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春青
引導就是在教師的帶領下,走進語言和語文環(huán)境中,走進課文所描述的情境中,走進課文所表現(xiàn)的內(nèi)容中。由學生根據(jù)自身的經(jīng)歷、經(jīng)驗和個性認識,去自主體驗文章的情感,自主感受文章的語感,自主體會閱讀探究的快感,自由獲得閱讀的獨特體驗。簡單地說,引導是把學生引入到閱讀文本之中,亦即問題生成的環(huán)境之中,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一、在學習興趣上引導
教師要創(chuàng)設最佳的教學情境,要運用恰當?shù)慕虒W手段,刺激學生的求知欲望,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自主閱讀、自主探索的興趣。如,在設計《藤野先生》的導語時,開頭可用這樣一段話:“同學們,我們曾到過魯迅的《故鄉(xiāng)》,認識了閏土和楊二嫂,也看過《社戲》,領略了平橋村的淳樸民風,還到過魯迅小時候玩耍和讀書的‘百草園和‘三味書屋。今天,我們要去認識魯迅的一位日本老師《藤野先生》?!边@樣的導語,內(nèi)容承上啟下,知識銜接自然,又吊起了學生求知的胃口。
引導策略主要用在學生學習活動之前,或在遇見困難時,或處于歧路口。如,在《草船借箭》的教學中,教師在教學過程開始前,可以布置學生瀏覽閱讀少兒版的《三國演義》,同時啟發(fā)引導學生閱讀小說精彩的對白和故事情節(jié),思考周瑜和諸葛亮分別是什么樣的人。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思考一個新問題:這一篇課文對話的提示語如何寫才能寫出人物的特點。作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教師應該迅速地將學生“組織”到自己“引導”的故事情節(jié)之中,因勢利導,要求學生在認真朗讀課文的基礎上,揣摩人物對白語言,體驗人物情感,感受情節(jié)情境,給文中提示語加一個能確切表達人物動作、神態(tài)、活動的詞語,然后再仔細對比,跟原句有何不同。教師的教學思路要清晰,同時對課堂問題要進行巧妙的疏導,這樣有利于理清思路,明確學習目的,并取得好的教學效果。教師的引導,不是把現(xiàn)成的答案交給學生,而是“投石問路”,起到鋪墊、引導、提升的作用,達到拋磚引玉、求知解惑釋疑的效果。
二、在明確學習方向上引導
教師的引導作用應因課制宜,因勢利導。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過程,是在教師指導下自己動腦、動口、動手去探索、發(fā)現(xiàn)新知識的過程。教師的“導”,就是要幫助學生克服思維的盲目性,避免學生思維誤入歧途,使學生在思考問題時,思維能指向一定的目的,教師應真正成為引導學生尋求知識、吸取知識、運用知識的向?qū)А?/p>
閱讀文學作品時,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進入文本的情節(jié)境界之中。葉圣陶先生曾說:“要領會《海燕》這首詩,得在想象中生出一對翅膀來,而且要展開這對翅膀,跟著海燕,在閃電中間,在怒吼的海上,得意洋洋地飛掠著?!痹谠娫~教學中,教師同樣可以啟發(fā)學生驅(qū)動想象力,領悟詩歌的意境。像“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樣的名詩佳句,教師加以點撥引導,一經(jīng)學生誦讀,無不喚起學生童心的想象,并永志于心,經(jīng)久難忘。
三、在啟發(fā)學習思路上引導
屠格涅夫說得好:“紫羅蘭的芬芳不會散發(fā)到20步以外的地方,要聞到它的香氣,就應該走近它,去接受它?!币龑囆g也是這樣,教師應想方設法讓學生走近課文,閱讀課文,欣賞課文。比如,二年級學生學習了《小蝌蚪找媽媽》一課后,教師想通過“樹葉剪貼畫”的形式來啟發(fā)學生的學習思路。于是,教師首先請學生講了《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然后出示事先準備好的“樹葉剪貼畫”,以剪貼畫的形式讓學生體會小蝌蚪的生長變化。同時也引導學生,還可以用電腦“畫圖”表現(xiàn)小蝌蚪的成長經(jīng)歷。
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從課堂走向家庭,從學校走向社會,從教材走向生活,從學習走向?qū)嵺`,從實踐走向創(chuàng)新。引導學生從紛繁復雜的社會與豐富多彩的生活中,走向浩瀚的歷史長河與現(xiàn)實生活之中,走向偉大的自然科學的殿堂中,去感知、體會、體驗語文的宏大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