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_楊軍 周春倫
知道張婷婷是去年11月她在四川音樂學院舉辦的古琴音樂會。她是蜀派古琴第七代傳人之一,從2006年開始在青羊宮辦琴館,至今12年。
近年來,隨著傳統(tǒng)文化復興,作為中國文化的代表性樂器,古琴也開始“火”了,不斷以音樂會的形式推向大眾。據(jù)統(tǒng)計,除了院校培養(yǎng)古琴后備力量外,僅在成都本地就有上百家古琴館,常年堅持學琴的學生有3000余人。這些學員很大部分是25到45歲的中青年人,來自各行各業(yè)。有的是培養(yǎng)興趣愛好,有的是為了工作等實際用途,也有青少年是為未來學音樂做準備。需求的大眾化和差異化,也進一步對古琴教育提高了要求。
青羊琴館并不難找,就在青羊宮最后邊一個角落。但進了宮,就仿佛兩重世界。房子是明清風格,花草樹木都帶著道教的吉祥氣,和外面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形成鮮明對照。
琴館里,張婷婷正在指導一個學生彈琴。彈的是《醉漁唱晚》,兩人反反復復,就一個指法練習了十多分鐘。旁邊,有三個外地來的朋友在旁聽。還有一只張老師收留的流浪貓,靠著暖風扇,蜷成一團,呼呼而睡。這大概就是她的工作日常。
下課后,記者忍不住問張婷婷,這樣教學是不是太嚴格了點,她笑,一般不會這樣,但這個學生特殊,下半年要開音樂會,以后要做老師。開音樂會、做老師和自己彈著玩不一樣,技法基礎是第一位。
而對一般人,只為興趣愛好,技法也并非不重要,起碼“先將音彈準,把握住節(jié)奏,后來才有藝術上的理解或造詣”。
教《醉漁唱晚》,張婷婷反復讓學生“用耳”“用心”。彈琴最開始是手和眼,眼睛看曲譜,手撥弦。接著是耳朵,必須聽自己彈出的音是不是就是那個音,和名家彈的有何差異,而最終是“有心”,用心去感受那個音是不是表達自己所思所感了。《禮記·樂記》說: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從手到耳到心,這也是她自己的學琴經歷。
張婷婷是80后,從初中開始學古箏,高中改學古琴,至今18年。和所有學樂器的人一樣,她自然也經歷過那樣“痛苦”的童年。別人在做作業(yè),自己做作業(yè)。別人在玩,自己要練琴。
90年代學古琴,還不像后來“鋼琴熱”“小提琴熱”那樣極端。受父母影響,張婷婷自小培養(yǎng)起音樂和書法愛好,小學學電子琴。到初中,有意走音樂道路,但已較晚,音樂老師建議學民樂。于是選了易入手的古箏。每個星期放假,從老家臨沂趕到濟南。
她后來才知道,當時的古箏老師本身是古琴諸城派傳人。
初中快畢業(yè)時,一次在老師家猛然“看到墻上掛著一個黑乎乎的東西,我好奇問,老師就說,這是古琴,彈了一首曲子給我聽,我就覺得這個聲音挺好”。學古琴對她來說有點“聞風相悅”的意思。
古琴最有名的曲目是《流水》,源于俞伯牙和鐘子期的故事?,F(xiàn)在最流行的版本是清末蜀派琴家張孔山根據(jù)古譜改編而來。其中最重要的變化是增加了大量寫實手法,模擬水流之聲,形象地描繪出汪洋浩瀚、急湍奔流的氣勢。
這首曲,是張婷婷在大學時期跟隨曾成偉老師學習的,最初僅限于文化背景、技能。待真正到青城山、二王廟(都江堰),她才“身臨其境地感受到大浪波濤的感覺,到底是什么樣子”。身臨其境后,再回來彈,情感又不一樣,這才明白老師的教導,“效法先師一定要效法自然”。
