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停車難”已經成為城市的通病,將城市動態(tài)交通和靜態(tài)交通相結合,實現“互聯(lián)網+”模式下的智能停車,解決停車難問題已成為建設智慧城市熱點話題。本文重點總結了目前城區(qū)停車管理的難點:交通亂、停車泊位信息孤島現象嚴重、收費公信力差、支付便利性差、監(jiān)管支撐性差、執(zhí)法聯(lián)合性差、人員管理性低、社會公信力差、違停處罰率低、停車調節(jié)性差、停車服務性差等實際問題。結合已開展實施的應用信息化系統(tǒng)進行收費管理城市的具體案例(杭州、深圳等),拋出智能停車管理物聯(lián)網服務平臺和停車經營管理服務體系。從而實現“無人值守、智能收費、交通暢行、停車有位”的智能停車。
關鍵詞:停車;物聯(lián)網;智能停車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A brief analysis of intelligent parking in smart city
Zhou feng
(BejingGuoTieHuaChe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Beijing 100070)
Abstract: “Parking” has become a common problem of the city. The city of dynamic traffic and static traffic combined to achieve "Internet +" mode of intelligent parking,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parking has become a hot topic of building a smart city.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current urban parking management: traffic chaos, serious parking berth information island phenomenon, poor payment of public trust, poor payment convenience, poor regulatory support, poor law enforcement, poor staff management, poor social credibility, low penalty rate, poor parking regulation, poor parking service. Combined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systems to implement the specific case of fee management of the city, throwing intelligent parking management of Internet of things service platform and parking management service system. To realize "unattended Intelligent charge transport Parking there is a "smart parking.
Keywords:Parking; Internet of things; Intelligent parking; tianxj@crscic.com
1 引言
將城市動態(tài)交通和靜態(tài)交通相結合,實現“互聯(lián)網+”模式下的智能停車,解決停車難問題。停車服務的新型城市智慧化,向國際級停車管理的投資、運營、服務多元化方向邁進。
2 城市區(qū)目前的停車管理的難點
“停車難”已經成為城市的通病,停車位的建設遠遠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停車需求。由于歷史欠賬和投資偏少等原因,停車泊位建設遠遠滿足不了快速發(fā)展的交通需求,造成了城市交通的擁堵、停車 “一位難求”、大量汽車違章占道停放的局面。
以長春為例:截至2016年10月底, 機動車保有量達151萬多輛,近年年平均增長率超過12%,私人小汽車的增長速度更快,接近20%,中心城區(qū)超過70萬輛,但中心城區(qū)停車位約22萬個,按照城市規(guī)劃常規(guī)標準,缺口總量為49.42萬至62.4萬個。
