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祥林
唐僧玄奘西行求法的故事,由于小說《西游記》的傳播,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但是歷史事實和小說畢竟不一樣,沒有孫悟空同行,也沒有妖魔鬼怪,但是玄奘取經路上所受的折磨,也是難以想象的。
玄奘俗姓陳,名袆,敬稱“三藏法師”,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市陳河村附近)人,生于隋文帝仁壽二年(公元602年,一說生于公元600年)。貞觀元年(公元627年),玄奘兩次上表陳請,要求西去取經。唐朝開國不久,國力不強,為防止西域突厥勢力的入侵,嚴禁百姓出境西行,因而沒有批準玄奘的申請。當年秋天,長安所在的關中地區(qū)遭受霜害,朝廷允許百姓四處求食,玄奘趁此機會準備偷越出境。
他從長安出發(fā),經秦州(甘肅天水北)、蘭州,西抵涼州。當他來到瓜州(今甘肅安西東南)時,長安的訪諜(追捕令)跟蹤到來:“有僧字玄奘,欲入西蕃,所在州縣宜嚴候捉?!边@樣,玄奘不但要面對惡劣的自然條件,還要時時躲避官方的追捕。他獨自一人闖關過險,差一點在烽臺哨卡下中箭身亡。好不容易冒險闖過去,又進入了位于伊吾(今新疆哈密)東南方浩渺無邊的莫賀延磧。莫賀延磧長八百余里,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又無水草,夜里寒風如刀,白天熱風如火。有一天,玄奘解下水囊想喝一口水,不料禍不單行,偏偏又因水囊過重而失手落地,飲水灑落一地。在沙漠行走,沒有水就等于沒有生命,“四夜五日無一滴沾喉,口腹干焦,幾將殞絕”。但是,玄奘意志堅強,堅決前進,決不東歸一步。在第五夜半,因為涼風觸身稍得蘇息。又一天,乘馬忽然走上岔道,不肯直行。玄奘信馬由韁,竟然奇跡般地發(fā)現(xiàn)“青草數(shù)畝”,走不遠又看到一池,水味甘澄,飲水后,人馬俱得蘇息。玄奘死里逃生,終于走出流沙,到達西域門戶伊吾國。
在伊吾,玄奘遇上了高昌國(今新疆吐魯番)的使者。使者將玄奘的消息報告給國王麹文泰。麹文泰是個虔誠的佛教徒,聞訊后照會伊吾國王要求派遣玄奘西來高昌,并立刻派人去迎接。玄奘本來準備從伊吾國經可汗浮圖城(今新疆吉木薩爾)沿天山北麓西行,但終究推辭不過,只好前往。玄奘抵達的當夜,高昌王親自與王妃等人秉燭相迎,將他迎入宮中后院的重閣寶帳里,拜訪十分殷勤。麹文泰對玄奘法師十分崇敬,讓他在王宮的佛堂里講經弘法,想請玄奘終身留在高昌國,但玄奘決心西行,誓死不從,一連四天不吃不喝才被放行。臨行前,麹文泰和大臣、僧侶及百姓傾城而出,依依惜別,還為玄奘派遣沙彌5人,隨從20人,馬30匹和金、銀、綾絹、衣物若干。他還特別修書送往沿途各國,每封信附禮物大綾一匹,并準備了兩車水果給西突厥葉護可汗,讓他們照應玄奘一行。
高昌王的幫助極大地改善了玄奘的旅行條件。玄奘一行沿天山南麓銀山道到達阿耆尼國(今新疆焉耆)后,住了一夜。此后,他們涉過孔雀河與渭干河,到達屈支國(即龜茲,今新疆庫車),在這里參加了長達15天的浴佛節(jié)。兩個月后,玄奘又啟程西行,經跋祿迦國(今阿克蘇一帶,也有可能是拜城),沿阿克蘇河、庫瑪力克河,到達天山南麓凌山山口。這里是翻越天山的重要通道,其艱苦和危險難以想象,“暴風奮發(fā),飛沙雨石,遇者喪沒,難以全生”,經過這個通道可能要付出生命的代價。好不容易驚險萬分地越過了氣候極度惡劣的高原雪山,玄奘一行人抵達大清池(今吉爾吉斯斯坦伊塞克湖),隨后沿大清池來到素葉城(即吉爾吉斯斯坦碎葉城),在這里遇到了西突厥的葉護可汗。可汗出帳迎接,還派使臣給各附屬國帶信,通知玄奘路過事宜。玄奘一行經過中亞名城赭石國(今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干),渡過藥殺水(今阿姆河),又登上帕米爾高原,最后來到天竺。天竺的僧人驚嘆于玄奘的獻身精神,主動帶領他瞻拜各國佛教勝跡。玄奘在摩揭陀國最著名的那爛陀寺潛心修學五年,研究了寺中收藏的佛教典籍和婆羅門教經典,兼學梵文和印度方音,很快成為飽學之士,還一度作為法會論主,作《三身論》三百頌傳遍五印度,因而獲得“大乘天”的尊稱。
漫漫西行路,可謂著實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