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嵐 王蘭蘭 陳諾
【摘 要】中間路線是施復亮思想中的重要內容,本文將對施復亮中間路線的產生緣由及核心主張進行闡述。并探討中間路線最后轉變?yōu)榻邮苤泄差I導,成為民主黨派的原因及其對當下社會的啟示。
【關鍵詞】施復亮;中間路線;民主黨派
一、施復亮中間路線產生緣由
中間路線又稱第三條路線,是指介于國共兩黨之間的中間勢力。在抗戰(zhàn)勝利后,國內面臨著內戰(zhàn)的風險,廣大愛國的中間人士由此提出了改良主義的中間路線,對于當時深受戰(zhàn)爭苦難的人民而言,這種和平主張無疑是受推舉的。施復亮于1946年7月,在《文匯報》發(fā)表了《何謂中間派》一文,明確提出“中國的中間派,有它自己的社會基礎、政治路線、對內對外的明確政策,以及對國共兩黨的獨立態(tài)度”。[1]那么施復亮中間路線產生的原因具體有以下四方面:
(一)儒家中庸思想熏陶
施復亮從小就受儒家文化熏陶,是儒家的忠實擁護者。雖然后來撰寫了《非孝》來質疑儒家傳統(tǒng)文化中的孝道,以及受《新文化》等新思潮的影響,而逐漸疏遠儒家思想。但在早年的學習中,作為儒家核心思想的中庸思想不可避免地對他產生了影響。以至于后來當他所有的信仰受到實踐沖擊顛覆后,他重新回歸到中庸思想,取其“和為貴”的特點與現實相結合,提出走和平改良之路走中間之路。
(二)無政府主義思想影響
施復亮就讀中學時,西方思潮大量涌入中國。其中無政府主義思潮對施復亮影響較大。他崇尚那種個人主義至上、反對政府一切統(tǒng)治管理的自由。因而當面對共產黨的計劃經濟與公有制時,他不能忍受這種“管理”;同時又對國民黨的反動統(tǒng)治深惡痛絕,因此他最后選擇了一條介于二者之間又符合自己理想的道路。
(三)國民黨腐敗統(tǒng)治
在國民革命面臨嚴峻挑戰(zhàn)的情況下,施復亮認為國民黨是唯一可以拯救中國的政黨,因而對國民黨深信不疑。但實踐證明,他的判斷存在嚴重失誤。國民黨的腐敗統(tǒng)治以及被任意曲解的三民主義,都使他感到失望。在此情況下,他走上了尋找新的挽救革命的道路,由此提出了中間路線。
(四)跨黨黨籍身份影響
施復亮作為中國共產黨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對于馬克思主義的追求可以說是非常熱烈的。但于1923年施復亮加入國民黨,“1923年,中國共產黨決定與公民黨合作。黨員以個人資格加入國民黨。存統(tǒng)由李漢俊、戴季陶介紹,參加了國民黨”。[2]于是開啟了雙重黨籍的身份,其政治處境也開始復雜化。用他的話說就是:“一方面不能違反國民黨的政策,他方面不能違反共產黨的政策,要守兩重紀律?!?[3]這就要求他做到不偏不倚,再加上后來對國民黨的失望以及對共產黨力量的低估,使得他走向了中間道路。
二、中間路線的核心主張
在施復亮長期的探索下,中間路線的內涵不斷豐富。其中“新民主主義政治”、“新資本主義經濟”和“兼親美蘇”三個方面是最具特色的。
(一)新民主主義政治
關于“新民主主義的政治”,施復亮解釋說:“在形式上是英美式的民主政治,但決不許它成為少數特權階級所獨占的民主政治。必須把它變成為多數平民所共治的民主政治。進一步且須變成為全體人民所共治的民主政治?!?[4] 這一思想經歷了從“政治平等”、“政治的民主化”到“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的發(fā)展過程。
就歷史意見而言,施復亮對于民主政治的追求,反映了他和平、平等、民主自由的理念。當時的中國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且在國民黨一黨專制統(tǒng)治下,施復亮主張建立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具有反帝反封建的色彩,同時也反映了他對國民黨專政的反對,爭取人民民主自由的愿望。但同時施復亮沒有察覺到當時中國局勢正發(fā)生著變化,共產黨人通過二十多年的艱苦努力,建立起了一個以全國絕大多數人民為基礎,而在工人階級領導之下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民主聯(lián)盟的國家,因此他主張的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已不符現實基礎。
就時代意見而言,民主權利是成為現代人的基本前提,施復亮對于民主的執(zhí)著追求是與時代潮流相一致的。但同時我們應該意識到在其追求民主的歷程中給予我們的思考,即社會主義民主是對資產階級民主的揚棄,理應比資產階級民主更廣泛、更健全。社會主義民主不能離開了民主政治,談無產階級專政??傊土恋男旅裰髦髁x政治思想無論是在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下還是在當代社會,都有其價值意義。
