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萍
摘要:語法是語言的基本規(guī)律和法則,是學習語言的基礎。學習一門語言,必須了解這門語言的規(guī)律和法則。本文分析了應對高中語文”淡化語法”現(xiàn)象的三個原則。
關鍵詞:淡化語法;高中語文;原則
工具性是語文的基本屬性之一,這個屬性決定了語文語法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語文學科是一門語言學科,語文教學首先要讓學生學會一種作為思維和交際工具的語言,然后才有可能以語言為憑借,從而達到對學生進行以民族精神為主的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培養(yǎng)的目的。并且,中華民族從文字出現(xiàn)到現(xiàn)在,語法一直與語言、文字的演變相隨,相互影響,相互促進,也就是說,離開了語言談語法,離開了語法談語言文字都是不成立的,因為它們互為依存。
一、語法教學和閱讀教學相結合原則
語文教材里面的文學作品大都是名家名作,非常適合作為學習語法的典型例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在每一篇文章中挑選出具有代表性的例句,課堂上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語法知識進行分析比較,讓死板的語法知識以句子為載體,通過美麗的蛻變、升華,成為活靈活現(xiàn)的、觸動心靈的篇章。通過這樣反復的訓練,讓學生積累越來越多的語法知識。比如:在書信、通告、啟事、留言等應用文教學中,找出典型的范文,要求學生的語言要規(guī)范得體,適應場合,適應對象、適應語體等等。又比如,在戲劇、小說教學中,要求學生把握人物對白時的語調(diào)、表情等等。
教材中的一些說明文和議論文,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復雜的單句。這些句子,由于找不出主干,學生舉手無措,對這些句子一知半解,即使稍稍理解,也把握不住重點。在閱讀教學中穿插語法知識,不僅有利于學生理解文章,又讓學生在一種較為輕松的氛圍中,不知不覺地學習了語法,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節(jié)約了教學時間,最終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當然,這種“隨文點撥”的方法要想運用自如,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首先,教師自身必須要有扎實的語法基礎,過硬的專業(yè)素質(zhì),這樣在教學中冰能做到有條不紊、運用自如;其次,教師應當花費大量的時間把教材研讀透徹,結合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在教授之前抓住教材中典型的句子,作為教授語法的突破口,而不能隨意性的創(chuàng)設教學目標。如果以上兩點把握不好,勢必會造成不好的結果,學生不僅喪失了閱讀的興趣,更不能掌握系統(tǒng)的語法知識。
二、作文教學與語法教學相結合原則
寫作時也必須按照語法規(guī)則組織語言,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才能文通句順。所以,要想讓學生寫出文質(zhì)兼美的文章,就必須讓學生掌握語法規(guī)則,盡量避免作文中的語法錯誤。
在作文教學中,審題指導和作文講評都能運用到語法知識。先說審題指導。這主要針對的是命題作文。作文要想寫好,首先必須審題準確。如果題目是一個觀點,就說明題目就是文章的論點或中心,那么,寫作時只要抓住了這個論點就可以了。-但如果題目是一個短語,這個時候就用到了語法知識,看看這個短語是什么結構,找出“題眼”,明確關系,然后就能明白立意了。不同結構形式的短語,需要關注的重點不同。一般情況下,動賓短語類型的題目的“題眼”是動詞,例如“戰(zhàn)勝誘惑”,這是個動賓短語,“題眼”是“戰(zhàn)勝”,那就應扣住“戰(zhàn)勝”來寫,闡述為什么要“戰(zhàn)勝”,怎樣“戰(zhàn)勝”,或敘述“戰(zhàn)勝”的過程、經(jīng)歷等。但也要點出誘惑是什么,有些學生抓不住重點,一味談“誘惑”,結果跑題了。如果作文題目是偏正式短語,前面的定語或狀語冰是“題眼”。
其次,講評作文時運用語法知識能夠提高學生修改病句的能力。單獨做病句辨析和修改,枯燥無味,學生容易喪失學習興趣。如果教師能夠從學生自己的作文中選擇典型的、有代表性的病句,讓學生借助語法知識,查找作文中字詞句的毛病,這樣,學生很容易進入狀態(tài),因為,這些語言材料是學生自己的切身體驗,看到自己或者同學的文章被拿來當做例子分析,都會異常興奮,而且也會希望自己的優(yōu)秀文章被選中作為正面例子,也害怕自己不好的文章被大家當做反面教材,于是學習積極性會大大增強,學習效果也明顯增強了。
三、比較法原則
(一)漢語語法與英語語法相結合原則
目前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高漲,對母語的學習卻不夠重視。他們在初中根本不學漢語語法,僅僅在英語課上才知道還有語法這個概念,所以,他們所知道的都是在英語課上學的。雖然聽起來很悲哀,但是,這也給運用英漢比較法學習漢語語法提供了可能。因為,語文和英語同屬語言學科,二者雖然存在很大的差異,但也有許多相似之處。教師在教學中將英、漢語中相似的語法知識聯(lián)系起來歸類教學,讓學生通過英漢兩種語言的比較去學習語法,可以解決一些容易混淆、難以區(qū)分的語法問題,同時也能增強學生學習語言的濃厚興趣。另外,學生在初中就開始學習英語,在接觸英語的同時他們都會和現(xiàn)代漢語進行比較,這種比較有些是有意識的,有些則是無意識的。那么,我們作為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將學生這種無意識的盲目的比較行為變成一種有意識的有目的比較學習,讓學生通過比較,學會歸納,從而不僅學會了語文語法,.同時也提高了英語水平。
(二)古今漢語比較相結合原則
學習文言文,學生普遍感覺很難。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一聽到這些,學生都是面露難色,牢騷滿腹,因為他們不懂古人遣詞造句的習慣,無法理解,只能死記硬背,結果學習效果也非常差。那么,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拿現(xiàn)代漢語來進行比較,然后在比較中既理解了古文意思,也復習了現(xiàn)代漢語語法。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左右欲刃相如”一句,其中“刃”本意是名詞“刀”,在這里活用作動詞,意思是“(用刀)殺”。教師在講授時,就可以拿現(xiàn)代漢語來比較講解,謂語一般是由表示動作、行為或變化的動詞和描寫主語的性質(zhì)和狀態(tài)的形容詞來充當,或由“是、象”等判斷動詞充當,而名詞是不能直接做謂語的,所以,在此,名詞“刃”只能活用做動詞,作句子的謂語,句子意思才明了。
四、結束語
要想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必須教授語法;要想提高國民語文素養(yǎng),必須從學生時代學習語法;要想使我們中華民族的語言文字健康的發(fā)展下去并且更加強大,必須重視語法。所以,高中語文教學必須重新重視語法,教授語法,學生也必須堅持不懈的學習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