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12日凌晨,上海市公安局徐匯分局刑偵支隊支隊長陳永輝接到報警,趕往某住宅區(qū)的現場。驚魂未定的李女士向陳隊長講述了經過:一個蒙面男子,手持水果刀,進入她家,將她和6歲的女兒手腳反綁后,搶走了筆記本電腦、現金等。
警察堪察現場后,確定竊賊是從22樓過道的窗口爬入被害人臥房的窗口,兩窗相隔80厘米的距離,留有明顯的攀爬痕跡。有民警斷定:“這是一起流竄夜竊。”這樣破案難度就大了。陳隊長沒有贊同這個觀點,而是問李女士:“你們是怎么解開被綁的繩子的?”“是蒙面人臨走時用水果刀割斷的?!庇忻窬f:“這個賊還有點惻隱之心?!标愱犻L沉吟了一下,然后堅定地說:“我的判斷,這起案件是熟人所為?!币晃痪俜磫枺骸笆烊??你就這么有把握?”然后又問李女士:“你對這個蒙面人有熟悉的印象嗎?”“沒有?!贝蠹乙灿X得這個判斷草率了些。接著陳女士又說:“但他找東西沒有亂翻?!标愱犻L說:“大家注意到一個細節(jié)沒有,剛才李女士說,是嫌犯臨走時將捆綁母女的繩子割斷了。此舉表明嫌犯有體恤之心,這種微妙的心態(tài)只有熟人間才有?!?/p>
于是偵查人員就從李女士的熟人排查,僅用了8天就將嫌犯抓捕,而他正是被害人曾經雇用的司機。
陳隊長說:“是人,必有人性的一面,一個人的軟肋往往也是人性,探案的精髓是研判人性,進而研判案情?!?/p>
(編輯/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