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社記者 李天琪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大陸經(jīng)歷長期努力、不懈奮斗,走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中共十九大確定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的宏偉藍圖,明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闡述了推進新時代對臺工作、發(fā)展兩岸關系的指導思想。2018年7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中國國民黨前主席連戰(zhàn)率領的臺灣各界人士參訪團時發(fā)表重要講話,強調大道之行、人心所向,勢不可當,強調要堅定不移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堅定不移擴大深化兩岸交流合作,堅定不移為兩岸同胞謀福祉,堅定不移團結兩岸同胞共同致力于民族復興。這對兩岸同胞全面認識當前臺海形勢、把握兩岸關系發(fā)展主流和大勢、在新時代攜手同心書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篇章具有重大指導意義。
2018年7月19日,第七屆兩岸和平發(fā)展法學論壇暨兩岸法學交流合作30周年紀念研討會在北京開幕。中國法學會會長王樂泉,中央臺辦、國臺辦主任劉結一出席開幕式并作講話。中國法學會黨組書記、常務副會長陳冀平主持開幕式。東吳大學校長潘維大、臺灣法曹協(xié)會理事長蘇永欽在開幕式上致辭。
當前,臺海形勢復雜嚴峻,兩岸同胞包括法律界人士十分關心如何排除干擾,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深化兩岸經(jīng)濟文化交流合作、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值此背景下,此次論壇的成功召開具有重要非凡意義,不僅回顧總結過去30年兩岸法學交流的成果和經(jīng)驗,更商討規(guī)劃未來兩岸法學交流合作的美好愿景。
王樂泉在致辭中指出,法學法律界的交往、法學領域的專業(yè)交流,是兩岸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30年來,兩岸法學法律界交往、交流、合作的步伐從未停止,往來人數(shù)、人員層級、研討主題、合作領域等,都在既有基礎上不斷提升、拓展、深化。他希望,兩岸法學法律界攜手同心、相向而行,為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作出應有努力。一是要堅持深化兩岸法學交流合作的方向不動搖,增進理解、凝聚共識,培養(yǎng)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的中堅力量;二是要堅持兩岸法學交流政治基礎不動搖,堅定不移維護“九二共識”,堅決反擊任何“法理臺獨”的分裂圖謀;三是要堅持服務兩岸同胞福祉的宗旨不動搖,針對兩岸經(jīng)貿合作、人員往來以及同等待遇等相關法律問題加強研究,多提法律對策,多做法律服務。
劉結一在致辭中表示,兩岸關系走近走好,臺灣才有前途,廣大臺灣同胞才有光明未來。一個中國原則是兩岸關系的政治基礎,兩岸同胞要旗幟鮮明地堅持體現(xiàn)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堅定反對和遏制各種形式的“臺獨”分裂活動,以實際行動捍衛(wèi)兩岸關系的政治基礎。兩岸法律界人士要積極發(fā)揮專長,為深化兩岸同胞交流合作提供優(yōu)質法律服務和保障,共同傳承中華法治文化優(yōu)良傳統(tǒng),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
