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桂林圖書館,廣西 桂林 541002)
在電子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的今天,紙質手稿正在變得越來越稀少,其收藏價值也逐漸被人重視。一些公共圖書館也開始關注和重視手稿的收藏,如上海圖書館已建立中國文化名人手稿室,國家圖書館也建立了“中國記憶項目”,并發(fā)布了《全國圖書館界共同開展記憶資源搶救與建設倡議書》,重點收集手稿、信件、照片和實物等信息承載物。圖書館是人類文明的傳承場所,搶救記憶,保存記憶,是歷史和時代交給圖書館人的使命。因此,對公共圖書館手稿館藏狀況進行調查分析,發(fā)現問題,改進手稿征集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
手稿是由作者親手書寫在紙張、竹帛、皮革等材料上的稿件,包括著述手稿、書信、日記、筆記、教案、講話稿等多種。手稿本身具有一定歷史文化價值,又因其不可再生和唯一性獨具典藏價值。2012年,梁啟超作《袁世凱之解剖》手稿,以713萬元成交;2013年底,茅盾30頁手稿《談最近的短篇小說》以 1 207.5 萬元成交,平均每頁拍到40萬元;而魯迅手跡的連續(xù)上拍,更把名人書信、手稿的單頁價格推升到百萬以上。這些手稿不僅珍稀,還兼具文學、史料、書法藝術價值,拍出百萬甚至千萬元的價格。手稿的價值核心在于其承載的史料文獻價值,手稿時間有的跨度長達數十年,不但涵蓋面廣,而且內容翔實,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歷史事件等,有彼此思想上交流,也有日常生活介紹,后人往往能從這些手稿的一處細節(jié)、一段往事中發(fā)現歷史留下的某些軌跡。與一般圖書資料相比,手稿的文獻價值、收藏價值、藝術價值更高,主要是手稿具有以下屬性:1)唯一性。手寫稿具有濃烈的個人特點,手寫字跡唯一性非常高。2)真實性。與電子稿不一樣,手寫稿具有很高的真實性,不容易被別人所盜用,真實是源于其強烈的獨有性。3)可感性。因為手寫稿帶有個人的獨有性和書寫的不穩(wěn)定性,所寫的東西往往反映出作者此時此刻的情緒和精神狀態(tài),與書法作品一樣,具有可感性,讀者經過長時間接觸手稿,可以感覺到作者的情緒和精神狀態(tài),這些可感性是具有一定藝術價值的基礎。4)不可再生性。一般手稿屬于孤本,全世界僅此一件,若是損壞或銷毀了,想要再恢復相當困難。5)稀缺性。如今的信息時代,寫作電子化,容易復制,查閱方便,傳遞快速,易于排版印刷,然而紙質手稿卻越來越少,甚至幾乎消失,手稿的稀缺性是顯而易見的。
桂林圖書館(以下簡稱“我館”)建于清宣統元年(1909),是廣西建館最早的圖書館,也是廣西保存和提供文獻資源利用的重要場所。收藏的文獻類型有圖書、線裝古籍、期刊、縮微膠片、只讀光盤、手稿、書法繪畫作品、拓片、照片等。館藏資源豐富,極具地方特色,現有館藏文獻291萬冊,收藏有手稿、抄本845種,如清代內閣大學士陳宏謀的《家書手札》、況澄的《況氏叢書》、臺灣巡撫唐景崧手稿《請纓日記》等。
筆者根據手稿的收藏時間進行了調查統計,發(fā)現大部分手稿屬于新中國成立前收藏的,其中影響力較大或極具代表性的舊手稿有17種,詳見表1。新中國成立前名人手稿是我館的館藏珍品之一。此外還有很多珍稀的名人手札,如陳宏謀、龍啟瑞、唐景崧、陳繼昌、劉墉、俞樾、張之洞、林則徐、翁同龢、何紹基、江忠義、趙爾巽、張人駿、陳寶箴、蔡希邠、翟繼昌、余誠格、孫振銓、鄭嵩彩等名人的書信,也是非常難得的珍品。
表1 桂林圖書館新中國成立前名人手稿收藏情況
筆者根據手稿收藏時間進行了調查統計,新中國成立以后共收藏了蔡藜青等16人捐贈的手稿,手稿作者主要來自桂林當地的文化界、教育界的專家學者。詳見表2。
表2 桂林圖書館新中國成立后手稿收藏情況
續(xù)表2
