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倩
摘 要:中國經濟正處在高速發(fā)展之中,到底需要構建什么樣的主流價值觀, 才能與人類文明的進步保持一致呢? 馬克思論述的核心是人的自由發(fā)展,其邏輯聯系是:人是有意識的存在物--人自己的生活才能夠成為他的對象--因此人的活動才是自由的活動。
關鍵詞:自由 價值 分工 核心價值
正像達爾文發(fā)現有機界的發(fā)展規(guī)律一樣,馬克思發(fā)現了人類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即歷來為紛繁蕪雜的意識形態(tài)所掩蓋著的一個簡單事實: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從而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fā)展階段,便構成基礎,人們的國家設施、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就是從這個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1]。
中國的物質經濟不斷地快速發(fā)展,而靈魂的腳步亟待趕上。在閱讀《卡爾?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之后,我似乎感受到恩格斯筆下的魅力馬克思,感受頗深的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思想: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
一、“自由發(fā)展” 與“全面發(fā)展”
馬克思在他的歷史唯物主義論中鮮明地指出:人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馬克思論述的核心是人的自由發(fā)展,其邏輯聯系是:人是有意識的存在物——人自己的 生活才能夠成為他的對象——因此人的活動才是自由的活動。這就是說,人的生命活動的特征在于他自己的選擇,而不是被“維持肉體生活的需要”所束縛。離開人在實踐活動中的自由選擇,人的生命活動就是無意義的,如同動物一般。這意味著人的發(fā)展即人性的自由的展開。
就在《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還提出了另一個問題,即人的 “全面發(fā)展”問題,表述為人應該以“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 “全面的本質”。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馬克思、恩格斯就有了非常經典的具體描述:在共產主義社會里,任何人都沒有特定的活動范圍,每個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門內發(fā)展,“我有可能隨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后從事批判,這樣就不會使我老是一個獵人、漁夫、牧人或批判者。 ” [2]由于這段文字是針對社會分工而言的,所以這里講的“隨我自己的心愿”并不是指個人的偶然行為,而是指分工局限性的突破,即人的“全面發(fā)展”的理想狀態(tài)。因此,“作為 一個整體的人類文化,可以被稱為人不斷自我解放的歷程。
二、“自由發(fā)展”與“全面發(fā)展”的聯系與區(qū)別
第一,人的“全面發(fā)展”與分工相聯系。 馬克思曾經摘錄過路易斯?亨·摩爾根《古代社會》中的一段描述:原始部落易洛魁人(新墨西哥以北的印第安族系)當他們被發(fā)現的時候,正處在野蠻時代。他們自然賦予的有利條件來生存,來建造武器保衛(wèi)家園。尤其在軍事方面最為突出,部落的易洛魁人幾乎每個人都有多技之長,被形象地稱為美洲大陸土著的“劊子手”。而到了資本主義時期,社會的分工愈發(fā)繁雜,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科學技術、文體藝術、工業(yè)文明像萬花筒一樣噴薄而出,促使人的全面發(fā)展進行解構。
第二,人的“自由發(fā)展”和階級相聯系。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分析出,從勞動者與勞動活動的關系而言,勞動是人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的發(fā)揮形式。只有在勞動中,人才能與對象建立關系,人才能把自己的本質力量表現出來。從人所獲得的自我肯定的歡樂而言,勞動是一個重要的來源。馬克思據此認為:就發(fā)展狀態(tài)而言,人性的異化表現為人的片面性,“私有制使我們變得如此愚蠢而片面,以致一個對象,只有當它為我們擁有的時候,”也就是說,當它對我們說來作為資本而存在,或者它被我們直接占有,被我們吃、喝、穿、住等的時候,總之,在它被我們使用的時候,才是我們的,盡管私有制本身也把占有的這一切直接實現僅僅看作生活手段,而它們作為手段為之服務的那種生活是私有制的生活——勞動和資本化。“因此,一切肉體的和精神的感覺都被這一切感覺的單純異化即擁有的感覺所代替。人這個存在物必須被歸結為這種絕對的貧困,這樣他才能夠從自身產生出他的內在的豐富性。”1因此,私有財產的揚棄,是人的一切感覺和特性的徹底解放。
三、 一個人應該先追求“全面發(fā)展”還是“自由發(fā)展”呢?
17 歲的少年馬克思留下了一篇關于青少年職業(yè)選擇的文章,他以浪漫主義的激情寫道:“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而工作的職業(yè),那么,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做出的犧牲;那時我們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于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yè)將悄然無聲地存在下 去,但是它會永遠發(fā)揮作用,而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說是命運也好, 說是歷史的必然要求也好,馬克思本人的人生道路證實了他的少年激情并非虛妄之詞, 而是直達成人社會的共識:不是個人指認的價值選擇,而是社會指認的價值選擇決定了一個人的價值實現。
在必須進行的職業(yè)選擇中,馬克思以尊嚴為價值標準,他說:“尊嚴是最能使人高尚、 使他的活動和他的一切努力具有崇高品質的東西,是使他無可非議、受到眾人欽佩并高出于眾人之上的東西。從中國的教育現狀來看,在“知識 改變命運”的誘導下,教育放棄完善人格、養(yǎng)成合格人性的目標,大肆奉行““錦標主義”。例如有著部分學生秉承“曲線高考”之目的,去學習藝術。當有了功利性目的,這類學生不僅不能“全面發(fā)展”,連按自己興趣發(fā)展的可能性也不存在。其所堅持的“自由發(fā)展”同樣是毫無意義的。
馬克思的核心價值——自由,其內涵在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在不斷的更新,它的當代價值也在不斷地被提升。對其當代價值的探究需要長時間的投入才能有所收獲。所謂有待之逍遙,是一種相對自由,它需要依憑一定的條件,仍然無法徹底克服外在的束縛與障礙。莊子以水之載舟、鵬飛萬里以及列子御風等寓言來說明事物之間是相互作用的,以此來啟示現實生活中的人夠在行為上和生活中獲得內心寧靜,在精神中得到高度的自由,從而獲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 京:人民出版社,1985.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卡爾·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文本導讀,高等教育出版社,第31頁。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第459-46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