陳冀平在主持講話中指出,堅持和深化兩岸法學交流,有利于兩岸法治建設和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兩岸法學法律界要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對臺工作重要思想,全面總結梳理兩岸30年來法學交流成果經(jīng)驗,共同謀劃未來交流合作大計。他強調,中國法學會要積極發(fā)揮兩岸法學交流主渠道作用,加強引領,整合資源,完善服務,不斷豐富交流內容和形式,為兩岸法學交流提供更多機會,創(chuàng)造更好條件,以服務兩岸經(jīng)貿人員往來和同胞權益保障,推動兩岸法學交流合作提升到新水平。
潘維大認為,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與連戰(zhàn)先生的會面是兩岸關系發(fā)展的一次非常重要的正向溝通,指明了兩岸關系的政治方向和正確道路。他表示,在此紀念兩岸法學交流與合作30年之時,世界局勢正發(fā)生驚人的變化,一方面是大陸地區(qū)發(fā)憤圖強,富國富民,使中華民族得以復興;另一方面大陸所倡導的“一帶一路”為亞非歐三大陸恢復古代絲綢之路的光輝助力,創(chuàng)建一個多邊與多元的國際社會,將為亞非歐各國創(chuàng)建一個新的和平世界。這種局面為海峽兩岸未來法學交流與合作的愿景勾畫出共同奮斗的輪廓與偉大目標。他建議,兩岸法學界加強在“一帶一路”法制工作上合作,開展“一帶一路”具體法律領域研究,推進形成融合中外的“一帶一路”法制體系,共同遏制一些國家破壞國際經(jīng)濟法律秩序。
為期兩天的交流盛會迎來了來自兩岸法學法律界240余位專家學者。其中,臺灣地區(qū)有近20個法學組織100多位專家學者與會。兩岸專家學者圍繞兩岸法治建設和兩岸經(jīng)濟社會融合發(fā)展相關法律問題進行了深入研討交流,成果豐碩。
回顧過往兩岸法學交流的過程,華東政法大學教授何勤華在主題發(fā)言中介紹,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海峽兩岸的法律聯(lián)系進入了緊密時期,在相互交流合作中,以大陸吸收借鑒臺灣法治發(fā)展為主。在立法方面,大陸的國家賠償法、民法總則、物權法、擔保法、合同法、侵權責任法、版權法、專利法、商標法、公司法、行政處罰法等等,都從臺灣的立法中吸取了有益成果;在司法方面,在證據(jù)制度、訴訟程序、當事人保障、回避制度、調解和仲裁制度等等,也同樣吸收了不少臺灣地區(qū)的立法經(jīng)驗;在法律教育方面,海峽兩岸的交流、互動,彼此互相借鑒相關成果方面,更加活躍和頻繁;在法律學術交流方面,海峽兩岸的交流和互動更加密切;在法治理念和法治傳統(tǒng)方面,海峽兩岸的互相傳承和吸收也非常順暢。
誠如何勤華所說,過去30年里,兩岸法學法律專家交往活躍,共同為兩地法學繁榮貢獻智慧。既有以曾憲義、張文顯等為首的中國法學教育工作者多次赴臺灣地區(qū)各大法科院校進行學術交流,也有王澤鑒、黃茂榮、翁岳生、陳新民、潘維大、蘇永欽、程家瑞、賴來焜、陳清秀等臺灣地區(qū)法律領域著名學者常到大陸各大高校進行訪學和講課。除了法學學術交流會、研討會等交流活動頻繁召開,像王澤鑒等知名學者的著作在大陸出版后,至今不斷再版,而大陸法學工作者的許多作品在臺灣也得到了出版和認可。
>>圖1 2018年7月19日,第七屆兩岸和平發(fā)展法學論壇暨兩岸法學交流合作30周年紀念研討會在北京開幕。中國法學會會長王樂泉,中央臺辦、國臺辦主任劉結一出席開幕式并作講話。 孫守森攝
>>圖2、3 中國法學會會長王樂泉,中央臺辦、國臺辦主任劉結一等與參會者交流。 孫守森攝
時間一晃,三十載飛逝,今天大陸的變化,讓蘇永欽不禁感嘆,30年前兩岸交流重要推手的東吳大學時任校長章孝慈先生如果能親眼看到,必定感慨萬千。豈止是像城市風貌等肉眼能及的基礎設施建設產(chǎn)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蘇永欽親眼見證大陸從實體法、程序法一一到位,到法院、法學院、法律職業(yè)全面建制,他借用早期經(jīng)濟發(fā)展學者羅斯托的用語——“大陸的法治經(jīng)過準備、滑行,確實已經(jīng)起飛升空。”
30年后的今天,蘇永欽回首來時路,發(fā)現(xiàn)兩岸的法學交流仍然可以為雙方制造巨大紅利,只是今天的局勢“早已從單向的借鑒,轉變?yōu)榻鉀Q實際問題能力的競爭”。他認為,競爭關系至少包括三個面向:
誰更能回到本土資源,問自己的問題、提供自己的答案、建立第一手的法教義學?