這算是中國音樂和西方音樂一個較大的奇異點。西方音樂從古希臘畢達哥拉斯開始,就將音樂的和諧與數(shù)學之美聯(lián)系在一起,而東方音樂則更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所謂“樂者,天地之和也”,音樂也如《易經》一般的取象。
《易經》山水蒙卦講教育,也是講音樂,“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山下有險,險而止,蒙”,意思說,泉水始流出山,必將漸匯成江河,正如蒙稚漸啟,又山下有險,因為有險停止不前。這正是《流水》“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意思。
山水在自然中,也在人心??催^山水,琴聲不一樣,經歷生活的波濤和跌宕,琴聲又不一樣。張婷婷稱為“有心”?!兑捉洝酚屑葷院臀礉?,都是水,回頭看“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山水、人生又在音樂中成了一體。
2018新春古琴雅集。隨著傳統(tǒng)文化復興,古琴作為中國文化的代表性樂器,逐漸吸引到越來越多的愛好者投入其中
一般古琴教育開口便喜談“修身養(yǎng)性”“養(yǎng)生”。如“宮商角徵羽”五音和五行、五臟、五味、五色、五官、五情、五季對應,似乎廣告效應大。張婷婷更愿意從音樂本身、從自己的實踐來看。
“彈琴首先是耐心和韌力。如說從手眼到耳到心,全身心地合一,在這個耐心和韌力。絕不是說,一彈琴就可以修身養(yǎng)性了。修身養(yǎng)性在這過程中?!?/p>
古琴曲目大多不是新創(chuàng)作,而是流傳了幾百年上千年的老曲。音樂跨越時空而來,人首先有一個虔敬之心?!霸谶@些歷史面前,我們是渺小的?!苯虒W生,“拿到譜子,不僅僅是把音彈出來,而最要緊是有尊重的態(tài)度。心態(tài)不一樣,彈出來的東西自然不一樣。這也是我說強調技術基礎的原因”。
技術磨礪耐心和韌力,長期堅持,就是習慣,對事物的專注。“這一面是人的性格,一面是人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睆堟面眯宰觾葦浚诒娙嗣媲岸嗌儆行╈t腆,言語少。
現(xiàn)在想,張婷婷說,或許來青羊宮辦琴館也冥冥中是性格使然。
大學畢業(yè),張婷婷的幾位師姐都放棄本專業(yè)轉行了,有人去了大公司,有人回老家考公務員,留下她一人,“突然意識到我長大了,畢業(yè)了,不能再依靠父母,要經濟獨立”。生活擺在面前,怎么辦?如果沒來青羊宮,或許她也會加入考研大軍。
后來,老師曾成偉說,要不你去青羊宮吧。
去青羊宮干什么?老師說,你可以教學生。
于是張婷婷真去了。后來同學都開玩笑說,她去青羊宮當?shù)朗苛?。那時,她甚至沒想過會在這里呆十幾年,隱居或修古琴。人生到了一個河流分道口,她必須選擇。腦子里只有一個念頭,“我喜歡古琴,也真心想做一點事讓更多人知道古琴。”
一下十多年過去,琴館如今已發(fā)展到4位古琴老師,學生累計近2000人。而改變最大的,還是張婷婷自己。
教學和生活相互磨礪。到青羊宮,張婷婷才真正體會到謙卑和樸實的意義?!半m然小學老師會教育我們熱愛勞動人民怎么樣,我也會說,但從內心可能還是看不起打掃衛(wèi)生的阿姨,但在青羊宮,我坐公交車看到一個保潔工人在擦欄桿,就想如果沒有保潔工人那我們的城市會多臟啊,我才體會到什么叫真正的熱愛勞動人民,不是嘴巴上說?!?/p>