2.2.1 手稿收藏缺乏必要的重視。1950—2000年是作家手稿存世較多的時期,之后電腦普及,作家紛紛改用電腦寫作,手稿迅速減少。從表2可以看出,1959—1996年間是手稿存世較多的時期,我館的手稿征集卻是空白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圖書館對手稿收藏沒有引起充分地關注和重視。缺少相關漏征集檢查工作和補征集措施,如果不及時收集、整理和保存這些手稿,很容易造成手稿散落遺失,不能不說是一件令人痛惜的事情,過幾十年后再去搜尋難度可想而知。
2.2.2 征集手稿區(qū)域范圍較窄。從表1、表2館藏手稿目錄中,不難發(fā)現,主要是籍貫在桂林和曾住在桂林及在桂林產生過重大影響的人物的手跡、手稿、書信等,涉及廣西其他市縣的手稿很少收藏,涉及全國區(qū)域范圍的手稿就更少了。
2.2.3 手稿數量越來越稀少。近一二十年來,隨著電腦、打印機的日益普及,很多人都不用筆寫字了,把想寫的東西直接敲敲鍵盤,存放在電腦里,有需要才打印出來。包括有的作家以前用手寫稿,現在也改用電腦了,那些帶有體溫、墨香以及反映創(chuàng)作思路痕跡的手稿或信函越來越少,變成了稀缺資源,已故作家的手稿更是不可再生的珍稀資源。韓寒、郭敬明、張悅然、春樹等“80后”作家明確表示,平時都是用電腦寫作,有時候即使用筆寫在紙上,手稿也會不翼而飛。余華、鄭淵潔等中青年作家也習慣用電腦寫作。
2.2.4 手稿來源渠道較單一。我館館藏的手稿基本來自作者本人或家人的捐贈,缺少采購、拍賣等其他渠道獲取手稿。在精心保護現有手稿的同時,圖書館還應千方百計拓寬手稿來源渠道,增加館藏手稿。近年來,拍賣已成為手稿流通最重要渠道之一。
手稿具有重要的史料和文獻價值,人類知識和文化的寶貴財富,已經成為圖書館資源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共圖書館作為收藏手稿的主要機構,必須要意識到手稿的重要性,重視和關切手稿的征集工作。我館近年來特別重視手稿、家譜等地方特色文獻的收藏,并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桂林圖書館“十三五”規(guī)劃》中,提出要加強地方特色文獻建設力度,建立多元化文獻資源保障體系。還與區(qū)內各級公共圖書館簽訂《廣西公共圖書館地方文獻資源建設協作網協議》,開展聯合征集工作。另外,圖書館要配備專人負責手稿征集,制定可行的手稿征集工作計劃和明確的征集范圍,為手稿征集提供資金、政策支持,并思考建立起手稿征集相關流程制度和以手稿征集效果為導向的考評激勵機制,讓手稿征集工作更加科學、規(guī)范化,確保手稿收藏更加系統和完整。
3.2.1 明確手稿的征集范圍。我館是廣西省級圖書館之一,征集手稿區(qū)域范圍,不能僅局限于桂林當地的手稿,應當進一步拓寬手稿區(qū)域來源覆蓋面,覆蓋至全省范圍。我館已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桂林圖書館“十三五”規(guī)劃》中,明確提出了要擴大地方文獻在載體和地域上的征集范圍。手稿征集范圍應包括籍貫在廣西和曾住在廣西及在廣西產生過重大字影響的人物的手跡、手稿、書信等資料。除了征集區(qū)域范圍要拓寬外,手稿內容的覆蓋面也要拓寬,如小說手稿、論文手稿、信札手稿、音樂手稿等需要征集,便條紙、情書、筆記等資料也應征集。
3.2.2 明確手稿的征集目標。明確手稿的征集目標,這是做好手稿征集工作的前提和基礎。因此,公共圖書館應從自身實際出發(fā),確立符合自身水平、可操作性強的手稿征集目標。圖書館工作人員要研讀中國近代史,特別是對廣西近半個多世紀以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要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并要熟悉文學界的往事,如當代廣西文壇都有哪些著名作家,有哪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把這些情況弄清楚了,才能確定征集手稿的目標。