誰能建立更進階的規(guī)范體系,可為儲法、找法、造法和傳法上創(chuàng)造更高的體系效益?
誰能發(fā)掘法治的核心精神,為法律文本注入一定的道德內涵?
甚至,在蘇永欽看來,大陸法學的規(guī)模優(yōu)勢和后發(fā)優(yōu)勢,長遠看有更大的勝面?!捌蛭ㄎ锏膶W風使大陸法學在本土的深植上已有更好的表現(xiàn)——不只從法院的案件找問題,更廣泛觀察社會角落存在的問題。”這一點,得到了蘇永欽的肯定。
7月19日至20日兩天里,不論是大會的主論壇,還是20日上午的分組研討會現(xiàn)場,曾經(jīng)多次參與兩岸法學法律交流的嘉賓無不感慨:這么多年來,盡管兩岸關系跌宕起伏、幾經(jīng)風雨,但兩岸法學法律界交往、交流、合作的步伐從未停止,這是多么難能可貴。甚至對一些人來說,兩天的會議不僅僅是學術上的切磋,更是他們作為幾十年老朋友的聯(lián)絡聚會。
不管是在會場這種正式的場合,還是記者在會場休息期間的采訪中,所有的專家學者都向此次大會的主辦方之一 ——中國法學會表達最誠摯的感謝。
中國法學會作為法學界、法律界的全國性群眾團體和學術團體,重視并不斷加強與臺灣地區(qū)法學法律界的聯(lián)系,積極推動和組織開展兩岸法學交流與合作。不但專門成立從事涉臺研究交流的組織,先后與臺灣地區(qū)多個團體、多所院校建立了合作交流機制和定期交流制度,還和臺灣地區(qū)有關團體經(jīng)?;ヅ蓞⒃L團組,多次在大陸或臺灣地區(qū)組織召開研討會、座談會、論壇等,并且相對固定地舉辦法政青年學生夏令營、冬令營、研修班等。正是基于上述的不懈努力,中國法學會在臺灣地區(qū)法學法律界的影響越來越大,開展兩岸法學交流與合作的主渠道作用越來越突顯。
中國法學學術交流中心主任、海峽兩岸關系法學研究會秘書長尹寶虎向記者介紹,自從兩岸在1987年開放交往以來,中國法學會在兩岸法學交流上,充分利用自身各方面的資源和條件,發(fā)揮對臺法學交流主渠道的作用。在1990年,中國法學會就成立了專門從事涉臺法律問題研究和法學交流的組織,并在當年與有關單位合作,舉辦若干場兩岸法學問題相關研討會和座談會,接待臺灣法學法律界人士來訪?!八哉f,中國法學會在組織建設和兩岸法學界人員往來上是起步最早同時動作最積極的。”尹寶虎評價道。
此后從90年代初,一直到2008年,兩岸關系跌宕起伏。在這個過程中,中國法學會一直積極地引導、鼓勵法學法律界,包括相關的學科研究會和地方法學會,積極開展對臺的法學交流。在一些專業(yè)的領域,特別像財稅法、行政法、民法、刑法、憲法、國際法、法理學等領域,形成固定的交流機制。上海、浙江、福建、江蘇等省市法學會,與臺灣地區(qū)法學法律界建立了較為密切的聯(lián)系,開辟了交流渠道,搭建了交流平臺,舉辦的一系列活動都產(chǎn)生了較好的影響。
特別在2008年以后,兩岸關系進入和平發(fā)展的新階段,也面臨新的發(fā)展機遇。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法學會審時度勢,根據(jù)兩岸關系,特別是兩岸人員往來和經(jīng)貿快速發(fā)展的需要,改組成立了海峽兩岸關系法學研究會。2012年起,海峽兩岸關系法學研究會每年舉辦一次、至今舉辦七屆兩岸和平發(fā)展法學論壇,圍繞共同關心的兩岸和平發(fā)展相關法律問題加強研討交流,取得一系列高質量成果,成為兩岸法學法律界專家學者展示研究成果、推動法治實踐、服務和平發(fā)展的重要平臺。這種綜合性學術交流平臺,填補了過去只有專業(yè)性、學術性的法學交流,缺乏綜合性、務實性交流平臺的缺陷。
