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林
?
東勝氣田錦58井區(qū)盒1段巖相特征及沉積模式研究
周家林
(中國石化華北油氣分公司勘探開發(fā)研究院,河南鄭州 450000)
東勝氣田錦58井區(qū)盒1段為沖積扇–辮狀河沉積環(huán)境,主要的沉積方式為牽引流;發(fā)育9種巖相,以塊狀層理砂巖相最為常見,其次為含礫粗砂巖相;發(fā)育的沉積微相主要為心灘、辮狀河道、河漫沉積及其垂向組合;北部以沖積扇辮狀河為主,發(fā)育中–細礫巖,見大套厚層狀砂巖,以塊狀層理和槽狀交錯層理為主;南部以沖積平原辮狀河為主,發(fā)育中砂巖–細砂巖,砂體厚度較小,以槽狀交錯層理和平行層理為主;多層疊合的大型巖性圈閉構成了錦58井區(qū)盒1段主力產層,有利儲層主要分布于心灘和辮狀河道微相中。
東勝氣田;錦58井區(qū);盒1段;沉積序列;沉積模式
東勝氣田位于鄂爾多斯盆地北部,橫跨鄂爾多斯盆地伊盟隆起、伊陜斜坡、天環(huán)向斜三個構造單元。錦58井區(qū)屬泊爾江海子斷裂帶以南的十里加汗區(qū)帶,面積980 km2,位于伊陜斜坡和伊盟隆起兩個構造單元,總體上呈南西向傾斜的平緩單斜,局部發(fā)育低幅鼻狀隆起(圖1)。錦58井區(qū)二疊系下石盒子組儲層為巖性氣藏,盒1、盒3段氣藏儲層物性好、產能高,其中盒1段為主力開發(fā)層位。錦58井區(qū)自下而上發(fā)育太古界、元古界、上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地層,盒1段埋深2 800~3 300 m、平均3 000 m,山西組和太原組在研究區(qū)西北部不同程度缺失。錦58井區(qū)烴源巖為太原組、山西組煤層及暗色泥巖,儲層為太原組、山西組和下石盒子組砂巖,上石盒子組泥巖形成區(qū)域蓋層[1]。
–圖是一種綜合性成因圖解,是表示沉積物結構與沉積作用關系的樣品集合圖,屬于粒度參數(shù)散點圖。值和值這兩個粒度參數(shù)最能反映介質搬運和沉積作用的能力,將這兩個參數(shù)分別作為雙對數(shù)坐標上的縱橫坐標,構成–圖;值為累積曲線上含量為1%的粒徑值,值為累積曲線上含量為50%的粒徑值。
錦58井區(qū)盒1段巖心粒度–圖(圖2左)可劃分為和兩段,不同區(qū)段反映了不同沉積作用的產物,主要表現(xiàn)為河流攜帶的粗粒沉積物和懸浮物。最粗粒的沉積物由遞變懸浮物和少量滾動顆粒所組成,多位于河流上游,向下游因水動力減弱而明顯降低;懸浮沉積物,常見于水流下部,由下向上粒度逐漸變細,密度逐漸變低。根據(jù)不同重力流和牽引流沉積物的–圖版,錦58井區(qū)––段發(fā)育,為明顯牽引流沉積特征,沉積環(huán)境為沖積扇和辮狀河。粒度概率累積曲線(圖2右)呈典型的三段式,主要有滾動、跳躍、懸浮三種搬運方式。
巖相是表示在特定能量條件下所形成巖石特征的總和,以巖性和沉積構造特征組合為主,反映各沉積成因單元砂體形成過程的水動力條件,對分析沉積環(huán)境、沉積動力條件具有重要意義。劃分和識別巖相的主要標志是巖性、粒度、沉積構造及顏色等,巖石粒度粗細和層理類型的不同,可以反映出水動力條件強弱及搬運方式的差異。通過巖心觀察,歸納總結出錦58井區(qū)盒1段9種巖相類型(表1),其中塊狀層理砂巖相和含礫粗砂巖相最為常見。
