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書含
編者按:這是一位世紀老人,1934年出生,84周歲仍筆耕不輟在美學和文藝學領域?qū)懗鲆幌盗歇毷慵阂姷恼撐?,他和錢鍾書的女兒錢瑗年紀相仿,同是北京師范大學的校友,上個世紀因為國家建設需要從北京師范大學畢業(yè)后到了黑龍江。從青春年華到耄耋之歲,人生最精彩、最燦爛、最痛苦、最難過、最欣慰、最釋然、最豁達的日子都是在這里度過。他就是本刊的編審大慶師范學院教授張榮生。
跟張老結緣,源自對文化的熱愛,我們通過一本雜志書寫著各自的情懷,張老是編審,作為責編,筆者每個月會給張老送兩次稿,取兩次稿。有時見面只略談幾句,有時會促膝長談。張老心如明鏡,洞若觀火,幾年相處下來,張老成為我的啟蒙良師,更是我貼心的摯友。張老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明朗的笑容,還有他的書房。他的書房異常的簡樸,但如山的資料和藏書卻讓這間書房熠熠生輝。
每次見面,他都開心的跟我說他正在寫新的文章。
小城里的學術“大家”
張老是中國美學發(fā)展歷史重要的見證者。1987年作為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美學導論》的主要撰稿定稿者,張老寫了《美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著名美學家復旦大學蔣孔陽教授肯定了他論述所具有的歷史感,蔣孔陽寫道,“例如美,他們先分別從石器、陶器、建筑等方面,從人體裝飾方面,探討了美是怎樣萌芽發(fā)生的,然后又結合不同的社會和時代,探討了美的演變和發(fā)展。這樣,我們讀的時候,不僅增加了很多歷史知識,對美和美感有一個多方面的了解,而且我們隨著人類歷史的演進,理解到美的發(fā)展,事實上就是人的自由的發(fā)展,作為主體性的人,他的自由愈多,因而美也愈來愈進入廣闊的天地。因此,美的發(fā)展和主體性人的發(fā)展,和人類社會實踐的發(fā)生發(fā)展是緊密相連的?!?/p>
八十年代張老作為黑龍江省外國文學學會理事,寫了《意象派與意象派的詩歌理論》《中國古典詩歌和美國意象派詩人的審美追求》,兩文均為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外國文字研究》1987年第9期,1990年第7期全文轉(zhuǎn)載,引起學術界的關注。《中國古典詩歌和美學意象派的審美追求》獲黑龍江第五次社會科學優(yōu)秀科研成果佳作獎。
季羨林主編《東學西漸叢書》,劉巖所著《中國文化對美國文學的影響》談到美國意象詩人龐德的代表作《地鐵車站》
The apparitition of these faces in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black bough.
張老譯為:這些面龐在人群中幽靈般地涌現(xiàn),
濕漉漉的黑樹干上花瓣朵朵。
劉巖指出:對于這首詩的寓意,我們可以從多種角度去理解,有評論家說它“展示了一種美麗的人性(花瓣)在地下隧道(時空)如雪紛如魚躍如海潮如狂漩的群眾中顫栗式的醒覺”,我國學者張榮生說,“你可以理解為繁忙的大都市生活中對自然美的一種突然而又短暫的體會;你也可以理解為美麗的面龐與枝干殘存的花瓣顯示了美麗容貌的凄清;你還可以理解為美麗的面龐像黑樹干上的花瓣一樣,會很快地凋落,會被人無情地踐踏,從而顯示了詩人對都市生活中美的事物的短暫易逝的悵惘”。顯然,作者認同張榮生的分析。
作為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美學大討論的見證人,張老撰寫《記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的美學大討論》被中華讀書報2012年2月1日作為重點文章推出。隨之2012年第7期《新華文稿》作為重點文章刊錄。
2013年11月,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北京師范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邀請張老參加“黃藥眠先生誕辰110周年學術紀念會”,張老在會上作的《黃藥眠與美學論壇》的學術報告引起了與會者很大的反響。
著名學者,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童慶炳認為《論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的美學大討論》一文搜集的資料全面翔實,論述具體細致,呈現(xiàn)了50年代美學大討論的真實面貌,這是一篇好文章。
東南大學人文學院王珂教授在微博上刊發(fā)此文,“請研究生細讀此文,特別要記住祖師爺黃先生的名言‘真理是客觀的,人人不得而私;至于誰先找到它,那不是十分重要的事。感謝張榮生前輩讓后輩知道這段歷史?!?/p>
2015年,此文獲黑龍江省社會科學優(yōu)秀科研成果一等獎,是哈爾濱外各高校此屆唯一的一等獎獲得者。
當代美學發(fā)展關鍵時期重要見證者、記錄者
黃藥眠是上個世紀四十年代頗為知名的社會活動家和大師級的學者。他寫下了著名的《論約瑟夫的外套》《論美之誕生——評朱光潛的(文藝心理學)》,五十年代的美學大討論。他不僅是《文藝報》的首席批評家,《文藝報》美學小組組長,還主持了北京師范大學的《美學論壇》。
由于張老是當年美學大討論的參與者,2014年至2016年他接受了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李圣傳博士的書面采訪,就1.黃藥眠與《文藝報》及其對朱光潛的美學批判;2.黃藥眠與美學論壇及其對美學討論的深化;3.黃藥眠與“審美評價說”及其時代美學的特色等一系列問題做出了回答。他們共同整理出一萬多字的《黃藥眠與美學大討論的潮起潮落》,這篇訪談錄的發(fā)表必將改寫當代美學研究的歷史。
