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瑩茜 孫祎繁 沈東揮 鄒松 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協(xié)和醫(yī)院放射科 (福建 福州 350001)
內容提要: 目的:利用磁共振彌散峰度成像技術測量腦白質的平均峰度值,探討正常成人男女腦白質的差異性,從而進一步了解正常成人腦白質變化規(guī)律。方法:將95名正常成人志愿者按男女分成三組:青年組(n=36),中年組(n=33)及老年組(n=26),分別進行彌散峰度及常規(guī)序列掃描,并進行原始數(shù)據處理,測量不同部位腦白質區(qū)平均峰度值。結果:(1)同一年齡間組不同部位男女的MK值存在差異;(2)不同年齡組間男女MK值存在差異;(3)男女白質MK值與年齡存在相關性。結論:正常成人男女腦白質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通過DKI技術可以發(fā)現(xiàn)其差異性,為臨床提供較有利的參考信息。
磁共振成像對于顯示和測量腦部結構已日趨成熟,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借助此成像技術研究大腦結構在性別上的差異,從而為男女發(fā)育、抑郁癥及具有性別傾向的疾病提供有利的價值。利用彌散峰度成像技術(DKI)研究男女腦白質的差異性目前還處于初步探索階段。本文運用此技術測量男女成人腦白質的平均峰度值(MK值),并且探討其腦白質性別的差異性,從而進一步了解正常成人腦白質在不同性別上有何變化規(guī)律。
自2013年1月~2013年12月志愿者95名,將其年齡劃分為3組:青年組36名(18~40歲,女性17名、男性19名);中年組33名(40~60歲,女性19名、男性14名);老年組26名(60歲以上,女性12名、男性14名)。所有志愿者均為健康成人;無疾病史及明顯臨床癥狀;自愿配合檢查。
使用西門子3.0T磁共振掃描;采用16通道頭顱線圈,掃描時將志愿者頭部用海綿墊固定并雙耳置入耳塞減少噪音。DKI掃描序列運用單次激發(fā)自旋平面回波成像(SE-EPI),分別用DKI1、DKI2及DKIB0三個橫斷位進行掃描。 掃描參數(shù)TR 6400ms,TE 115ms;掃描視野318mm×318mm; 體素3×3×3mm; TA 6: 51;平均次數(shù)DKI1、DKI2各1次,DKIB0 9次;彌散敏感梯度方向為30個方向;b值DKI1、DKI2為0、1000及2000,DKIB0為0。
表1. 男女相同年齡組腦白質MK值比較
表2. 男女不同年齡組腦白質MK值比較
運用西門子后處理工作站(Syngo MMWP VE23A)導出原始數(shù)據。運用DKE后處理軟件進行數(shù)據分析,計算生成kmean圖。運用MRIcro軟件進行數(shù)據測量,選定半卵圓中心、小腦中腳、內囊后肢、胼胝體壓部、額葉白質、頂葉白質、枕葉白質及顳葉白質為感興趣區(qū)(ROI)。對稱測定其平均峰度值。ROI盡量選擇在白質結構中心區(qū)域內,避免受周邊腦溝腦室及偽影的影響。
應用SPSS17.0軟件處理,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單向方差分析(ANOVA)Spearman等級相關性分析。
見表1。三組均有腦白質部位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最多部位位于老年組(60歲以上),8個部位均有差異,說明同一年齡組腦白質存在性別差異,老年人更顯著。
表3. 男女不同部位MK值與年齡的相關性
見表2。男性青年組與老年組所有部位MK值有差異;青年組與中年組枕葉白質存在差異;中年組與老年組小腦中腳、頂葉白質存在差異。女性青年組與中年組小腦中腳、胼胝體壓部、枕葉白質及顳葉白質MK值有差異;中年組與老年組小腦中腳、內囊后肢MK值有差異;青年組與老年組半卵圓中心、內囊后肢、胼胝體壓部、額葉白質、枕葉白質及顳葉白質MK值有差異。說明男女不同年齡組間存在差異,尤其青年組與老年組。
