判斷結果受多種因素的影響。除了法律的因素外,法官還受經(jīng)驗、道德觀念、國家政策、公共媒體等多種外在因素的影響。在裁判過程中,受不同因素作用就會產(chǎn)生不同結果,而且受不同層級、不同目的的限制,法官的判斷結果往往呈現(xiàn)出個殊化的行為傾向。一方面法官通過運用司法因素減少其他因素的干預,以最大程度的接近正義的判決,另一方面,法官通過司法的論證保證結果的合理性。
2.2語言不同的表達方式影響法官的判決
傳說法官是蒙眼女神變身為普通人,因此正義是自然的,人性的。法官在司法判決中保持正義、中立與理性。作為理性的體現(xiàn),法官在判決過程中往往呈現(xiàn)出專業(yè)性,法官的判決一方面建立在掌握完備的法律體系之上,另一方面建立在長期累積的人經(jīng)驗所得。正義的裁決離不開司法方法的支持,法官不僅僅需要協(xié)調(diào)主客觀的一致性,通過前因推斷出后果,而且還需要建立在證據(jù)鏈條之上。同樣,法官的自我判斷力也影響著判斷結果,案件雙方的陳述、語言表達、心態(tài)與方式不同的排列組合會產(chǎn)生不同的意義,這就要求法官依據(jù)綜合情況做出判斷。
2.3思維方式影響法官的判決
法律是一個封閉靜態(tài)系統(tǒng),法官只需要根據(jù)法律進行邏輯推理,從而得出唯一正確的裁判。裁判作為一種職業(yè)性的行為,通過既定的語言和規(guī)范化的程序使裁判與其他事件隔離。這種專業(yè)化的程序將法官的個人身份與職業(yè)身份區(qū)別開來,然而法官作為一個個體也有自己的是非心。首先,法官的思維方式與常人無異,其次,法官的性格各異,不同的行為方式作用于法官將會產(chǎn)生不同的結果。法官的理性和經(jīng)營是其生存的基礎,一方面,法官熟練的運用法律概念,以理性的方式解決沖突,另一方面,法官的直覺來自法官的經(jīng)驗,而經(jīng)驗來源于日常生活與司法實踐。比如,出身于社會低階層的法官注重平等,出身于上層階級的法官則更傾向于民主。同樣,先天個性在法官身上留下不可磨滅的痕跡,比如,一個平易近人的法官很可能聽信各界的評論失去自己的判斷,而一個暴躁固執(zhí)的發(fā)箍很可能不聽各方辯論而固執(zhí)己見??偟膩碚f,理性與經(jīng)驗并存,兩者的結合影響了法官并作用了最后的裁判結果。
3影響法官裁判的外部因素
3.1法律因素規(guī)范法官的裁判
在任何情況下,法官都應首先服從法律。一方面,法官依從法律進行合法化的判決,不僅在行為上符合規(guī)定,也要符合程序化的規(guī)定。另一方面,作為評判的依據(jù),法律保障了司法裁判的正確性。在當今社會,法律作為最后的正義化身,確定了是非對錯的標準,規(guī)范了法官的裁判,只有合理的裁判才具備正當性。法律因素在于它可以約束法官的判決權,防止權力的濫用。
3.2制度因素
司法裁決是建立在司法公開、司法獨立的基礎之上的。司法獨立與司法監(jiān)督相互制約又相輔相成。司法獨立保障了審判權只能由法官行使,其他機關沒有權利行使,司法公開避免了暗箱操作,防止權力的濫用。同時,法官的行為還要受到上級的制約。此外,權責統(tǒng)一也是對法官提出的要求之一。這一原則意味著法官必須對自己的裁判負責,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司法裁判的重大失誤,促使法官更謹慎的行使自己的權利。
3.3新聞媒體影響法官的判決
近年來,“于歡故意傷人案”“徐玉玉被電信詐騙案”等刑事案件牽動人心,或多或少的也影響到法官的判決。由于這些案件涉及倫理道德,社會公平等因素,一出現(xiàn)便觸及了公眾敏感的內(nèi)心,正因如此,這些刑事案件才需要法官謹慎判決。其次,對于案件的劃分可以分為典型案件和非典型案件。對于典型案件可以依從法律規(guī)定進行判決,如果出現(xiàn)事實認定不清的情況,可以被歸結為舉證的問題。
對于非典型案件,就無法通過形似案件進行推理,另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價值觀念,很難僅僅憑好壞、善惡判斷問題。因此非典型案例也可以反映法官判決當面的不足。
4.總結
對法官來說,情法理三者和諧統(tǒng)一才能構成傳統(tǒng)的司法判決,但這并不代表法官可以任意而為,法官需要協(xié)調(diào)好情、法、理三者之間存在的矛盾。在現(xiàn)代訴求的理念下,情理法的平衡有助于調(diào)節(jié)民事糾紛,打破僵局,緩解社會矛盾。因此,法官需要在法律的基礎上,將情理因素納入考量范圍,在典型案例與非典型案例事件尋求一種恰到好處的平衡,如此才能保證裁決的公正性。
參考文獻:
[1]趙力.司法裁判的影響因素及法律方法運用探究[D].煙臺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