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的今天,對于城市街道的保護成為迫切需要研究的課題,大量位于舊城中心位置的街道由于地理位置、空間結構等原因,與現代城市的發(fā)展存在著不可避免的矛盾與沖突。對于舊城改造中的街道保護也越來越要注重空間感受,如何在快速發(fā)展的城市中保護、利用、展示這些珍貴的歷史文化遺存,傳承并發(fā)揚其特色,已成為現代城市發(fā)展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也是我們當前應該考慮的問題。
【關鍵詞】:明城區(qū); 街道; 空間品質;保護
許多城市都以有濃郁歷史文化氛圍見長的街區(qū),他們營造出特有的場所感和認同感,構成城市魅力與活力的重要部分,這些片區(qū)的形象特征和功能品質都與城市整體密不可分。因為這些街區(qū)通常都位于城市中心區(qū),所以他們的品質提升實際上也就是城市的品質提升,吸引更多的就業(yè)、商業(yè)、旅游機會,更重要的還有居住活動,是城市改造并與其它城市街區(qū)整合的重要指標。
1研究背景
城市街道生活方式的形成和空間形態(tài)的發(fā)展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是不同階段文化形態(tài)的積累、發(fā)展與變化的結果,是基于原有的文化形態(tài)不斷發(fā)展的。街道環(huán)境不僅僅是通過政府整體規(guī)劃設計,也需要街道周邊用地單位發(fā)揮其自身的特色,為街道特色的營造提供各式各樣的場所空間。
西安,在古今中外城市建設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3100多年前西周建都為標志,西安自唐漢以來就是舉世矚目的大都市。漢長安城與羅馬齊名,唐長安城居世界之冠。城市以宮廷建筑為中心,以南北為中軸,幾乎是等距離地向東西兩側排列開來,形成方位、空間有序、色調莊重、深厚樸實的都城建設風格。特別是從漢朝、唐朝以來,長安都城建設遵循“天子以四海為家”、“非壯麗無以重威”、“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規(guī)劃指導思想。公元前194年開始營建的西漢長安城,就采取了嚴格的規(guī)范化的“坊里制”,使城市建設有了一定的體制。
2街道景觀規(guī)劃的意義
街道是構成城市景觀的重要部分,也是人們生活、出行所必需的要素。街道的用途多種多樣,而它占用的空間有不可能無限擴大,因此經常會產生矛盾和沖突。一方面,街道為我們穿越城市以及在城市中的交通出行提供服務的,同時又可以作為各種公共活動的場地即集會、發(fā)布信息甚至觀看演出的場所。但另一方面,城市的發(fā)展帶來各種不同的交通方式,他們的交通速度各不相同,也需要占用越來越多的道路空間。
街道景觀質量提升可以作為傳播當地風土人情的一種途徑。街道應當是體現當地文化特色的敏感區(qū)域,但觀察當下的西安城區(qū)街道會發(fā)現這種敏感性正隨著街道文化特色的削弱而減少。在提升街道景觀的過程中溶入當地的文化元素符號不僅增加了街道空間的活力還突顯了街道的文化特色。環(huán)境不僅僅是通過政府整體規(guī)劃設計,也需要街道周邊用地單位發(fā)揮其自身的特色,為街道特色的營造提供各式各樣的場所空間。
3 德福巷概況
德福巷地處西安市碑林區(qū)南門湘子廟街的北側,隋唐時期曾為皇城的一部分。清代德福巷隱藏在一片老房子中,又窄又黑,被稱為"黑虎巷",清代改為德護巷,民國初年改稱德福巷。建國后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它一直是一條古樸清幽的小巷;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這條街巷開始興起茶館、咖啡館和酒吧,并逐步繁榮形成規(guī)模。稱為西安有名的咖啡、茶秀、酒吧一條街,被稱作西安的“三里屯”。
德福巷東西總長約270m,寬15m,路型為一塊板,中間車行道寬8m,兩側人行道各寬3.5m。沿街均為仿古和仿歐式建筑,層數為3 層,高度約12~15m,D/H≈0.8,以巴洛克建筑風格為主。青石鋪成的街道與兩旁的仿古建筑都是上世紀九十年代西安進行低洼改造時新建的,街頭各有一座三門石牌坊,和附近的書院門古文化一條街在建筑風格上形成某種呼應關系。
4對策及建議
4.1整體性與多樣性統一
目前整個德福巷呈現出各種文化雜糅并存、又相互有深層聯系的狀態(tài)。形成柔性邊界效應,亦形成了多層次的停留駐足空間,為形成多層次的文化效應提供了必要的外部空間依托。在追求文化多樣性的同時,盡量保持整體性空間感受,結合整條街道的文化屬性,對整體街道的氛圍進行統一調整,營造整體的空間感受。
4.2立體綠化
增加立體綠化,其實就是在空間角落里頭,種植各種不同的適合生存于其中的植物,立體綠化的應用在實際上也是極大地提高了城市綠化率,而且還大大地節(jié)約了城市的土地空間,使城市可以更快速且更合理地發(fā)展。在科學利用城市各個角落的同時,還改善了人們的生活環(huán)境,也使人們對于城市立體綠化有了更新的認識。兼顧植物材料的生態(tài)適應、觀賞性,進行多品種配合與多種栽植方式的協調 。從而大大提高城市的綠化比例,改善人們生活工作環(huán)境的一種方法。不僅可以減少城市的各種污染,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城市熱島效應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4.3完善景觀設施
在街道空間上通過對街道設施的完善,對街道景觀的質量進行了提升,在心理感受上,增強街道的特色景觀。以地域文化特色為主題的景觀素材,對道路的視線終點的精心設定,考慮借景手法,設置出很多適合想象的空間,以此迎合大眾對于空間感受的需求。在實用功能上,沿街增加的柱廊、座椅、雨棚,給人們提供了既可以停留觀察,又不會暴露于眾目睽睽之下的場所。對于使用人群來講,庭院中建筑的凹進處、單元入戶雨棚下等場所,提供類似的空間,即提供足夠防護心理的同時,又提供了良好的視野范圍。
5總結與展望
通過街道的各個界面的改造,同時通過改造使街道歷史文化得以延續(xù),良性發(fā)展,街道的空間環(huán)境品質不斷提升,與時俱進。通過文化的提升,不會被人們遺忘,更不會只有刻板的文化教育,使人更容易接受,將這種文化氣息,融入到人們的生活中,使得歷史文化對每一代適用人群的影響及熏陶,并且保護歷史文化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和紅星.特色城市:古都西安[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社,2006:10-15.
[2]〔日〕蘆原義信著.街道的美學[M].尹培桐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
[3]劉東洋.街道挽歌[J].規(guī)劃師,1999,23(3).
[4]呂正華.街道環(huán)境景觀設計,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5]李淼.西安文化街區(qū)空間組織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6.
作者簡介:陳盛茜(1992.12~),性別:女,籍貫:河北省保定市,單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歷:2015級碩士,研究方向:風景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