古人常說“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老師曾成偉也常說“古琴是人文的藝術,技巧掌握在其次,關鍵是琴師的自我修為”。在青羊宮留下來,張婷婷才慢慢體會這些話的重量。
古琴修身養(yǎng)性,在于人心本身有“禁”。一個人的率性,是經歷和愛好促成的。張婷婷開玩笑,她現(xiàn)在還不太擅長彈那些很悲苦的曲子,如《長門怨》《大胡笳》。
彈琴“用心”,“要把這個曲子彈好,一定有入境、入戲的過程”。好像戲臺上的演員表演,對角色心理的把握,首先有起碼的還原,然后再抽離出來,有自己的想法。悲苦的情愫,張婷婷覺得,還是自己缺乏的。
“當然人不可能一直很快樂,但你遇到困難自己能解決時,也不算什么困難了吧。音樂還在音樂之外?!?/p>
古琴指法,記錄于獨特的減字譜上。和五線譜、簡譜不一樣,后者準確地說明了音高和節(jié)奏,減字譜則只是指法、弦序和位置的記錄。倒更類似吉他譜,但指法變化之細膩不可同日而語。
這似乎又是中西音樂一個差異處。西方文藝復興后,發(fā)展出了一套完整的記譜法。經過復調音樂的發(fā)展,樂器也得到大幅改進。這又成了許多人口中東方音樂“落后”的證明。但是,卻不明這本身是傳統(tǒng)音樂表達方式的不同。
中國沒有發(fā)達的復調音樂,古琴本身又多是獨奏,是文人士夫修身方法。因此,和交響樂強調音樂的戲劇性和樂器的表現(xiàn)力不同,琴曲幾乎沒有戲劇性,不重聲色。古人對這種音樂表現(xiàn)形式,就直接稱為“象”(或聲像)。如所謂“清、微、淡、遠”“雄、驟、急、亮”,其實都是“詩言志,歌詠言,聲依詠,律和聲”的寫照。
從這個角度也就可理解減字譜的奇妙和重要。譜記指法、弦序和位,這些都是象,而古琴家真正要演奏時,還需要打譜。也就是標出實際音高和節(jié)奏。打譜者往往要反復記錄修改,不斷彈奏,揣摩原曲的氣質和意境,才能最終使樂曲清晰流暢、結構完整。
每個人際遇和經歷不同,打出的譜不一樣,甚至同一個人,隨著年齡變化,打的譜也不一樣。與其說這是對比西樂的缺乏,不如說,正是古人強調的“功夫”所在。琴曲重意象,打譜靠的是個人修身功夫。
張婷婷說,一個不會簡譜或沒受過現(xiàn)代音樂訓練的人也可以對照減字譜練習,很快熟悉古琴,但是,要真正理解琴曲,進入其中意境,有所造詣,卻可能要花很長很長時間。
于是又說到嵇康,記者冒昧揣測,這算不算是“廣陵散從此絕矣”的意思。張老師說,嵇康打的譜絕了,但是譜還在,每個人又可以重新打譜。
張婷婷不太擅長說理,往往是一些細微的感受積聚起來,再說一兩句話打住。
她還記得跟曾成偉老師學琴,《流水》中有謂“七十二滾拂”,全篇最精彩的華彩部分,琴譜記錄都是省略號,這是需要老師口傳心授的。而且,每個老師教的都可能不一樣。
“這個部分并非不記錄。如果要用音記錄,一一羅列,但總是不完整的??趥餍氖?,學生和老師,考的都是功夫?!?/p>
說起曾老師,張婷婷毫不猶豫地四個字脫口而出,“德藝雙馨”。在這個“德藝雙馨”已成裝飾語的時代,張婷婷發(fā)自內心。“并沒有什么轟轟烈烈的大事,讓我印象最深的都是一些點滴瑣事?!边€記得剛上大學時小姑娘家的心態(tài),因為分數(shù)在全班女生中墊底,多少有些忐忑,覺得會像高中一樣不受老師重視,但曾成偉對同學一視同仁。每次上完課,說請老師吃飯,老師卻怕學生花費,往往就是兩人到巷子里吃面。要請火鍋,老師變著法兒自己付了錢。曾成偉樸素,愛惜學生,張婷婷想起來覺得這就是“大智若愚”。