圖1 東勝氣田錦58井區(qū)構造位置
圖2 錦58井區(qū)盒1段粒度C–M特征圖和概率累積曲線
東勝氣田錦58井區(qū)盒1段巖性主要為含礫砂巖、中細砂巖和泥巖,砂、礫巖以灰色、灰白色為主,泥巖以深灰色為主。砂巖中常見塊狀層理和槽狀交錯層理,偶見平行層理和小型沙紋層理,泥巖層理不發(fā)育。礫巖多發(fā)育在砂巖底部,為河道滯留沉積,可見定向排列。由巖心沉積構造可知,盒1段以牽引流沉積特征為主[2]。
不同的沉積微相的巖心特征總結如下:
碎屑水道:紅褐色、雜灰色中粗礫巖,成分以巖屑砂巖為主;下部分選較差,上部較好;以多級或同級顆粒支撐為主,磨圓中等,疊瓦狀排列。多呈塊狀,可形成槽狀交錯層理;多級顆粒或雜基支撐,垂向序列為Gm–Sm,泥砂俱下[3]。
心灘:灰白色中粗砂巖或砂礫巖,反粒序。砂巖中可見槽狀或板狀交錯層理,砂質純,物性好;礫石呈懸浮狀砂質支撐,分選較好,呈定向排列;垂向序列為Sp–Sg,水動力強,物源供給充足。
北部辮狀河道:灰色、淺灰色中粗砂巖,砂質純;發(fā)育槽狀或板狀交錯層理,偶見小型流水沙紋,可見底部滯留沉積礫石,以砂質支撐為主,正粒序;垂向序列為Sg–St,反映水動力較強,沉積速率快[4]。
南部辮狀河道:灰色、淺灰色中細砂巖,砂質純;發(fā)育槽狀或板狀交錯層理,頂部常見粉砂巖小型流水沙紋,可見底部滯留沉積礫石,以砂質支撐為主,正粒序;垂向序列為Sg–St–Sd,反映水動力較強,與北部相比,粒度較小。
表1 錦58井區(qū)盒1段巖相類型
不同的沉積微相具不同的測井響應形式,不同的測井響應形式是不同沉積微相的體現(xiàn)[5]。利用測井曲線形態(tài)分析沉積環(huán)境主要依靠如下幾個要素:幅度、形態(tài)、頂?shù)捉佑|關系、光滑程度、齒中線、幅度組合包線類型、形態(tài)組合方式。測井相分析主要是研究有成因聯(lián)系的巖石類型及其電測曲線的形態(tài)特征及組合關系[6]。
錦58井區(qū)盒1段主要發(fā)育辮狀河相,常見微相主要有辮狀河道、心灘和河漫沉積(圖3)。其中辮狀河道微相測井曲線主要呈鐘形,其底部突變、頂部漸變接觸,具正粒序結構,反映了水動力逐漸減弱的沉積特征[7]。心灘呈砂體的加積狀,自然伽馬曲線呈漏斗形,砂體和底部與鐘形的辮狀河道漸變接觸,具有逆粒序結構,表明水體能量較強,物源供給充足,沉積物持續(xù)進積。心灘還有一種測井相相應為箱形,曲線呈鋸齒狀,頂、底均與辮狀河道呈漸變接觸,水動力條件強且物源供給充足,具有強弱頻繁交替的特征[8–11]。箱形是下石盒子組地層中最為常見的測井相類形。河漫沉積泥巖,自然伽馬曲線成齒狀或者平滑狀的直線形,說明形成時的水體能量弱。辮狀河道邊部顯示為指形,自然伽馬曲線呈細指狀,與上下泥巖突變接觸,與河漫沉積微相泥巖疊置互層發(fā)育。
通過對研究區(qū)野外剖面的詳細觀測、有關鉆井巖心的精細描述、測井曲線的綜合分析,依據(jù)上述粒度分析、巖相特征、測井相特征及單井綜合特征等相標志,結合眾多的前人研究成果,認為東勝氣田錦58井區(qū)盒1段在沖積扇–辮狀河沉積體系上主要發(fā)育心灘、辮狀河道及泛濫平原沉積微相,其中心灘微相沉積占絕對優(yōu)勢。
