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江武
(廣西河池市大化縣高級中學 530800)
化學實驗是最直觀的教學手段,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佳途徑.但某些化學實驗操作不夠簡便,現象不太明顯,不夠環(huán)保,無法激發(fā)學生的實驗興趣.經多次嘗試,筆者成功地改進了如下的兩個實驗.
(1)鉑絲蘸取所得的溶液太少,實驗現象不太明顯,在演示中只能個別學生觀察到,不能面向全體.
(2)實驗操作比較繁雜,每更換一種試樣要經過多次鹽酸洗滌、再灼燒后方能進行下一個實驗.
(3)由于多次用鹽酸洗滌,鹽酸消耗較多,再有鉑絲即使按教材換用細鐵絲代替進行實驗,也因灼燒、多次鹽酸洗滌而反應變細,久留易生銹而不能多次使用,實驗消耗量較多.
(1)鐵線的一端纏上棉花團,并貼上待測元素的標簽.
(2)幾支盛放待測液的試管.
(3)用于分放鐵線的試管.
(4)酒精燈、火柴、燒杯、試管架.
(5)藥品有:幾種用70%的酒精配制好的飽和酒精待測溶液(如:NaCl、KCl、BaCl2、CaCl2、CuCl2等).
點燃酒精燈,持貼有標簽纏有棉花的鐵線蘸取相應的溶液,移到酒精燈上引燃,觀察現象.
(1)效果明顯,燃燒產生火焰較大且持久,便于學生觀察.
(2)實驗演示能面向全體,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化學興趣;
(3)儀器材料常見易取,操作簡便;
(4)實驗后不需鹽酸洗滌鐵絲,更換棉花即可重復多次使用.
(1)銅絲燒紅后轉移到氯氣瓶的過程中,很快變冷,使銅與氯氣的反應難以繼續(xù)進行.即使動作迅速,銅與氯氣反應得以進行,由于氯氣濃度得不到保證,往往只看到產生少量煙,看不到銅絲燃燒發(fā)紅的現象.
(2)實驗在敞口容器中進行,反應產生的煙和氯氣擴散到空氣中造成污染.學生無法感受實驗的快樂.
第一部分:鐵架臺、酒精燈、耐高溫大試管、銅絲;將銅絲一端圈成團狀,放入大試管中,固定在鐵架臺上,調節(jié)好酒精燈高度.如圖1中①.
第二部分:插有注射器、分液漏斗、玻璃彎導管的雙孔橡膠塞、分液漏斗上口套住充有氯氣的氣球.如圖1中②.
第三部分:乳膠管、干燥管、盛NaOH溶液的燒杯.如圖1中③.
(1)連接反應裝置:將雙孔橡膠塞塞緊大試管,用乳膠管將干燥管和玻璃彎導管連接,并將干燥管放入盛有堿液的燒杯中,干燥管口浸沒在液面下即可.
(2)打開分液漏斗活塞,用少量氯氣將大試管中空氣趕出,再關閉活塞.
(3)點燃酒精燈,加熱試管,當看到試管中銅絲與氯氣開始反應冒少量煙時,移去酒精燈,打開活塞,通入氯氣,觀察實驗現象.
(4)銅絲反應完畢,關閉活塞,停止通入氯氣.
(5)待大試管稍冷后,用注射器汲取少量水加入大試管中,振蕩,即可觀察到反應生成物的溶液顏色.
(1)效果明顯:① 產生大量棕黃色煙;② 銅絲燃燒發(fā)紅;③ 有棕黃色物質附在試管內壁.
(2)裝置實用:將銅絲換成細鐵絲或黃豆大小的鈉塊,同樣方法即可完成鐵、鈉與氯氣反應的實驗,效果同樣明顯.
(3)綠色環(huán)保:反應冒出的煙和多余氯氣被NaOH溶液吸收,沒有逸散到空氣中,不造成污染,消除了學生排斥有毒實驗的心理.
化學實驗教學中無處不存在創(chuàng)新教育的因素,只要大膽讓學生自由發(fā)展,挖掘其潛在的教育因子,依據教材改革課堂結構,優(yōu)化實驗設計,以先進的理論來展現全新的教學思路,讓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與實踐能力得到充分培養(yǎng)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