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世瓊
(四川省會理縣人民醫(yī)院,四川 會理 615100)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簡稱“肺心病”)是由肺血管、肺組織或胸廓的慢性病變引起的肺組織結(jié)構(gòu)及功能異常[1]。該病患者易出現(xiàn)心肺功能失代償及缺氧的現(xiàn)象,刺激其腎臟分泌促紅細胞生成素,從而使其發(fā)生繼發(fā)性紅細胞增多癥。慢性肺心病患者合并繼發(fā)性紅細胞增多癥可增加其呼吸循環(huán)功能衰竭的程度,導致其病情加重[2]。因此,對該病患者進行積極有效的治療十分重要。本文以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間四川會理縣人民醫(yī)院收治的124例慢性肺心病合并繼發(fā)性紅細胞增多癥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用低分子肝素治療該病的臨床效果。
選取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間四川會理縣人民醫(yī)院收治的124例慢性肺心病合并繼發(fā)性紅細胞增多癥患者為研究對象。將這124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62例/組)。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性32例、女性30例;其年齡在51~7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1.0±3.1)歲;其病程在1~8年之間,平均病程為(5.1±2.1)年。治療組患者中有男性28例、女性34例,其年齡在52~7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2.0±3.2)歲;其病程在1~8年之間,平均病程為(5.2±2.0)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相比,P>0.05,存在可比性。
納入標準:1)其病情符合臨床上關(guān)于慢性肺心病的診斷標準,且其RBC的計數(shù)>5.5×1012/L、HB的水平>160 g/L。2)具有咳嗽、咯痰、胸悶、氣短、呼吸困難、雙下肢水腫、心累及氣促等臨床癥狀。3)簽署了自愿參與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對低分子肝素過敏。2)存在出血的傾向。3)患有呼吸系統(tǒng)的惡性腫瘤。4)合并有深靜脈血栓、房顫、冠心病及先天性心臟病等心臟疾病。5)患有糖尿病或存在酮癥酸中毒。6)在參與本次研究前的2周內(nèi)使用過肝素及華法林等抗凝藥或其他的抗血栓藥物。7)患有嚴重的肝腎疾病、血液系統(tǒng)疾病或精神疾病。8)其病情危重,合并有呼吸衰竭或休克等。
在兩組患者入院后,使用注射用頭孢噻肟鈉、注射用多索茶堿對其進行抗感染、解痙及平喘治療,同時協(xié)助其進行低流量吸氧。注射用頭孢噻肟鈉的用法為:將3 g的該藥與250 ml濃度為0.9%的生理鹽水混勻后為患者進行靜脈滴注,每隔12 h用藥1次,連續(xù)用藥10 d。注射用多索茶堿的用法為:將0.3 g的該藥與100 ml濃度為0.9%的生理鹽水混勻后為患者進行靜脈滴注,每日用藥1次,連續(xù)用藥10 d。在此基礎上,用低分子肝素對治療組患者進行治療。低分子肝素的用法為:進行皮下注射,5000 U/次,1次/d,連續(xù)用藥10 d。
治療結(jié)束后,觀察對比接受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紅細胞(RBC)的計數(shù)、血紅蛋白(HB)的水平及紅細胞壓積(HCT),同時比較其治療的效果。
將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顯效:經(jīng)治療,患者咳嗽、呼吸困難、氣促及雙下肢水腫等癥狀消失,其RBC的計數(shù)、HB的水平及HCT恢復正常。有效:經(jīng)治療,患者咳嗽、呼吸困難、氣促及雙下肢水腫等癥狀得到顯著改善,其RBC的計數(shù)、HB的水平及HCT顯著下降。無效:經(jīng)治療,患者的臨床癥狀及進行血常規(guī)檢查的結(jié)果均未發(fā)生改變,其病情甚至趨于嚴重。總有效率=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使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對本文中的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接受治療前兩組患者RBC的計數(shù)、HB的水平及HCT相比,P>0.05。接受治療后兩組患者RBC的計數(shù)、HB的水平及HCT均低于接受治療前,而且治療組患者RBC的計數(shù)、HB的水平及HCT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接受治療前后兩組患者RBC計數(shù)、HB水平及HCT的對比 ( ±s )
表1 接受治療前后兩組患者RBC計數(shù)、HB水平及HCT的對比 ( ±s )
組別 例數(shù) RBC(×1012/L) HB(g/L) HCT接受治療前 接受治療后 接受治療前 接受治療后 接受治療前 接受治療后治療組 626.91±0.054.71±0.21179±35132±260.6±0.10.4±0.3對照組 626.80±0.065.32±0.03178±34146±230.6±0.20.5±0.4
在治療組患者中,治療效果為顯效、有效和無效的例數(shù)分別為50例、8例、4例,其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3.55%(58/62)。在對照組患者中,治療效果為顯效、有效和無效的例數(shù)分別為33例、13例、16例,其治療的總有效率為74.19%(46/62)。與對照組患者相比,治療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較高,P<0.05。
慢性肺心病是指由慢性肺部病變及肺血管病變導致的以右心功能下降為表現(xiàn)的心臟疾病。該病可導致患者出現(xiàn)慢性缺氧的現(xiàn)象,從而刺激其骨髓過多造血,使其并發(fā)繼發(fā)性紅細胞增多癥[3]。近年來的研究結(jié)果證實,用低分子肝素對慢性肺心病合并繼發(fā)性紅細胞增多癥患者進行治療可有效地降低其血液的黏稠度,改善其呼吸循環(huán)功能及心肺的功能。低分子肝素是抗凝血因子Xa的抑制劑,可抑制Xa的活性和凝血酶的形成,防止血小板聚集,減輕血液的高凝狀態(tài)和高黏滯狀態(tài),從而增強血管內(nèi)皮細胞的通透性,降低氣道的阻力,改善患者的通氣功能及肺的彌散功能。而且,低分子肝素的分子量較小,其所致血小板減少癥及出血的發(fā)生率均較低[4-5]。
綜上所述,用低分子肝素治療慢性肺心病合并繼發(fā)性紅細胞增多癥的效果良好,可顯著降低患者RBC的計數(shù)、HB的水平及H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