琴館教學日常
張婷婷和師父曾成偉
2017年11月張婷婷“秋月疏桐”古琴音樂會現(xiàn)場,在布景以及表現(xiàn)方式上都加入了新的元素
張婷婷以全班第一的成績畢業(yè)。能走到現(xiàn)在,她覺得,這都離不開曾成偉的“賞識教育”?!八粫フf很多琴家怎么樣。只會說這個人的優(yōu)點,從不會說別人的缺點。一開始你可能不會去想也不會知道,但時間長了自己就會有總結,你突然會覺得每個人都有缺點,但如果你拿自己的優(yōu)點和別人的缺點比較,你永遠都不會進步。特別對彈琴來說,如果你只是看到別人的短處,你心里壓抑,當你心里裝有很多不快樂的事,就會帶到琴聲里去。”
張婷婷雖彈古琴,但聽的音樂廣泛,現(xiàn)代流行樂、西方古典樂、日本音樂乃至非洲音樂。她坦承這里有一些功利心在,看看人家怎樣傳承傳統(tǒng)音樂,有沒有可以和古琴契入的地方。
很長一段時間,民族音樂創(chuàng)新成為潮流,但很大程度上只是雜糅或“西化”。古琴或作為陪襯,或成為形式。
“很多作曲家也作了很多琴曲,但我感覺問題在于,沒有從古琴本身出發(fā),只是用作曲的模式,把古琴硬放進去了。彈奏出來,你就發(fā)現(xiàn),琴音不是琴音,指法還特別難彈。換一種樂器反而好得多。”
張婷婷堅持,創(chuàng)新還必須有基礎,符合琴理琴意。如果暫時沒出路,不如把傳統(tǒng)琴曲磨煉好。
在青羊宮辦琴館12年,張婷婷的古琴館成了青羊宮的一道風景。很多人因為她的音樂會、她的琴聲開始了解古琴,這其中也包括許多外國人。
在學生方面,張婷婷也發(fā)現(xiàn),近年隨著傳統(tǒng)文化熱,學生的職業(yè)背景復雜了。甚至很多人來學,根本不是興趣,而是做裝飾?!耙驗榇蠹叶荚趯W”,學生經常說出這樣的答案?!捌鋵嵱邢灿袘n。很多人批評附庸風雅,但有時我覺得,至少大家有興趣了解了,至少能夠附庸風雅?!?/p>
“現(xiàn)代的快節(jié)奏生活,激烈的競爭,無形給人壓力,人們感到浮躁和焦慮,覺得找不著自己了,不知道該做什么,自己的位置也不知道了,于是來學琴了?!?/p>
在古琴界流傳一個故事,宋朝大文豪歐陽修學琴治好了抑郁癥。張婷婷談自己的感悟,人和世界的一種和解或和諧。古琴的“禁”和“位”(譜記位置和弦序等)給人平衡。不妨說,這“禁”和“位”也就反應著世界中人們的生活。
彈古琴影響了自己的心態(tài),媽媽眼中那個曾經“脾氣暴躁的小辣椒”現(xiàn)在溫和了?!案≡陼r,我感覺那種火焰還在向上漲,但我不會硬想辦法去撲滅、發(fā)泄掉,只是不要去助長。一上午時間,隨性彈琴,這時你不會擔心你的技巧,兩三小時下來,就覺得什么事都沒有了?!?/p>
在某種意義上,西方古典音樂讓人沉浸于戲劇性而解脫,正如人們沉浸于電影,而古琴讓人放松和親近。
以前的假期,張婷婷最愛出遠門游玩,但每次回來,又覺得沮喪,因為太累。自以為在放松,其實心靈并沒得到休息?,F(xiàn)在她慢慢養(yǎng)成一個習慣,去臨近的地方如青城山,小住兩天。兩天時間,什么都不做,只是帶了琴去彈,反而狀態(tài)比較好。“有時候,大自然會給你不同的地方和環(huán)境,不同的氛圍,會很自然影響到你的心情和想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