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思佳
【摘 要】美學主要是指研究美和品味所構成哲學的一個分支,詩歌主要是通過意境表達出美感。李白是盛唐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個浪漫主義詩人,文學史上對其詩歌的美學特征定義為豪放飄逸。同時,李白的思想是復雜的,俠義縱橫、儒道相糅,他的詩歌中不僅呈現(xiàn)了奮發(fā)的時代精神、宏達蓬勃的盛唐意象,而且生動體現(xiàn)了他自身豪放不羈的個性,其自由民主意識的創(chuàng)作思想和風格不僅對唐詩甚至后世都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
【關鍵詞】李白;詩歌;美學特征;歷史影響
唐詩是我國詩歌的頂峰時期,而李白就是站在這個頂峰上的巨人。他的詩歌不僅具有瑰奇宏廓之美、奔騰浩蕩之美、縱橫變換之美、明麗疏朗之美、清水芙蓉之美,而且表現(xiàn)了其對自由的不懈追求、對民主的渴望。余光中老師曾贊其“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此句可謂是凝練到位。然而李白處于唐朝由盛而衰的時期,他以個人的孤傲去反抗現(xiàn)實,從未放棄對個人自由和個性獨立的追求,詩歌中充滿著沖破社會政治黑暗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對人文關懷的自由訴求,這種思想和精神也對后人帶來了深刻的影響。
一、李白詩歌的美學特征
1.1瑰奇宏廓之美
李白詩歌的美首先呈現(xiàn)為瑰奇的美。在李白的詩歌中大都運用豐富的比喻、迥落天外的想象、大膽的夸張以及古老神奇的神話傳說等,為其詩歌添加了一層光怪陸離的色彩,同時,在詩歌中蘊含了寬闊的胸懷、遠大的理想、淵博的學識和雄偉的氣魄,從而在李白的詩歌中可以感受到瑰奇宏廓的藝術美。比如,《蜀道難》中,大量引用了五丁開山等古老深化,并且從自然和人事三個方面縱橫交錯,道出了“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的感嘆,讓全詩形成了瑰奇宏廓的藝術境界。
1.2奔騰浩蕩之美
李白的詩歌中呈現(xiàn)了洶涌澎湃、一瀉千里的氣勢和力量,這不僅是他詩歌的抒情特點,而且是他豪放飄逸詩風的另一表現(xiàn)。在李白詩歌中,可以感受到不斷向前沖擊的力量,因為他是噴發(fā)式的抒情,一旦飽和,就會傾瀉而出,好似開閘的洪水,使人震撼。比如,《蜀道難》中的“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1.3縱橫變換之美
李白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其詩歌多為發(fā)想無端,縱橫變化,不是一般人可以想象到的,體現(xiàn)了極大的創(chuàng)造力。李白詩歌中縱橫變幻的特點主要體現(xiàn)在:第一,在詩歌中大量比喻、夸張、擬人等藝術手法,并且將這些手法相結合創(chuàng)造出大量獨特、新奇的審美意象。比如,“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等。第二,李白詩歌的意象具有很大的跳躍性,其詩歌中的上個意象和下個意象往往跨度大、關聯(lián)少,有些甚至需要靠縱橫變幻的想象串聯(lián)起來。這些在李白《蜀道難》、《夢游天姥吟留別》等詩歌中都有展現(xiàn)。
1.4明麗疏朗之美
在李白豪放飄逸的詩風中,除了跳躍性,還有兩個顯著的特征,即明麗和疏朗,明麗側重意象的色彩和格調,而疏朗側重意象見的組合特點。在李白的詩歌中,也正有明麗疏朗之美,才能呈現(xiàn)豪放飄逸的詩風。李白在詩歌中多以黃、金、白等明麗的色彩描寫景色,而非灰暗的色彩;有些詩人追求意象的高度密集與濃縮,將多個意象壓縮在一句詩中,而在李白的詩歌中,不會過多堆砌意象,而且每個意象新鮮明快,讀起來給人疏朗的感覺,比如,“長安一片月”等。
1.5清水芙蓉之美
李白豪放飄逸的詩風還可從清水芙蓉的語言中體現(xiàn)。清水芙蓉之美主要是指李白的語言仿佛隨口而出,清新自然卻又出神入化。這些語言充分體現(xiàn)了李白追求自然美的思想,提倡質樸自然,反對雕飾。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二、李白詩歌的歷史影響
李白的詩歌在當時就征服了朝野上下,不僅獲得了較高的地位,而且贏得了崇高的聲譽,并且,對后世也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2.1李白的人格魅力
李白詩歌中反映出來個性魅力和人格力量,對后世文人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比如,從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中感受他的非凡自信;從“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中感受他的獨立人格等等。還有那種與山水自然冥合的瀟灑風,都深深吸引過很多人。在李白個性魅力和人格力量中還有一個最突出的特征,即追求自由民主。他追求的自由并非冷漠極端的個人主義,而是包括了對生命的熱愛,對國家的熱愛,對友情的珍惜,其詩歌中大都呈現(xiàn)了蔑視富貴、抗爭命運等內容,雖然他安社稷、濟蒼生的愿望多次落空,但依舊沒有放棄對自由民主的追求。李白的這種自由民主意識不僅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壓抑的文化中具有重大魅力和影響,而且至今對我們建設民主社會也具有深遠影響。
2.2李白的藝術成就
在藝術成就方面,李白的豪放飄逸的詩風使后世無數(shù)人為之傾倒。其中,七言古詩是李白最擅長的創(chuàng)作方式,其突破了詩歌形式格律的嚴格限制,而且其詩歌語言極度夸張卻又不失自然率真,瑰麗多彩卻疏朗流暢,清新自然卻又出神入化。唐代的韓愈、杜牧等,宋代的辛棄疾、蘇軾等,明代的高啟,清代的龔自珍等,這些大家都自覺學習李白的內容、表現(xiàn)手法和美學風格,并取得了較高成就。
三、結束語
詩歌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瑰寶中的一部分,而李白的詩歌不僅詩風飄逸、語言清新自然,而且蘊含著自由民主等意識,都給后世帶來了重大影響,激勵著后世人發(fā)揚文化、追求自由創(chuàng)新精神。
【參考文獻】
[1]劉萍,包通法.從翻譯美學視角評析英譯李白詩歌的美學特征——以《行路難》為例[J].中國市場,2015(49):261-264
[2]羅云.以《將進酒》為例淺析李白樂府詩歌的藝術特色及其深遠影響[J].廣西教育,2015(42):70-71
[3]何寶云.許淵沖“三美”原則指導下李白詩歌英譯的美感再現(xiàn)[D].陜西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