辮狀河道沉積位于河床底部,其上部發(fā)育心灘沉積,多為粗粒碎屑物沉積,呈疊瓦狀排列。心灘發(fā)育于辮狀河道內,又稱河道砂壩,是辮狀河最典型的沉積類型。辮狀河道不斷移動、游蕩,在兩條分叉河道之間發(fā)育心灘沉積;主剖面上河道砂明顯多于泛濫平原細粒沉積物,形成“砂包泥”的特點。從垂向上看,砂體由多個旋回反復疊置而成,每個旋回都具有由下而上由粗變細的趨勢,并依次發(fā)育粒序層、槽狀或板狀交錯層理、平行層理,以及一些沙紋交錯層理;成分及結構成熟度低,水動力條件強。由于辮狀河中河床均不固定,泛濫平原微相在辮狀河沉積體系中厚度薄,主要為一套灰褐色砂質泥巖夾粉砂巖組成,見水平層理。河漫平原沉積常被上覆河道亞相沉積所侵蝕。
沉積相展布及演化受構造作用及古地貌所控制。研究區(qū)從晚石炭世太原期至早二疊世晚期下石盒子期經(jīng)歷了由海到陸的古地埋演化過程,下石盒子組盒1段發(fā)育沖積扇–辮狀河沉積體系。盒1期物源方向主要為北西向,受構造運動影響抬升,物質豐富,沉積物粒度大,下石盒組沉積期主要由砂礫巖、含礫粗砂巖、粗砂巖、粗中砂巖、中砂巖等碎屑物質堆積,垂向上由多套厚層砂體疊置組成。錦58井區(qū)盒1段受北西向物源方向控制,自西向東發(fā)育多條辮狀河道(圖3),心灘普遍發(fā)育,砂體厚度較大的部位主要分布在錦110–錦98–錦112井附近。
圖3 錦58井區(qū)下石盒子組盒1段沉積相
錦58井區(qū)北部盒1段為沖積扇–辮狀河沉積環(huán)境,沉積亞相以辮狀河道為主。以典型井錦110井為例(圖4),該井位于錦58井區(qū)沖積扇扇中位置,微相以辮狀河道和心灘為主,底部發(fā)育多期碎屑流沉積塊狀礫巖,巖性以中–細礫巖為主,分選磨圓較差,排列無序;向上可見多期大套厚層狀砂巖,每期均為正粒序,沉積構造以塊狀層理和槽狀交錯層理為主,偶見礫石滯留沉積。
錦58井區(qū)南部盒1段為沖積平原–辮狀河沉積環(huán)境。以典型井錦95井為例,該井位于錦58井區(qū)南部沖積平原,沉積微相以辮狀河道和心灘為主,多期河道疊置發(fā)育,與北部相比厚度較小,說明水道發(fā)育期次多,每期均為正粒序,河道遷移擺動頻繁。每期水道常見底部滯留礫石沉積沖刷面,為典型的河道底部滯留沉積特征,沉積構造以槽狀交錯層理和平行層理為主。
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結合研究區(qū)的構造背景和沉積環(huán)境,建立了能夠反應該區(qū)沉積微相和巖心相相匹配的沖積扇–辮狀河沉積模式圖(圖4),該模式重點強調了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1)整體反映出辮狀河沉積“二元結構”的特征,雖然南部發(fā)育多期河道疊加,但單期河道明顯反映出“二元結構”的特征;
(2)每期沉積旋回的河道砂體中–粗砂巖的成熟度很低,分選性差,具有近物源的特征;
(3)儲層的形態(tài)和巖石相的構成與心灘相似,儲層間沉積為泛濫平原和決口扇細粒沉積或河道充填的、含泥質較高的細砂巖沉積, 證實了該辮狀河模式的正確性;
(4)儲層砂體在宏觀上表現(xiàn)為連續(xù)性較好的連通體, 但有效砂體僅呈透鏡狀(心灘形態(tài))分布;由于垂向上辮狀河的側向遷移,透鏡狀的有效砂體在河道的遷移方向上呈側向疊置。
圖4 錦58井區(qū)下石盒子組盒1段沉積模式
(1)錦58井區(qū)盒1段–圖和粒度概率累計曲線反映出主要的沉積方式為牽引流;存在有9種巖相,以塊狀層理砂巖相(Sm)最為常見,其次為含礫粗砂巖相(Sg),反映了強水動力的洪流攜帶沉積物快速沉積是主要的沉積過程。