大慶系統(tǒng)工程學會的發(fā)起人
張老一心專著于學術研究,同時關心社會的發(fā)展,他的學術水平得到了社會高度的認可。1987年1月,張老受邀參加在廣州舉辦的中國系統(tǒng)工程學會教育系統(tǒng)工程專業(yè)委員會第一屆年會,他在會上宣讀了《教育系統(tǒng)工程的研究對象》,該文被收入1989年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系統(tǒng)工程研究與應用》。
張老心中牽掛著大慶市教育系統(tǒng)工程的發(fā)展,回到大慶后,立即聯(lián)系相關部門與油田專業(yè)人員組建大慶市系統(tǒng)工程學會,當時常務副市長張立中親自擔任理事長,副理事長為陸敬,王德民等十人,張老為秘書長。
退而不休、教學嚴謹?shù)摹笆徒】道先恕?/p>
1994年8月,張老退休后,一直為大慶師范學院文學院開設選修課《美學》《藝術美學》《創(chuàng)作學》,為美術學院開設《藝術概論》,為外國語學院開設《大學語文》。作為高校教師,張老講課給自己訂立了三條規(guī)矩:
首先,必須站在這門學科的最前沿;其次,必須反映出該學科的最新進展;第三,有自己獨創(chuàng)的見解。
在方法上要求做到深入淺出,一個是把復雜的東西講簡單了,把難的東西講容易了;另一個則是把貌似簡單的問題講復雜了,因此張老師的講課深受學生歡迎。
張老說,什么是美,看起來簡單,實際上相當復雜,相當抽象。四千多年前的柏拉圖就講過“美是難的”。張老把它分解為日常生活意義的美和美學意義的美。日常生活意義所說的美僅僅是美的泛化。作為美學意義的美,其實是一種抽象,它是無數(shù)具體感性的美的事物的綜合。因此“美”可以分解成1.具有審美性質(zhì),可能的審美客體;2.具有當下現(xiàn)實性的審美對象,它和審美主體的個體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3.所謂審美性質(zhì)就是馬克思說的“使人愉快”的性質(zhì),這不是生理上的愉快,而是超越了生理愉快的精神上、感情上的愉快,是墨子說的“食必常飽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麗,居必常安然后求樂”的愉快;4.審美本質(zhì)。就把復雜的美學問題條分縷析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2009年為大慶師范學院與東北師范大學聯(lián)合招收的中國古典文學碩士研究生主講《文學方法論》,2010年主講《美學》。
作為學院關心下一代委員會的成員,楊廣偉受關工委的委托,采訪了張老師,寫出了《我的退而不休的老師》,在這一基礎上,學院關工委整理出《晚霞盡朝暉——記大慶師范學院退休職工張榮生》,收入大慶油田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的《油田人關心下一代》文集,并接受省市報紙記者的采訪。
2010年11月,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離退休職工管理局和中國石油報社評選了張榮生為第一屆“石油健康老人”,并多次被大慶油田關工委和省關工委評為先進個人。
與國學的不解之緣
2009年《醒獅國學》創(chuàng)辦之時,張老就是編審。作為編審,每期審閱6-8萬字的稿件。張老要求主筆和責編所選文章必須1.文字通暢,2.邏輯嚴密3.擺事實講道理,不能泛泛而談,必須有理有據(jù),說理透徹,4.有自己的創(chuàng)見,5.為一般讀者喜歡閱讀、有意思的美文。專題不能鋪得太大,主編必須多角度多側面有計劃的考慮,安排學有專長的作者來寫。
張老為《醒獅國學》撰寫了一系列頗有分量的文章,如《從羋月到宣太后》《從楊玉環(huán)到楊貴妃—兼論白居易(長恨歌)的結尾》《(幽夢影)十四則》《走在人生邊上的楊絳》《國學的界定與儒學的復興》《儒家學派的三座里程碑》。
張老寫文章有個特點,所有稿件都是手寫稿。
為了保證《醒獅國學》稿件的質(zhì)量,張老全力以赴,每周他都會有固定的時間去圖書館查閱信息,搜集資料,有時候為了確保文章中引用文章的準確性,他要反復從原作或圖書館查找資料,加以核對。
愿人間不再有苦難
每當想起俄國詩人涅克拉索夫的詩句:“還沒開花就枯萎,在一個陰天的早晨。”張老便黯然神傷。有人說人生其實是不斷選擇的過程,但有時候其實無從選擇。八十四年的時光我無從想象,在一次采訪中,當記者問起,您對身邊的朋友有什么祝愿的時候,張老說:“花枝春滿,天心月圓,愿人間不再有苦難!”
雖歷經(jīng)苦難,張老仍不改恬淡的心性,很多社團都想征聘他為高級研究員或領導人,張老全部謝絕了。比如中國藝術工作者協(xié)會第四屆全體代表大會表決,推選了張榮生為協(xié)會副會長,張老師一再辭謝不就。張老師個人傳略已收入《中國專家學者辭典》《中國當代杰出共產(chǎn)黨人》等七十余種大型辭書,同時張老是《丁香山谷》《軟硬筆書法教學》等書的責任編輯。他不忘初心,每天讀書看報,不斷拓展自己的知識領域,每有所得便欣然忘食,寫出前人所未發(fā)的論文,以此為樂,希望為學術界貢獻自己的一磚一石。
采訪后記:有的苦難讓人倒下,有的苦難讓人成就。還記得一個夏天的午后,跟張老在院子里的聊天,張老問到了我現(xiàn)在的生活,年少的我不停的跟張老吐苦水,委屈之處還有淚水落下。張老只笑笑,然后開始給我講蘇軾被貶之后的經(jīng)歷,生活的苦難對蘇軾來說就是他創(chuàng)作的素材,他的才華在苦難的生活里縱情洋溢,苦難歲月里留給后人精神財富幾千年后仍然流傳,這就是我們活著的價值吧!對張老來說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