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說明文用客觀、準確、平實、簡潔的語言,給人以“知”,從而掩蓋了其文字底下的情感,容易使教學者忽略不計。其實說明文與其他文體一樣,說明文中同樣也在“訴說”著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只不過它很客觀、很理性、也很科學,而這也正是我們解讀文本和教學課文中常常疏忽的地方。文章并非無“情”物,剝開說明文理性的外表,我們應該能看到說明文中作者蘊藏的情感,尤其在事物說明文中,還存在著濃烈的情感,真可謂“俏”也不爭“春”。
【關鍵詞】說明文;理性;情趣;“俏”不爭“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2-0247-01
部編語文教材的事物說明文,充滿了溫婉細膩的情感。作者將對事物的情感藏在精準的“說明”中,“情”趣藏在精簡的“課題”中,藏在年代的“背景”中,藏在客觀的“描述”中,藏在理性的“評論”中,藏在清晰的“記敘”中,,需要我們的“教”與“學”在“草灰中”尋找“蛛絲馬跡”,決不可放過。
“情”趣藏在精簡的“課題”中:從部編語文教材八年級說明文課題中,《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夢回繁華》《大自然的語言》中,我們都可以領略到作者的情感:中國石拱橋,作為中國人的驕傲;蘇州園林,名揚四海;夢回繁華,清明上河圖畫面背后的用意;大自然的的語言,曉喻人類懂得大自然,按農(nóng)業(yè)規(guī)律辦事,爭取農(nóng)業(yè)大豐收。從課題中可見一斑:“無論是作為橋的設計者——茅以升、作為著名書畫評論家的毛寧,還是生于斯長于斯的葉圣陶,以及從事物候觀測的竺可楨,我們細心的教學者均可以感受到文題本身所傳遞出的濃厚的熱愛情感,并從中擴大視野,蘊含情感。
“情”趣藏在年代的“背景”中:《中國石拱橋》一文寫于20世紀八十年代初期,當時的情況時是:中國的大川大河上,已有一些大橋了,但都是外國人造的:濟南黃河大橋是德國人修的,蚌埠淮河大橋是美國人修的,哈爾濱松花江大橋是俄國(現(xiàn)俄羅斯)人修的,云南河口人字橋是法國人修的,沈陽渾河大橋是日本人修的……錢塘江大橋,我們中國人要自己修,證明我們中國人有能力修好這座現(xiàn)代化大橋,外國人能干的,我們中國人也能干,我們不比別人無能。就這樣茅,以升對錢塘江大橋開始了總體設計,他設計的錢塘江大橋打破了外國人壟斷中國近代大橋設計和建造的局面,成為中國橋梁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從這一背景的解讀中,我們能感受到濃烈的愛國情感。
“情”趣藏在精準的“說明”中:故宮老院長黃傳惕對故宮博物院的介紹,更是情滿胸懷??此麑η叭钪薪痂幍畹恼f明:金鑾殿俗稱金鑾殿,高28米,面積2380多平方米,是故宮最大的殿堂。正面是12根紅色大圓柱,金瑣窗,朱漆門,同臺基相互襯映,色彩鮮明,雄偉壯麗。大殿正中是一個約兩米高的朱漆方臺,上面安放金漆雕龍寶座,背后是雕龍屏。方臺兩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龍金柱,每根大柱上盤繞矯健的金龍。仰望殿頂,中央藻井有一條巨大的雕金蟠龍。從龍口里垂下一顆銀白色大圓珠,周圍環(huán)繞六顆小珠,龍頭、寶珠正對下面的寶座。故宮博物院真是規(guī)模宏大、建筑精美。趙州橋全長50.82米,兩端寬9米,中部略窄,寬9米,這組精準的數(shù)據(jù)一出,趙州橋的雄偉氣勢,形式優(yōu)美的特點就明顯了,大拱的兩肩上,各有兩個小拱,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這些數(shù)字的出現(xiàn)就已經(jīng)給了我們趙州橋形式優(yōu)美、結構堅固的特點,雖然在段落中并沒有直接寫出了,但作者身為中國人的熱愛和自豪感透過字面,我們能感受一二。
“情”趣藏藏在客觀的“描述”中:他在《蘇州園林》一文中說:蘇州園林是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角度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亭臺軒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樹木的的映襯、近景遠景的層次等一切要為構成完美的圖畫而存在。蘇州園林是一幅藝術畫,講究自然意趣。處在鬧市中,卻有山間之意趣。作為完美的圖畫:布局構思、顏色搭配、動靜相宜,主次分明,遠近景的安放,細節(jié)的注意,都要真實自然,有古韻雅趣。高樹低樹俯仰生姿,花墻與廊子講究層次搭配,有隔而未隔、界而未界的效果。大鏡子的裝飾,更是使園林景致的層次加多加深。連每一個角度都注意圖畫美,色彩的搭配是不刺眼的底色與樹木的綠色、花朵的明艷相襯,使人不至于眼花繚亂,而心中卻感到安靜、閑適。1974年,葉圣陶贈陳從周《洞仙歌》一詩中我們可一斑窺豹:園林佳輯,已多年珍玩。拙政諸園寄深眷。想童時常與窗侶嬉游,蹤跡遍山徑樓廊汀岸。今秋通簡札,投甓招瓊,妙繪頻貽抱慚看。古趣寫朱梅,蘭石清妍,更風篠幽禽為伴,盼把晤滄浪虎丘時,踐雅約,兼聆造形精鑒。這種精美的描述令人情趣盎然。中國盧溝橋的石刻獅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頭接耳、有的像傾聽水聲、有的像注視行人、千態(tài)萬狀,惟妙惟肖”更是直接對盧溝橋的贊譽和對祖國精美建筑的贊嘆!
“情”趣藏在理性的“評論”中:在對我國石拱橋輝煌成就的理性探究中,作者首先歸功于我國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他們制作的石料極其精巧,能把是石料切成整塊大石碑,又能把石塊雕刻成各種形象。從作者的用的“勤勞和智慧”“極其精巧”“整塊大石碑”以及各種形象中,這些帶有傾向性的“褒義詞”和“程度”“數(shù)量”詞中,我們領略到作者對我國勞動人民勤勞和智慧品質的贊美之情。又如在其次的原因中我國石拱橋的設計施工有優(yōu)良的傳統(tǒng),而且建成的橋用料省、結構巧、強度高,還有在“再次”的原因中提到我國富有建筑用的各種石料,便于就地取材中,我們都能看到類似的“褒義詞”如優(yōu)良的傳統(tǒng),用料省、結構巧、強度高,還有數(shù)量詞“各種”石料,我們只要細細品味,都能感受到來自作者的內心的自豪情感。
從部編語文說明文文本中,我們發(fā)現(xiàn)了客觀表面下的作者情感。它是隱藏在理性外衣的一股巖漿,卻不會溢出說明文的地表。美麗卻不剝奪說明文的本質特點,真是“俏不爭春”。但這股力量卻是不容忽視的,它將伴隨著我們說明文的寫作與教學,直到永遠。
作者簡介:朱麗娜,女,漢族,浙江溫嶺人,1972年10月,市語文教師技能大賽一等獎獲得者,曾獲臺州市案例比賽一等獎,全國愛國主義讀書活動輔導教師特等獎,研究方向: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