(二)新資本主義經濟
新資本主義經濟是施復亮中間路線中關于經濟建設的內容,“在發(fā)展生產力方面,主張盡量利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各種優(yōu)點,以促進整個國民經濟的迅速工業(yè)化;在調整生產關系方面,主張盡量革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各種弊端,采用進步的社會政策,以保障勞動大眾的職業(yè)和生活。” [5]
施復亮對戰(zhàn)后中國經濟的構想分為二步走,第一階段是新資本主義階段即“多多采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優(yōu)點來發(fā)展社會的生產力,加速促進中國經濟的工業(yè)化”, [6]第二階段是社會主義階段即“力謀矯正肅清其種種弊害,以達到人人經濟地位平等的社會主義”,[7]從第一階段到第二階段主張用和平的方式變革資本主義生產關系。
施復亮關于經濟制度的構想是對于中國經濟的合理認知?!霸诮洕蠜Q不能馬上實行社會主義,必然要經過一個中間階段或過渡時期”,[8]施復亮充分認識到了資本主義經濟的歷史價值。而且其經濟構想體現施復亮本人對國家獨立自主、國富民強的熱切追求,他的愛國主義情懷也值得我們學習。
(三)兼親美蘇
施復亮也把中間路線的思路應用于外交政策,提出了“兼親美蘇”即“對美蘇兩國采取同等親善的政策,既不助美反蘇,亦不助蘇反美,始終保持著獨立的精神,充作美蘇合作的橋梁,決不作美蘇沖突的犧牲品?!?/p>
“兼親美蘇”的外交政策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在時局動蕩的年代,表現了中間派對和平的強烈愿望,對民主政治的殷切希望,對國家獨立自主的不懈追求。
對于施復亮核心主張的研究,可以深切感受到施復亮等中間派的愛國熱情、是真正的民主主義者。其主張在調處國共斗爭、避免內戰(zhàn)爆發(fā)擴大上具有積極意義,是抗日戰(zhàn)爭期間中國政治舞臺上的重要平衡力量。但隨著抗戰(zhàn)勝利后國共內爭再起,中間路線失去了機會和平臺。最終選擇了與他們階段性奮斗目標一致的中共領導的社會主義。
三、中間黨派向民主黨派的轉變原因
(一)中間陣營分化
中間黨派內部出現了關于中間路線的論戰(zhàn),一部分人認為中間路線可實施,其中以施復亮、張東蓀為代表;另一部分人則認為中間路線在中國行不通,其中以馬敘倫、李平心、伍丹戈為代表。論戰(zhàn)的結果是中間路線在中間黨派之間的認同度下降,中間黨派之間出現了大分化。
(二)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
1946年6月,國民黨發(fā)動全面內戰(zhàn),除了對共產黨人及其領導的人民革命力量進行圍剿以外,也開始大規(guī)模迫害民主人士。到1947年10月底,悍然宣布解散民盟,對民主進步力量進行全面打擊與迫害,導致中間派人士失去了生存空間。
(三)人民革命力量
戰(zhàn)爭局勢發(fā)生著迅速變化,人民民主力量的勝利就在眼前,國民黨的失敗已成定局。再加上共產黨的熱情幫助,導致中間派中的大部分民主愛國力量開始覺醒,與共產黨采取了一致立場,制定了聯(lián)共反蔣的政治路線,實現了由中間黨派向民主黨派的轉變。
到1949年,各民主黨派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積極籌備“新政協(xié)”并參加了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中間派向民主派的轉變,也證實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的歷史必然性。
施復亮他一生富有正義感、憂國憂民,他所彰顯出來的愛國主義情懷,值得新時代的每一個人去學習。他的中間路線中所包含的合理因素,即使在和平建設年代也有重要的借鑒價值。
施復亮從主張中間路線到接受中共主張的轉變,其實也反映了當時民主黨派人士的思想轉變,對其中間路線思想的研究有利于堅持和發(fā)揚多黨合作的傳統(tǒng)。
【參考文獻】
[1][9]施復亮.何為中間派[J].文匯報1946(7):14.
[2]鐘復光.施復亮傳略[M].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
[3]施復亮.悲痛中的自白[J].中央副刊,1927(1):157.
[4][5]施復亮.中間派的政治路線[J].時與文,19479(3):14.
[6][7]施復亮.戰(zhàn)后中國應取的經濟政策[J].四川經濟季刊,1944(9):15.
[8]施復亮.新中國的經濟和政治[J].觀察,1948(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