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上映的俄羅斯電影《回歸》中,在妻子的勸說下,離家12載的父親終于回到了家,妻子希望丈夫給兩個兒子帶來正面的影響,教他們如何成為男子漢,而父親教孩子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飲酒。
在將人情世故看得尤其重要的中國,教孩子飲酒,也是許多家庭都要面對的事情,尤其是在一些重大節(jié)日的宴會上,比如團年飯,有的家長為了討長輩們的歡心,也會給孩子們倒上一杯啤酒。
而據近日發(fā)布在權威醫(yī)學期刊《柳葉刀》上的一項長達六年的研究表明,如果父母告訴孩子怎么喝酒、甚至給他們酒,會比不告訴他們更有害。
這項研究的團隊來自澳大利亞,主要作者為新威爾士大學的教授理查德·馬蒂克(Richard Mattick)在論文中提及,有的父母會為了避免孩子與朋友相處時過度飲酒而親自教他們飲酒,但研究結果表明:“父母給孩子們酒會與保護他們的初衷相違背,反而卻是一種危險的行為?!?/p>
理查德在一份私人的聲明中提到,如果家長想減少酒精危害給孩子們帶來的風險,就應該盡量避免給他們喝帶酒精的飲料。
理查德和其同事在長達六年的時間內,對澳大利亞三個城市的2000名左右12~18歲的孩子以及他們的父母做了一項調查。并且,每年參與者都會填一份詳細的調查問卷。實驗之初,這些平均年齡僅有13歲的青少年,有15%的從父母那里得到了酒精;而實驗結束之時,他們平均年齡已有18歲了,這時已有57%的父母給了孩子們酒。
六年調查研究后,沒有酒精獲取渠道的孩子們,從最開始的4/5,到現在僅為1/5了。
除此之外,研究人員還同步跟進了孩子們是否有酗酒或者濫用酒精的問題。
至研究結束時,以父母為酒精來源的25%的孩子都承認自己有酗酒問題,而那些從朋友手里,或者一些非法渠道購買酒精的青少年則有62%都會酗酒。
從父母和其他渠道獲得酒精的青少年中,自報酗酒的比率攀升至81%。
但與此同時研究人員也指出,相比從另外渠道獲得酒精的青少年,從父母那里獲得酒精的孩子們獲得的總量是前者的兩倍之多。
可以預見的是,那些沒辦法弄到酒的孩子,被酒精帶來的麻煩問題纏身的也最少。
理查德表示,這項結果可能不適于那些酒精消耗量不大或者酗酒問題嚴重的國家。比如,以嚴格限制青少年飲酒量而聞名的國家如法國和歐洲南部的一些國家,就被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認為是最安全的、最不可能產生與酒精相關的矛盾的。
針對此項研究,英國酒精研究和發(fā)展政策主管詹姆士·尼古拉斯指出,這項研究只是告訴我們,酒精是否是由父母提供的,“并不能說明父母給予孩子們酒的方式,或者父母輩對酒精的看法,會對孩子們未來的習慣有什么影響?!?/p>
但是在中國,我們的文化相信言傳身教和耳濡目染,如果大人們在孩子們面前屢屢表現出對酒的推崇與厚愛,孩子們把壓歲錢花到酒精身上,也是手到擒來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