值得一提的是,經(jīng)過了這么多年的努力,中國法學會組織開展的一系列兩岸交流活動,對于促進兩岸法學界在思想文化制度上的認同和心靈契合,發(fā)揮了十分積極的作用。特別在此次論壇上,兩岸法律人站在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高度,不僅回顧過去的交流成就,而且還規(guī)劃了未來的發(fā)展方向,提出了不少符合中華民族利益的、具有世界眼光的觀點和主張。
為期兩日的交流盛會交流盛會迎來了來自兩岸法學法律界240余位專家學者。其中,臺灣地區(qū)有近20個法學組織100多位專家學者與會。兩岸專家學者圍繞兩岸法治建設和兩岸經(jīng)濟社會融合發(fā)展相關法律問題進行了深入研討交流,成果豐碩。圖為與會的專家學者合影。 孫守森攝
尹寶虎跟記者提到一個有趣現(xiàn)象:大陸改革開放之初,大量引進西方教材,同時也從臺灣引進很多法學著述。通過借鑒臺灣著名法學家的有關民法、刑法、行政法等著作,填補法學教材空白,這對盡快形成法學理論框架的基本認知起到積極的作用。最近尹寶虎的一些臺灣朋友告訴他,現(xiàn)在的臺灣學者,包括一些臺灣學生,在論文寫作或者研究法學問題時,一個慣常的做法是到大陸來找資料、買教材,購買大陸學者的著作和譯著。這種由過去的單向借鑒轉為現(xiàn)在相互學習的現(xiàn)象也從側面印證了大陸近些年取得的法學成就得到了臺灣法學法律界的認可。
經(jīng)過大陸改革開放以及這些年來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制度的不斷完善,法學理論的不斷發(fā)展,大陸在法治建設上取得的成績獲得臺灣法律同仁越來越多的肯定。時至今日,臺灣的一些法學法律界朋友承認,大陸在一些法律制度上,比如婚姻法、知識產(chǎn)權與國際接軌方面,比他們做的還要好。海峽兩岸關系法學研究會就曾接待過來大陸了解情況的臺灣立法機構的法制部門,對方目的主要考察大陸在電子商務和中小企業(yè)管理方面的立法活動及相關政策規(guī)范,以便為他們形成相關法律制度提供借鑒參考。
可以說,兩岸這種相互借鑒、學習的現(xiàn)象現(xiàn)在已經(jīng)十分普遍了。而臺灣法學法律界能夠形成對大陸法治和法學的正面認知,與中國法學會這么多年來矢志不渝地推動兩岸法學交流,搭建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交流平臺是分不開的。
在法律服務領域,中國法學會不斷推進兩岸加強合作。尹寶虎介紹,一些大陸的地方律協(xié)、地方律師,通過參與海峽兩岸關系法學研究會舉辦的交流活動,與臺灣的相關律師組織形成了制度化的交流關系。此次來京出席論壇的臺灣律師公會聯(lián)合會理事長紀亙彥就明確提出,未來希望中國法學會和海峽兩岸關系法學研究會能與臺灣律師公會聯(lián)合會合作,促進更多臺灣青年律師到大陸交流,以便開拓大陸市場,形成兩岸法律服務業(yè)更好地合作。兩岸法學交流還對促進兩岸司法互助相關問題研究交流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兩天的會議聽下來,記者不僅僅聽到了兩岸與會專家學者各抒己見、坦誠溝通,更感受到了他們希望繁榮兩岸法治建設的共同期待。一灣淺淺的海峽斷不了兩岸華人緊緊貼近的心,一群懷揣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理想的法學法律人始終追尋著兩岸和平發(fā)展的路。心終究會照亮前方的路,路也將通往更多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