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 劉靜 于晶晶
摘 要:罷工問題隨著時代的進步及公民維權意識的增強,逐漸步入人們的視野并引發(fā)許多現(xiàn)實性案例,罷工權就是在此基礎上產(chǎn)生并發(fā)展起來的。本文主要從取消罷工權入憲及引發(fā)的討論中探討罷工權入憲的問題。
關鍵詞:罷工自由;罷工權;憲法
一、罷工權概述
罷工是指受雇傭的全部或大部分雇員,在約定或法定的利制、剝奪、侵害時,在一定的時間內集體停止工作甚至必要時阻止他人工作要求雇主滿足其條件的一種行為。罷工權就是是受雇人依法獲得的在勞動爭議不能解決時可用罷工的方式以對抗的自助性權利,是憲法權利的重要做成部分之一,理應受到憲法的保護。西方國家的法律中都有所涉及罷工權問題,或者雖然沒有明文規(guī)定在憲法當中,但是在實踐上卻運用頻繁自如。那么對比中國和西方國家我們可以看出目前中國在罷工權的規(guī)定和適用上有外國存在一定的差距。關于罷工權是否應該入憲的爭議,我國學者對此意見不一,爭議頗大。
二、關于罷工權入憲問題的討論
關于支持取消罷工自由入憲的觀點:首先,他們認為罷工權的規(guī)定并非存在于世界上各個國家的憲法之中,絕大多數(shù)資本主義國家的憲法對罷工自由均不作具體規(guī)定,如果以各國憲法都有罷工自由的規(guī)定為由堅持在我國憲法中加入罷工自由的條款,那么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其次,有些學者認為罷工自由是資本主義的產(chǎn)物,不適合在中國推行。罷工是資本主義國家勞動人民反抗資產(chǎn)階級剝削壓迫,爭取經(jīng)濟利益、政治權利的一種斗爭形式,是資本主義社會矛盾不可調和的產(chǎn)物。而在社會主義國家,對于人民內部的矛盾只能采用民主的方法解決,而不能使用無產(chǎn)階級所使用的對待資本家及其政府的那種帶有暴烈行動的敵對的罷工方法去解決問題。最后,基于我國的傳統(tǒng),也不適于適用罷工權的問題。七五憲法雖然規(guī)定了罷工權,但是在當時中國的政治環(huán)境下不僅沒有實現(xiàn)人權的保障,反而加劇了國家的動亂,工人罷工、學生罷課,嚴重阻礙了國家的正常運轉,并沒有達到憲法設立之初的目的。在我國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下,憲法是否明確規(guī)定罷工自由決不是一個國家的公民是否享有充分的民主自由權利的一個重要標志。
關于支持罷工權入憲問題的案例,在中國影響力最廣的一次就是“東航返航事件”。周永坤在他的論文《“集體返航”呼喚罷工法》中對罷工權的問題作了詳細的闡述。他認為罷工自由雖然沒有規(guī)定在我國憲法條文當中,但是依據(jù)“法無禁止即自由”的法律邏輯,沒有禁止的就是人民自由的范圍。而且中國簽署的《經(jīng)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國家公約》明確規(guī)定工人有罷工的權利,這成為我國正式的法源。他還指出制定《罷工法》的幾大好處,比如有利于作為基本人權和罷工權的實現(xiàn),有利于消解勞資糾紛,有利于提高法律的實效等。有學者指出我國罷工自由入憲問題已趨于成熟:首先是資本結構變化所導致的勞資利益不一致使罷工自由在我國獲得合憲性基礎。在市場經(jīng)濟體制下,勞動關系發(fā)生變化,工人通過行使罷工權對抗企業(yè)的不合理行為,從而使勞資雙方的力量達到一種平衡的狀態(tài),有力的改善勞資關系。其次就是工人維權意識的增強。目前無論是在國企還是在私營企業(yè),80后和90后的職工占了絕大部分,他們文化水平較高,思想意識較為先進,維權意識也普遍較高,當他們遇到不合理的待遇時往往積極爭取自身的合法權益。最后,在國際層面上,中國作為《經(jīng)濟、社會、文化權利和國家公約》的締約國,并沒有對其中關于罷工權的條文做保留規(guī)定,既然如此我國政府就應該履行遵守公約的承諾義務,將罷工權納入憲法和法律規(guī)制的軌道之中。
三、罷工權入憲的必要性
在社會主義的中國,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罷工權作為保障人們正常生產(chǎn)生活的基本權利,如果不以憲法的形式加以鞏固確立,那么其顯然不能發(fā)揮應有的作用。將罷工自由列入憲法,一方面賦予了罷工自由的憲法地位,另一方面構建了解決勞動者與雇傭方之間勞資糾紛的合理交往渠道,使勞資雙方的關系建立在理性的交往之上。當然,將罷工自由寫入憲法并不是要鼓勵工人進行罷工,而是將現(xiàn)實生活中一直存在卻游離于憲法和法律之外的罷工行為納入法制軌道,使其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這樣的做法,從微觀上講,解決了對于罷工自由的制度供給不足問題,于宏觀而言,踐行了我國依法治國的方略,同時也是對我國已加入的國際人權公約的莊嚴承諾。當然對于罷工權的保護還不止于此,國家立法機關根據(jù)憲法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制定專門的《罷工法》來規(guī)范罷工行為,對罷工權的相關問題作出系統(tǒng)權威的解釋,并在《勞動法》等具體法律條文中增加有關罷工權的具體規(guī)定等。通過這樣,以憲法為主體,以其他法律為輔助作用來保護罷工權是較為理想的立法操作模式,從而消除恢復罷工權的諸多顧慮,使罷工權正常行使。這樣有利于真正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免受侵害,避免罷工行為的負面效應,最終促經(jīng)濟建設和法制建設快速、穩(wěn)定、健康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宇鳳利.罷工權入憲的理性構思[J]法制與社會.2007年06月版
[2]周永坤.“集體返航”呼喚罷工法[J]法務時評.2008年第5期
[3]任麗莉.“勞動關系中罷工自由入憲的可行性分析”[J]江南大學學報.2011年10月第5期
作者簡介:
郭志(1991-),男,山東聊城人,碩士研究生,現(xiàn)為武警警官學院軍事法學系法學基礎教研室助教,主要從事憲法學研究;
劉靜(1989-),女,新疆烏魯木齊人,本科,現(xiàn)為武警警官學院軍事法學系法學實驗室助教,主要從事軍事法研究;
于晶晶(1990-),女,四川宜賓人,碩士研究生,現(xiàn)為武警警官學院軍事法學系法學基礎教研室助教,主要從事法理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