見表3。男性所有部位MK值均與年齡呈負相關。女性半卵圓中心與頂葉MK值與年齡呈負相關;小腦中腳、胼胝體壓部、內囊后肢、顳葉、額葉及枕葉MK值與年齡呈正相關。
磁共振彌散成像具有無需造影劑、無創(chuàng)傷性等特點,并且能提供多方面信息例如生物的病理生理學變化、物理學特性、組織微觀結構變化等。傳統(tǒng)的DWI成像已運用至常規(guī)頭部掃描中。彌散峰度成像是相似于彌散加權成像、彌散張量成像(DTI),不僅具有特有水分子彌散峰度值,例如平均峰度 mean kurtosis,MK)、徑向峰度( radial kurtosis, RK)及峰度各向異性( kurtosis anisotropy,KA),還包括DWI和DTI所具備的參數(shù)值,如表觀彌散系數(shù)(apparent diあusion coeきcient,ADC)、各向異性指數(shù)(fractional anisotropy,F(xiàn)A)等。 是一種原先于磁共振彌散技術基礎上描述生物組織結構非正態(tài)分布水分子擴散更為高級的彌散成像,較原先彌散技術更能把握組織微觀結構變化[1]的一個四階三維全對稱張量非高斯擴散成像。DKI技術目前臨床上應用較為廣泛,多數(shù)運用在腦的研究,例如缺血性腦梗[2]、抑郁癥[3]、多發(fā)性硬化[4]、星形細胞瘤分級[5];大腦皮層研究[6]等。其包含的參數(shù)值中平均峰度值對臨床研究較有利用價值,尤其顯示微觀結構上,其復雜性越高,水分子擴散受限程度越顯著,相應的參數(shù)數(shù)值也越大。所以本文將此參數(shù)值用于研究男女腦白質差異性亦更加有臨床意義。近年來研究證明男性與女性在大腦半球功能上存在較大差異,體現(xiàn)在思維、能力等方面[7]。男性大腦半球前后部分連路強于女性;女性大腦半球之間連路較男性更優(yōu)越[8]。解剖結構差異上女性前聯(lián)合體積大于男性;形態(tài)上女性胼胝體壓部傾向球形,而男性胼胝體壓部傾向柱形[9];女性兩側顳葉結構較對稱,男性左側大于右側。另有研究者發(fā)現(xiàn)大腦結構及功能上存在性別差異,使得男性和女性在教育上有一定的差別[10]。
目前運用DTI、靜息態(tài)fMRI等技術對男女大腦差異的探索有了一些認識。王琦等[11]通過DTI發(fā)現(xiàn)正常男性胼胝體壓部及膝部FA值高于女性。另有研究者運用靜息態(tài)腦功能成像研究發(fā)現(xiàn)男女楔前葉的腦功能差異,得出女性方向感弱于男性的結論。目前國內運用DKI技術研究男女腦白質的差異報道甚少。本文通過測定男女腦白質MK值,發(fā)現(xiàn)男女腦白質在相同年齡及不同年齡之間均存在差別。因此本人得出結論,不同部位腦白質MK值在性別上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并且年齡越大,或年齡差距越大,差異表現(xiàn)更加明顯。得出此推斷與多方面因素相關,例如解剖結構上的差異;男女腦白質水分子微觀結構變化進程不同;老年期差異性顯著可能與男女腦實質萎縮差異有一定的關聯(lián)。但因樣本數(shù)量不足,研究結果有待證實。
研究顯示,MK值至成人期呈拋物線遞減。Maria[12]認為與腦白質退行性改變及神經元萎縮相關。謝銘飛等[13]證明成人MK值與年齡呈負相關。本文研究顯示男性不同部位MK值均與年齡呈負相關,與Nilssom等[14]研究結果一致。女性不同部位相關性存在差異:半卵圓中心、頂葉白質MK值隨年齡遞減;小腦中腳、胼胝體壓部、內囊后肢、顳葉白質、額葉白質、枕葉白質MK值隨年齡遞增。本人推斷與樣本數(shù)量受限、環(huán)境及微觀結構因素多方面影響,導致與理論上存在差異。
彌散峰度成像技術雖較傳統(tǒng)彌散成像有較多優(yōu)勢,但仍存在不足之處:掃描時間較長,導致病人耐受性差;易產生磁敏感偽影,影像圖像質量及參數(shù)值測量。隨著磁共振設備不斷改進及軟件不斷更新完善,掃描時間可較原先縮短,圖像質量較前改善,測量的參數(shù)值較前也更加精準。DKI成像技術將會在研究男女腦白質差異做出更大的貢獻,從而進一步發(fā)現(xiàn)腦白質在男女差異的細微結構改變,為臨床提供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