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改革
從1956年人工智能的誕生到現在成為熱點??梢灶A見不久的將來人工智能將完全走入我們的工作、生活。圖書館作為一個服務機構,也必將受到人工智能帶來的沖擊。網路信息技術已經給傳統(tǒng)的圖書館業(yè)務工作帶來挑戰(zhàn)。借鑒和擁抱人工智能將成為圖書館的必然。
1.人工智能的定義
人工智肯b(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縮寫為AI。尼爾遜教授對人工智能下了這樣一個定義:“人工智能是關于知識的學科一一怎樣表示知識以及怎樣獲得知識并使用知識的科學?!泵绹槭±砉W院的溫斯頓教授認為:“人工智能就是研究如何使計算機去做過去只有人才能做的智能工作。”這些定義都反映了人工智能學科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內容。即人工智能是研究人類智能活動的規(guī)律,構造具有一定智能的人工系統(tǒng),研究如何讓計算機去完成以往需要人的智力才能勝任的工作,也就是研究如何應用計算機的軟硬件來模擬人類某些智能行為的基本理論、方法和技術。它是研究、開發(fā)用于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tǒng)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
2.人工智能的發(fā)展過程
人工智能的起源。1950年,一位名叫馬文·明斯基(后被人稱為“人工智能之父”)的大四學生與他的同學鄧恩·埃德蒙一起,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臺神經網絡計算機。這也被看做是人工智能的一個起點。巧合的是,同樣是在1950年,被稱為“計算機之父”的阿蘭·圖靈提出了圖靈測試,大膽預言了真正具備智能機器的可行性。1956年,計算機專家約翰·麥卡錫提出了“人工智能”一詞。1980年,卡內基梅隆大學采用人工智能程序為數字設備公司設計了一套名為XCON的“專家系統(tǒng)”。1997年,IBM的深藍戰(zhàn)勝國際象棋世界冠軍卡斯帕羅夫;2016谷歌AlphaGO戰(zhàn)勝韓國李世躉。2017年谷歌AlphaGO戰(zhàn)勝世界圍棋冠軍柯潔。60多年來,人工智能取得了長足的發(fā)展,近幾年中國人工智能情況。2015年7月,國務院發(fā)布的《關于積極推進“互聯(lián)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已提到了人工智能。2017年3月5日,“人工智能”首次出現在李克強所做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在2017年12月上旬,習近平在三次講話和賀信中均提到了“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十九大”與“新時代”等成為“2017年度中國媒體十大流行語。企業(yè)界也布局人工智能。其中國三大巨頭BAT(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以及科大訊飛、華為、英飛拓,后起之秀快速崛起,大力發(fā)展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情況。人工智能主要應用于機器視覺,指紋識別,人臉識別,視網膜識別,虹膜識別,掌紋識別,專家系統(tǒng),自動規(guī)劃,智能搜索,定理證明,博弈,自動程序設計,智能控制,機器人學,語言和圖像理解,遺傳編程等方面。
3 人工智能環(huán)境下圖書館發(fā)展面臨現實困境
入館率降低。整個高校圖書館界趨勢是入館率越來越低,可能的原因如下:互聯(lián)網快速發(fā)展,根據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CNNIC)近日發(fā)布第41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截至2017年12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達7.72億,互聯(lián)網普及率為55.8%。手機和互聯(lián)網成為成年國民接觸媒介的主體。超過半數成年國民傾向于數字化閱讀方式,成年國民人均每天微信閱讀時長為27.02分鐘。2017年,我國成年國民的聽書率為22.8%。在成年國民的聽書介質中,移動有聲APP已經成為聽書的主流選擇。麥可思研究院發(fā)布的一份中國在校大學生手機使用調查報告顯示,超八成大學生存在“手機依賴”,日均使用手機超5小時。