不得不承認,數字時代,鍵盤比手寫著實快捷,它的復制、粘貼、刪除等功能,可以省去不少工夫。那是不是就能完全取代手寫創(chuàng)作呢?當然不能。手寫創(chuàng)作有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1)手寫感覺親切,每當握筆在紙上書寫,留下的文字成了自己的創(chuàng)造物,人與紙筆、文字之間零距離地接觸,有一種親切感。2)手寫呈現方式有個性,手寫出來的字永遠是富有個性的字體字形,不論好壞美丑,全是自己的,此時此刻的情感心態(tài)可能反映在文字上,而電腦打出來的全是標準字體,千篇一律,沒有個性。3)手寫情感豐富,手寫創(chuàng)作是人最嫻熟的表達方式,最能表現人的靈感思維、激情和想象力。由于是心想手追,寫出來的文字總顯出一種溫熱和親切。而電腦打出來的標準字,往往顯得很陌生,單調乏味。因此,我們要提倡手寫創(chuàng)作,留下手稿,留下美好的記憶,傳承弘揚中華文化,同時為圖書館增加手稿的供給。
3.4.1 捐贈途徑征集手稿。接受捐贈是圖書館征集手稿的最主要途徑:1)拜訪手稿作者,獲得捐贈。在向作者征求手稿時,不但要說明征集的目的,還要在思想認識上和對方取得一定的共識,共同搶救和保存瀕臨消失的手稿文獻。在開展手稿征集工作時,也遇到很多困難,如:有些手稿已經毀掉了,有些則很難找到;有些人特別珍愛所藏手稿,不愿交出來。這就需要我們想辦法多做他們的思想工作,講清楚圖書館收藏手稿的意義和收藏環(huán)境。國家圖書館過去針對名家手稿,曾經作過紙張耐久性試驗和酸度檢測,發(fā)現很多手稿已經處于比較嚴重的老化狀態(tài),特別是發(fā)現手稿在塑料紙密封保護狀態(tài)下,紙張的老化程度反而要快得多。要讓捐贈人了解圖書館手稿庫恒溫、恒濕、防火、防蟲、防水、防盜、防紫外線,24小時電子監(jiān)控、紅外線監(jiān)控,進出手稿庫得通過指紋辨別來確定身份,做到萬無一失。只要工作做到位,很多人還是愿意把手稿交給圖書館的。近幾年,征集郭其中、秦似、諸葛計的手稿,是在圖書館工作人員多次登門拜訪和努力下,才取得其對圖書館的信任與支持。2)簽署寄存協議,手稿留存圖書館。如不能得到作者捐贈的手稿,也可以采取勸說其將手稿寄存的方式來征集。與圖書館簽署寄存協議,手稿永久免費保存在圖書館,而手稿的所有權仍屬于作者或其繼承人。公共圖書館的手稿保存環(huán)境優(yōu)越,對于珍貴手稿的長久保存有益。作者可以在需要時,辦理手續(xù)取走手稿。若手稿在圖書館保存期間發(fā)生了破損、遺失等問題,由圖書館按協議中的條款負責賠償。2013年,我館征集到鐘文典、張玉霞的手稿,就是通過簽署寄存協議,將手稿留存在圖書館。3)開展手稿展覽活動,征集手稿。例如,上海圖書館開展“妙筆華章——上海圖書館藏中國文化名人手稿展”活動,精心挑選99位已故名人的129件著作類手稿,將茅盾、巴金、老舍、夏衍、陶行知、柳亞子、居正、冰心、蕭乾、季羨林、王元化、梅蘭芳、柏楊等名家的手稿展出。還向社會發(fā)布了《上海圖書館征集手稿倡議書》,呼吁共同搶救和保存瀕臨消失的手稿文獻,并歡迎各界文化人士捐贈手稿。這種通過開展手稿展覽活動征集手稿的途徑,值得我們借鑒。
3.4.2 其他途徑征集手稿。除了直接捐贈獲得,手稿的征集還可以通過采購、拍賣等其他渠道獲取手稿。同時也要思考在不違反國家的經費管理規(guī)定,完善廉政風險防控機制情況下,進行手稿采選工作。例如,在“孔夫子舊書網(http:∥www.kongfz.cn/)—在線拍賣—名人墨跡”,就有很多的手稿、信札、資料檔案、簽名本、寫本和抄本在線拍賣。由于手稿價格具有不確定性特點,對圖書館來說控制風險至關重要。如今偽造名人手稿、信札真跡的現象已經越來越普遍了,需警惕贗品。
手稿是社會發(fā)展中留下的真實記錄,承載了作者的智慧與個性,傳承了前人可貴的精神品格,是后人學習、欣賞和研究的重要資料。近年來,經過圖書館專業(yè)人員認真鉆研、積極進取,做了大量手稿征集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手稿征集還任重道遠,需要付出更多的艱辛和努力,也需要圖書館人不斷開拓思路、更新觀念,積極探索出有利于手稿征集工作開展的新方法和新模式,豐富圖書館館藏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