交通亂、停車難
城市區(qū)是 的老城區(qū),道路設計前瞻性不足,標注化路側泊位規(guī)劃科學性交叉,組團式功能點較多,交通飽和度日趨增加,進出城節(jié)點交通流非常集中,中心商務區(qū)交通沖突無法根治,一旦出現市政建設的施工,交通供給與需求的矛盾使得部分節(jié)點路段交通擁堵情況有所加劇,部分區(qū)域停車難、出行難、秩序亂的問題將越來越突出。
停車泊位信息孤島現象嚴重
由于公共停車泊位的占有率、周轉率、價格調節(jié)等多方面手段的利用才能實現公共資源的高效利用,但是目前路內與路外停車信息產權和所屬單位不統(tǒng)一,并且缺少泊位占用信息的實時采集、誘導、信息發(fā)布和科學的交通智能化調優(yōu)技術手段,使得停車人尋找空泊位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過高,直接和間接造成城市擁堵、碳排放增加。
收費公信力差
占道停車多采用人工管理時,停車費的計時、計費、繳費等全部由人工完成,停車人與管理員之間的費用認可一致性差,存在霸王車(逃費)、僵尸車(長時間停車不走)、部分繳費等各種跑冒滴漏現象,造成停車費流失嚴重。
支付便利性差
在現金繳費的收費過程中,現金兌零、??ǔ渲档葮O大地影響停車服務效率,假幣支付等致使資金管理存在風險。
監(jiān)管支撐性差
人工收費的交易信息是離線的,不能實時反映停車及收費現況;巡檢監(jiān)察服務也是全人工的,缺少停車事件的信息化管理,缺乏實時有效性和取證環(huán)節(jié),不利于停車收費的監(jiān)督管理和規(guī)范服務。
政府執(zhí)法部門人力有限,無法投入到更多的監(jiān)管業(yè)務中來。
執(zhí)法聯(lián)合性差
停車欠費缺少適用法律,停車欠費的法律歸屬不清晰,缺少強制措施;停車剮蹭定性難,停車繳費糾紛日益增多;各部門聯(lián)合執(zhí)法缺少技術手段、互動性差。
人員管理性低
由于經濟收入低、流動性高,致使停車管理員的職業(yè)歸屬感弱、就業(yè)安全感低;人情車等跑冒滴現象普遍存在,未能有效遏制;停車費流失嚴重,嚴重削弱停車管理的公正、公平,降低政府公信力。
政府公信力差
報紙、網絡對停車糾紛個案的輿論無序引導,停車收費矛盾被無限放大,停車正能量日益降低。由于公共停車泊位的開放特性,嚴重影響相應的停車收費管理工作。
收費管理不透明,政府公信力遭到質疑。
違停處罰率低
交巡警巡邏查找亂停車、管理員無執(zhí)法權的信息隔斷致使違停現象屢禁不絕。公共停車泊位分布于路內路外,執(zhí)法效率低。
停車調節(jié)性差
公共停車泊位白天擁擠、夜間空閑;小區(qū)停車場白天空閑、夜間擁擠。兩者日夜互補特性明顯,但缺少相應的信息化手段,未能有效利用。
上班族停車需求周轉率低,停車時間長;公共停車泊位服務目標是停車時間短、高周轉率。兩者供需矛盾明顯,但缺少相應的信息化平臺,未能有效引導。
停車服務性弱
受制于現有停車收費管理方式,缺少停車基礎數據的有效積累、缺少信息技術手段的有效應用、缺少停車泊位資源的科學分析,地方政府、停車主管單位和交警部門對城市停車的收費、規(guī)劃和調節(jié)等服務難以實現。
3 城市停車技術應用案例及效果分析
最早城市級道路停車收費:杭州在2008年開始應用城市道路停車收費技術及管理工作,全市共設置收費工作點901個,收費(管理)員1811人,道路公共停車泊位44032個(收費泊位17195個、免費26837個),在應用信息化系統(tǒng)和手持POS機收費之前,停車收入一年2000萬,該城市從2008年開始著手停車收費智能化建設,采用單純的手持POS機收費模式,以最近一年的收費數據來講,上半年,全市共發(fā)生停車業(yè)務筆數800多萬筆,其中收費筆數400余萬筆,收費收入3400萬元(月均553.99萬元),較以往收費增加70%,拒付費733筆,同比減少29.7%;正常使用包月車輛12192輛(其中小區(qū)包月7536輛,單位統(tǒng)繳4656輛);期間,共接受12319熱線、12345市長公開電話等社會投訴572件,月均95件左右,較該城市“停車新政”實施之初的月均686件減少了591件降幅86.2%。
該城市應用信息化系統(tǒng)進行收費管理以來,最明顯的是呈現了社會投訴逐步下降、收費區(qū)域基本保持盈虧狀況不變兩個特點。社會投訴下降,一方面得益于市、區(qū)兩級停車管理部門從政策、舉措等方面加強了收費管理,另一方面則因廣大車主已接受并習慣于當前的停車收費模式。而城區(qū)盈利方面,現有的管理體制、收費模式、技術手段和方式等也是影響收費績效的重要因素,甚至直接制約實施相關配套舉措。