(2)錦58井區(qū)盒1段發(fā)育4種典型測井相組合,代表微相主要為心灘、辮狀河道、河漫沉積;北部以沖積扇–辮狀河為主,發(fā)育塊狀礫巖,巖性以中–細礫巖為主、見大套厚層狀砂巖,以塊狀層理和槽狀交錯層理為主;南部以沖積平原–辮狀河為主,發(fā)育中砂巖–細砂巖、砂體厚度較小,以槽狀交錯層理和平行層理為主;兩者在碎屑粒度、沉積構造、礫石結構特征及砂地比、旋回厚度方面均存在顯著區(qū)別。
(3)錦58井區(qū)盒1段沉積模式建立和不同相帶典型巖心序列的標注,為沉積體系展布提供了證據(jù),也為沉積體系預測奠定了基礎。
[1] 張占楊,王東輝,曹桐生.東勝氣田盒2段沉積相研究及應用[J].石油地質與工程,2015,29(2):46–48.
[2] 馬玉鳳,李雙權,潘星慧.黃河沖積扇發(fā)育研究述評[J].地理學報,2015,70(1):49–62.
[3] 印森林,吳勝和,馮文杰,等,沖積扇儲集層內部隔夾層樣式 [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2013,40(6):757–763.
[4] 吳勝和,范崢,許長福,等.新疆克拉瑪依油田三疊系克下組沖積扇內部構型[J].古地理學報,2012,14(3):331–340.
[5] 伊振林,吳勝和,杜慶龍,等.沖積扇儲層構型精細解剖方法[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10,40(4):939–946.
[6] 董福湘,趙冰儀,王志華,等.松南十屋斷陷扇三角洲和辮狀河三角洲沉積體系特征[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10(2):49–52.
[7] 王勇,鐘建華,王志坤,等.柴達木盆地西北緣現(xiàn)代沖積扇沉積特征及石油地質意義[J].地質論評,2007,53(6):791–796,872–874.
[8] 古莉,于興河,萬玉金,等.沖積扇相儲層沉積微相分析——以吐哈盆地鄯勒油氣田第三系氣藏為例[J].天然氣地球科學,2004,15(1):82–86.
[9] 黃磊,黃慶,黎明,等.安棚深層系扇三角洲沉積微相研究[J].石油地質與工程,2017,31(3):26–29.
[10] 王東輝,張占楊,李君.多點地質統(tǒng)計學方法在東勝氣田巖相模擬中的應用[J].石油地質與工程,2017,28(3):27–30.
[11] 馬淼,孫衛(wèi),劉登科,等.低滲透砂巖儲層可動流體賦存特征及影響因素研究——以姬塬油田長6儲層為例[J].石油地質與工程,2016,30(6):64–68.
編輯:蒲洪果
2018–01–23
周家林,工程師,1986年生,2008年畢業(yè)于成 都理工大學能源學院,現(xiàn)從事油氣勘探開發(fā)工作。
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鄂爾多斯盆地北緣低豐度致密低滲氣藏開發(fā)關鍵技術”(2016ZX05048002)。
1673–8217(2018)04–0001–05
TE111.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