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玲瓏
“走的是人間的道,扛的是頂風的旗,鐵齒銅牙兩片嘴,百姓心中有了你”。這正是前些年紅極一時的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的主題歌。這部電視劇為大家生動地描繪了一位“風流才子”——紀曉嵐的風趣故事。
紀曉嵐,本名紀昀,字曉嵐,生于公元1724年7月,卒于公元1805年3月,直隸獻縣(今河北滄州市)人。清代乾隆年間官員,是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歷任左都御史,兵部、禮部尚書,協(xié)辦大學士加太子太保管國子監(jiān)事,是《四庫全書》的總纂修官。
紀曉嵐為官的乾隆年間,恰逢“康乾盛世”,正是中國思想文化史上一個重要的樞紐時期。而他一直擔任官方學術工作的領導人,清代官方編輯、修書之事,都有他參與其間。他一生中領導和參與多部重要典籍編修,其中《四庫全書》和《閱微草堂筆記》最為重要。
《四庫全書》的纂修自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二月開“四庫館”開始,至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關閉“四庫館”止,前后經(jīng)歷14年。紀曉嵐始終擔任總纂一職,《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共200卷,收正式入庫書3461種;存目書6819種,93500余卷。因《總目》卷帙浩繁、翻檢不便,又刪節(jié)編成《四庫全書簡明目錄》共20卷。《閱微草堂筆記》共38萬余字,二十四卷,全書分五大欄目,其中包括《灤陽消夏錄》六卷、《如是我聞》四卷、《槐西雜志》四卷、《姑妄聽之》四卷和《灤陽續(xù)錄》六卷。自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至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陸續(xù)寫成。通過記述狐鬼神怪故事,意在勸善懲惡。
紀曉嵐才思敏捷、學識淵博、能詩善文、出口成章,是清代著名的才子。據(jù)傳說,現(xiàn)實生活中,他也有很多“奇怪的習慣”,例如飲食上嗜肉,他大塊吃肉,很少吃蔬菜和米面;煙癮極大,他抽旱煙,煙鍋專門特制,能容三四兩煙絲。
紀曉嵐的生活習慣與眾不同,在我們看來或許他是不懂養(yǎng)生的,可在《閱微草堂筆記》里,卻記載了大量與養(yǎng)生有關的故事。其中著名的一段,記載了一個名叫馮巨源的官員,在山中遇到一位相傳是生于元代的老翁,便向老翁求教養(yǎng)生之道。
老翁說:養(yǎng)生如果像按照棋譜中規(guī)定的步子下棋,必然失敗。也好比照搬中醫(yī)方劑書中的方子治病,病一定治不好。養(yǎng)生必須因人而異,辨證施治,不能生搬硬套。對于學習各種養(yǎng)生之道也是如此,如練習吐納、導引,要有緩急先后,稍一失調,要么結為癰疽(毒瘡),要么氣血停滯,發(fā)生肌肉痙攣。
馮又詢問服食藥餌來延年的方法如何?老翁回答說:方士所服食的藥餌,只不過是草、木、金、石。草木不能永遠不朽,金石也會被大自然風化、銹蝕。這些東西尚不能永葆不滅,而想憑借它們的余氣(藥力)怎么會獲得長生不老呢?
馮又問神者真的不死嗎?老翁回答說:神仙可能不死,但又可能隨時死亡。有生必有死,這是大自然的基本法則。煉氣存神,都是想方設法對抗自然的,煉得好也許能達到氣聚神亦聚的目的。但是一旦疏忽大意,則氣消神也消,氣和神都沒了,死亡當然就發(fā)生了。
故事提示我們,養(yǎng)生之道要因人而異,遵循規(guī)律,順其自然,而不要生搬硬套,逆勢而為。
紀曉嵐壽活81歲,性格開朗,詼諧幽默可算是他的長壽秘訣。他機敏多變,點子多,愛講笑話,他的朋友常常被他打趣,但還是不得不嘆服紀曉嵐的幽默才華。紀曉嵐愛笑,常常是別人未見有什么可笑之事,他卻能笑得不亦樂乎,非得家人提醒甚至阻止才能停,往往弄得他的家人和客人很尷尬。
關于他的趣事流傳極多?!肚灏揞愨n》中,有《紀昀妙對乾隆》文:紀昀體態(tài)肥胖,特別怕熱,每到夏天,常汗流浹背,衣衫都濕透了,每次去南書房值班,總要赤膊納涼。一天,紀曉嵐與幾位同僚又在南書房里赤膊談笑,忽然間,太監(jiān)急報皇上奔南書房來了,紀曉嵐來不及穿衣服,情急之下便爬在桌子底下藏起來,一動也不敢動。乾隆在書房問話之后又坐了好久。那天暑伏酷熱,熱得桌子下的紀曉嵐大汗淋漓,實在熬不住了,便伸出頭來向外窺探,問同僚們:“老頭子走了嗎?”乾隆聽了不覺悶笑,同僚們亦忍俊不禁。乾隆終于發(fā)話:“紀昀,你好無禮,怎講出這般輕薄的話!為何叫我老頭子?如果你解釋得體,就饒恕你,否則就砍你的腦袋!”紀曉嵐匆忙從桌子下爬出來。乾隆吩咐太監(jiān)幫他把官服穿好后,再一次用嚴厲的口氣問:老頭子三字,到底怎么解釋?紀曉嵐不慌不忙地解釋道:陛下萬壽無疆,這就叫作老;您頂天立地,至高無上,這就叫作頭;天與地是皇上的父母,故而叫子。這一番巧妙的恭維答對,說得乾隆哈哈大笑,不再與他計較。
此類趣事佳話不勝枚舉,我們常說豁達樂觀、幽默風趣是積極而健康的品質,是身心健康的良藥,擁有這種品性可使人思想常新,精神愉悅,胸襟開闊。很少計較個人得失,讓身心一直保持健康狀態(tài),長壽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