最大投資規(guī)模應用(1.5億):深圳在2013年底開始城市道路停車信息化建設,使用車主APP自主繳費+車位檢測器+系統(tǒng)的技術模型,在有立法處罰的政策監(jiān)管下,自2014年以來,全市2萬余個路側車位,平均占用率為42%,全年處罰違停費用高于停車營收,另外,全市共計400多萬車主,機動車輛250余萬輛,注冊APP車主不足50%。在處罰和停車政策剛性執(zhí)行的情況下,如下問題最為明顯:
(1)、車位占用率遠遠低于正常機動車使用標準(85%的城市路側車位占用率為正常)
(2)、處罰違停收入大幅高于停車繳納費用,這是很奇怪的現象。
(3)、注冊使用停車收費APP的車主遠低于實際機動車數量,更低于實際車主數量。這說明,車主對于該繳費方式的認可程度較低。
深圳的技術模式推動了全國應用,但是立法和市場模式的推進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即“智能化客觀收費、無人值守、應收盡收”。
逐步推進技術及優(yōu)化管理應用:成都在2011年就開始了城市道路停車信息化的相關工作,本著“收費優(yōu)先、應收盡收、有據可依、培育素質”的原則,采用手持收費POS終端+系統(tǒng)的技術模式,對全市2萬余路側車位進行半人工收費,而后在2013年重新開始進行設備招標,2014年進行系統(tǒng)招標,在2015年完成了對全市1.3萬個車位地磁+APP的招標工作。
在逐步養(yǎng)成車主自主繳費、適應信息化技術應用停車管理的模式的情況下,不斷的深入智能化技術的應用,全市實際繳費率能夠完成75%以上,城市停車糾紛大幅減少,保障行車安全、解決停車難的問題的前提下,能夠實現全市車輛靜態(tài)信息的采集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對于智能停車、智慧城市的建設愈發(fā)重要。
4 結語:
城市停車信息化的應用一定是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僅僅是收費,而是人們消費習慣和素質提供的過程。不能單純依靠剛性的立法和政策的調節(jié),需要市場的自發(fā)調整,也需要智能化手段的輔助。
目前,單一的手段進行停車管理必然無法滿足城市停車日益發(fā)展的也許要求,綜合集成的技術應用才能實現城市停車智能化的發(fā)展目標,將停車管理從基本的、有效的、簡便的初始階段即收費階段開始,逐步向智能化、規(guī)范化方向發(fā)展。
從建設過程上分析:應用信息化手段可以在原有收費效益基礎上帶來30%至50%的效益增長。人工收費和咪表收費只能占收費全額的30-40%,POS機收費能收到55%-60%,加入地感檢測技術收入增加至75-80%,加入系統(tǒng)取證追繳、發(fā)卡收費、APP自主繳費、ETC收費等手段后,能收至90%左右,要實現無現金收費還需要同時加強執(zhí)法和個人信用評價掛鉤、精準的線上與線下數據誘導服務技術、等手段,最終才能達到“無人值守、智能收費、交通暢行、停車有位”的目的。
從技術形態(tài)上分析:最終的收費形態(tài)一定是綜合多元化的技術集成方式,收費手持終端(智能手機)+車位檢測器(地磁、雷達測位)+視頻識別樁+城市通卡(停車繳費卡)+無人機監(jiān)管+誘導系統(tǒng)+電子支付(APP自主繳費、微信支付等)+電子標簽(電子車牌)+停車管理大數據平臺。
基于物聯(lián)網技術,將電子執(zhí)法、稽查布控、靜態(tài)交通設施規(guī)劃建設、停車收費、誘導服務、電子化支付、增值消費、車輛互聯(lián)服務(錯時停車、分時共享)等功能進行整合;實現對機動車動態(tài)、靜態(tài)監(jiān)控數據的存儲、查詢、分析、推送、指揮等功能,基于停車管理終端、誘導系統(tǒng)、電子卡口、圖像識別系統(tǒng)等多重傳感設備,強化交通管理,應用無人機等監(jiān)管和監(jiān)控技術,節(jié)約人工成本、高效管理停車泊位資源,對公共停車進行科學、規(guī)范、高效的管理,提高已有交通設施和設備運用效率的現代化管理水平,打造領先的智能停車管理物聯(lián)網服務平臺和停車經營管理服務體系。
參考文獻:
[1]陳雪梅,景然然.2015道路停車管理行業(yè)現狀與思考[J].2015(6);P104
[2]楊運平,李碩,徐麗華.我國大城市停車問題分析與對策[J].山西建筑,2005,31(17):16-17.
作者簡介:
姓名:周峰(1975.09--);性別:女,籍貫:江蘇省無錫人,學歷:本科,畢業(yè)于上海鐵道大學;現有職稱:中級工程師;研究方向:工程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