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理
一、緣起及問題
中華民族“詩教”傳統(tǒng)源遠流長,詩教在中國古代,有著類似宗教培養(yǎng)人的作用。自孔子肇始,將《詩》作為儒家五經之首教育弟子,指出“溫柔敦厚,《詩》教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于《詩》者也?!保ā抖Y記·經解第二十六》)意即《詩》教具備培養(yǎng)人的精神氣質與傳播智慧的作用,后因詩歌創(chuàng)作的繁盛,《詩》教擴展為“詩教”。當今中國處于民族復興的關鍵時期,許多學者教師呼吁重建詩教傳統(tǒng),讓詩教進校園。
其實,中小學校從來也是有教詩的,只是與“詩教”相去甚遠。語文老師教古詩多關注的是語言和文字,因為考試要考古詩默寫,所以教學的重點就落在背誦默寫上,甚至連品讀詩歌的情韻之美都放棄了。而傳統(tǒng)“詩教”,兼具文學教育、審美教育、道德教育等功能,尤重人格培養(yǎng)。此外,教材中古詩較少,以人教版新課標教材為例,九年約160首古詩詞,小學一至五年級每學期只有5首左右,錯失了孩子12歲前記憶積累的黃金時期。
“詩教”走進校園可謂障礙重重,必須得根據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實際情況精心設計策劃。
二、目標與結構
當代校園詩教,應對傳統(tǒng)詩教有所繼承與發(fā)揚?!靶∽雍文獙W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保ā墩撜Z·陽貨》)朱子輝教授主編的《中華詩教》一書,即以“人與天地”“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三大主題來進行編排架構,也體現(xiàn)了重人的品格塑造的價值取向。
教育部審定人教版的義務教育語文教材也是以人文主題來組元編撰的,因為有共同的育人目標,我們主張校園中華詩教課程可以作為語文課程的一部分,由語文教師執(zhí)教,每周抽取一獨立詩教課時,每月一主題(含4課時)。主題的選擇可由“人與自然”“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三大母題中生發(fā)出一些小主題,并可適當配合相應語文教材單元選題與選文,此外每學期以一著名詩人為主題設置單元,讓學生能知人論詩,了解詩人的人生經歷、個性性情,有助于對詩歌的深度理解,獲得更多的感悟啟迪。
三、教學與評價
要達到以詩潛移默化地提升素養(yǎng)、修養(yǎng)心性的目的,是需要學生有大量古詩詞積累的。詩教課程每周一節(jié),但許多老師善于用零碎時間組織孩子聽背古詩。特級教師韓興娥用古詩詞錄音作為上課鈴聲,一個星期就能將200首古詩放三遍,學生聽得多了,自然成誦。古詩韻律操也是一種讓小學生輕松快樂積累古詩的好辦法,節(jié)奏加動作,既幫助記憶又有助理解,當然還可以健身。讓孩子學習吟唱古詩也有諸多好處,尤其是小學低年級孩子,記性好但悟性弱,學習古詩詞應以多樣有趣的形式促進其記誦為主,少品析講解。
我們的主題詩教課有兩種基本類型:涵泳品創(chuàng)課型與主題詩會課型。孩子年齡越大,要求每學期積累古詩的量反而可以相應減少,而應該多運用“涵泳”方式學習詩歌?!昂尽笔侵袊鴤鹘y(tǒng)的教學方法,指對藝術作品的欣賞應沉潛其中,細細玩味。在“涵泳品創(chuàng)課型”中,老師帶領孩子們反復吟詠詩歌,聯(lián)系背景探究字里行間意味,獲得審美感受與人生思考,并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如創(chuàng)演詩歌、創(chuàng)評詩歌、創(chuàng)作詩歌等。每單元的最后一次課,可開展主題詩會,營造氛圍,主要以吟唱誦讀方式進行展示交流。
還可以將新媒體新技術運用到詩教中,課堂上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已被普遍使用,我們還將古詩韻律操制作成視頻發(fā)送給家長,讓孩子在家可以對照練習。學校印發(fā)的經典吟誦手冊每首詩都配上二維碼,手機掃一掃就可聽到詩歌的吟誦示范。
如何評價也是詩教能否在義務教育學校扎根的重要因素。學校根據詩教課程階段內容標準對教師的教、學生的學進行考評。雖然詩教的終級目標是落在素養(yǎng)提升、品格塑造上,但需通過詩詞的積累、理解、運用來達成,因此考評重點就放在詩詞記誦及理解運用水平上。除了語文卷面測試可以設題這種傳統(tǒng)考評方式外,更可以采取一些能激發(fā)興趣的活動考評方式。筆者所在的九年一貫制學校,小學一二年級采用的是游園會中以游戲摘星方式來評價;小學三年級以上每個年級每學期一場“詩詞大會”,既是對班級詩詞教學成果的檢視,也是一場傳播中華詩詞文化的盛會。
詩教的師資力量主要是語文老師,但當代語文老師的學習生涯中正好是最缺乏詩教的,在古典文學修養(yǎng)方面普遍缺失,古詩詞積累可能尚不如學生,更缺乏對古詩詞教學的研究,使古詩詞教學常停留在字詞、句意的解釋層面上,原本優(yōu)美和諧的古典詩詞變成了枯燥無味的文字符號。因此,學校要推動詩教,要大力加強對教師古典文學素養(yǎng)的培育,開設詩教師資培訓系列課程,讓教師本身儒雅的氣質言談,也成為課程資源。
責任編輯 錢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