資源采購和利用效率降低。文獻資源建設領域:傳統(tǒng)的資源采購流程大致如下:院系推薦一試用一反饋一論證一采購。其中推薦和試用的效果無法具體用數據評價,容易受人為因素影響,進而不能經濟、高效的采購到學校適合的文獻資源。而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突破,圖書館在學術資源的搜索使用上提供了有力工具。人工智能最核心的算法方面看,智能搜索引擎涉涵蓋了計算機視覺、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人機交互、數據挖掘和信息檢索等技術,使用最核心的自然語言處理技術(語言翻譯、文本分析、語義理解、語音識別)將會使我們的檢索的相關度、準確度大大提高,進而可以提供最人性化、科學化、價值化的信息服務。
傳統(tǒng)借閱工作部分可由機器代替學科咨詢館員工作受到挑戰(zhàn)。學科館員肩負著為對口學院(系、學科)教師、研究生、學生提供利用圖書館資源和服務的培訓指導。實時解答對口學院(系、學科)教師、研究生、學生各通過電話、電子郵件、口頭等方式反應的問題.收集、整理有關學科的館藏網絡資源和公共網絡資源。圍繞學科建設及各類學科用戶的教學、科研、學習需求,所開展的信息聯(lián)絡與傳遞、深層次信息報道服務、學科網絡信息導航服務、科研人員跟蹤和定題服務、學科信息素養(yǎng)教育等重任。
可以想象一臺智能機器人可以完成以上所有任務,而且一天24小時連續(xù)工作。不斷學習進化的智能機器人館員可以為師生的教學和科學研究提供切實有效的文獻信息保障,使得圖書館的文獻資料充分利用、館藏文獻資料更合理,開展參考咨詢、文獻信息定題檢索、課題成果查新、信息編譯和分析研究、最新文獻報導等信息服務工作
4.圖書館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的發(fā)展現狀
當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我們工作的時候,我們必須做出改變。雖然特斯拉CEO伊隆-馬斯克(Elan Musk)強調稱人工智能是“我們人類文明面臨的最大威脅”。但主流的觀點認為人工智能雖然發(fā)展迅速,但它畢竟是人類制造出來的,不能取代人類。所以對對圖書館界來說人工智能是挑戰(zhàn)更是機遇。
資源保障為核心的科研人員服務向差異化深入服務轉變。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fā)展衍生和部分解決了使用者對圖書館資源差異化、多元化、專業(yè)化的需求。但同時也產生了圖書館資源服務供給的矛盾。人工智能為這個矛盾提供了一個解決方案。所以我們的服務必須差異化、精準化、個性化、價值化。借用人工智能這把“寶刀”,將做出圖書館服務的“美味大餐”。
輔助行政職能部門向主動情報分析服務轉變。.圖書館在很多學校是一個教輔機構,從字面意義上說,教輔就是教學輔助。沒有進入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的一線。在人工智能時代我們可以在發(fā)展戰(zhàn)略、科學研究、學科建設、人才培養(yǎng)、師資隊伍建設、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國際合作等決策情報分析服務上更上一個臺階,更能凸顯圖書館的價值。
需要努力的方向。在圖書館產生的海量數據為人工智能的發(fā)展提供堅實的數據支撐。充分利用這些數據必將催生出新環(huán)境下的人工智能理論轉與圖書館理論相結合新生,形成新的學科理論基點。以正確的理論指導人工智能在圖書館用戶行為分析的應用,才能始終保證智能分析實踐圍繞用戶中心,不偏離圖書館發(fā)展的終極目標與核心價值。上海圖書館的吳建中教授說過,圖書館在人工智能的應用方面要轉變觀念,人工智能既是一門工具,也是人類的朋友;圖書館要以更積極的姿態(tài)擁抱人工智能,并善于與之一起,共同為激活圖書館的交流功能和服務效能做出貢獻。大智能時代的來臨,既為圖書館服務的轉型孕育了發(fā)展新動能,也讓圖書館的服務面臨倒逼重塑的挑戰(zhàn)和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