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第二人民醫(yī)院神經外科(河南 鄭州 451191)
李 強
Estimated Values of CT Angiography for Incomplete Clipping after Intracranial Aneurysm Surgery
LI Qiang.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Henan Province, Zhengzhou 451191, Henan Province, China
顱內動脈瘤一旦破裂,將引發(fā)全身性癥狀,情況嚴重時將對患者神經系統(tǒng)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傷,甚至死亡事件[1]。顱內動脈瘤頸夾閉術可有阻斷動脈瘤血供,但該手術后建議患者行影像學檢查,探測瘤塊、血管等情況以確認手術效果[1-2]。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檢出圖像分辨率高,在血管疾病檢查中應用價值較高,但其費用昂貴且有創(chuàng)[2]。CT血管造影在(CTA)具有無創(chuàng)優(yōu)勢,可準確顯示動脈瘤夾閉術后顱內血管、腦實質等信息,檢查速度快且費用低,易被患者所接受[3]。為研究CTA對顱內動脈瘤術后夾閉不全的評估價值,我院開展如下研究。
1.1 一般資料將2015年11月~2017年12月年間我院收治的45例顱內動脈瘤患者納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所有病例均行CTA/DSA檢查確診,共檢出52個動脈瘤,其中7例每人檢出兩枚,其余38例每人檢出1枚,動脈瘤檢出結果見表1,所有病例均行顱內動脈瘤夾閉術,均于術后7~15d行CTA復查,術后均行為期3個月的隨訪,患者年齡35~78歲,平均(49.54±7.56)歲,男/女比例為26/19。排除標準:排除造影劑不耐受者、重要器官功能不全者、重要資料不全者。
1.2 檢查方法(1)檢查設備:美國GE公司生產的Light speed pro 64排螺旋CT機。(2)檢查方法:術后7~15d對45例患者進行CTA復診,首先進行常規(guī)全顱腦掃描,再利用MEDRAD雙筒高壓注射器,以3.5~5.0ml/s的速度,經肘靜脈團注射50~60ml非離子型對比劑,利用最小劑量峰值法確定延遲時間;觸發(fā)閾值:150HU,監(jiān)視任一頸動脈主干,當達到閾值后手動觸發(fā)掃描。掃描參數設置:DFOV:25em,電壓:120kV,電流:500mA,矩陣:512×512,準直寬度:64×0.625mm,球管旋轉一圈0.5s。(3)圖像重建:主要包括:①多層面重建(multiplane reconstruction,MRP):軸位+矢狀位+冠狀位,必要時增加各種斜面及曲面重建;②容積顯示重建(volumerendgring,VR);③最大密度投影重建(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經不同厚度的層塊處理不同細節(jié)。(4)圖像分析:本文成立A、B兩個組實力相當的閱片小組,分別對45例患者術后CTA檢查結果進行評判,分析瘤體、動脈瘤夾、載瘤動脈及圖像質量等情況。
1.3 閱片結果A組閱片結果:1例CTA影像圖像質量不佳,不可清晰顯示瘤體、動脈瘤夾等信息,該例患者后改行DSA,顯示動脈夾完全減掉,瘤體消退,載瘤動脈血流通暢;有2例復查顯示動脈瘤夾閉不全,并經手術探實,再行手術治療后,CTA復查顯示瘤體夾閉完全,載瘤動脈血流通暢;48例顯示瘤體消退,48例顯示載瘤動脈血流通暢,可見51個瘤夾位置穩(wěn)定,5例出現腦積水,2例出現腦梗死,2例出現腦血管痙攣;1例出現新生動脈瘤,再行手術后再經CTA檢查顯示瘤體消失。B組閱片結果與A組一致,兩組CTA檢查結果的評價一致率為100%。
未有患者在CTA檢查中出現不適,45例患者中,1例于術后第9d復查,發(fā)現新生動脈瘤1枚,再次行手術;2例于術后8d復查,發(fā)現瘤體夾閉不全,再次手術;5例分別于術后7d、9d、11d復查,顯示腦積水,行腦室腹腔分流術;閱片結果除1例圖像質量顯示不佳外,其余均可清晰顯示瘤體、載瘤動脈、瘤夾等信息;術后3個月所有患者回院復診,檢查顯示顱內情況良好,部分檢查結果見圖1-7。
研究表明,在 0~10 cm 土層,秸稈還田能顯著提高夏玉米農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而在 10~20 cm土層無顯著增加,土壤發(fā)生明顯的“上富下貧”現象。這與 Balota等[14]的研究結果一致。
DSA檢查組織分辨率高,可清楚顯示顱內瘤體、載瘤動脈等相關信息,是目前診斷血管疾病的主要手段[2]。但DSA檢查主要應用二維技術,在采集圖像過程中為提高檢查準確率,多選擇斜位照射,而斜位選擇具有一定難度,且多次加斜照位必將增加造影劑使用量,延長檢查時間,增加漏診率[3-4]。此外,DSA檢查具有創(chuàng)傷性,檢查過程中對腦部神經系統(tǒng)的損傷力度較大,據相關數據統(tǒng)計發(fā)現,DSA檢查后神經系統(tǒng)并發(fā)癥率在0.19%~2.13%左右,嚴重內科并發(fā)癥率在0.16%左右,對病情危重、生命跡象不穩(wěn)定者來說該檢查可取性低[5-6]。CTA將CT增強掃描技術與快速、大范圍、薄層掃描技術相融合,是一種血管介入性檢測,具有非創(chuàng)傷性,可清晰顯示病變與血管的關系,可應用于顱內動脈瘤診斷與夾閉術后的效果評估[7-8]。CTA應用于圖像處理的計算方法主要有3種,其中,MIP可準確提示小血管、血管壁鈣化程度,但難以區(qū)分重疊血管;SSD算法難以顯示CT設定閾值之外的組織情況;VR算法可有效采集瘤體形狀、大小、瘤夾位置等信息,是臨床使用應用頻率最高的算法之一[9-10]。加上CTA圖像具有立體、可旋轉功能,可更為準確的顯示瘤體形態(tài)及其周圍環(huán)境,提供病變與血管等相關信息,為判斷患者顱內狀態(tài)提供有效依據[11]。
表1 45例顱內動脈瘤患者的影像學分析結果
我院分析45例顱內動脈瘤夾閉術后患者CTA影像學資料發(fā)現,除1例圖像質量不佳外,其余均可清晰顯示瘤體、載瘤動脈等豐富顱內信息;有1例術后第9d復查發(fā)現1枚新生動脈瘤;2例術后復查顯示瘤體夾閉不全;5例復查顯示腦積水,效果不佳者均于檢查后給予相應治療,后再行CTA顯示顱內情況良好,說明CTA檢查可準確反饋顱內動脈瘤術后夾閉不全等情況,指導后期治療。本文中,1例患者圖像不清晰,經分析發(fā)現,可能與該患者夾子長軸位置正好與掃描平行,導致成像質量不佳有關[12]。該例患者后改為DSA檢查,結果顯示動脈瘤夾完全減掉,瘤體消退,載瘤動脈通暢。牛合平等[13]研究得出CTA在評估顱內動脈夾閉術的效果中具有較高應用價值。王佳清等[14]研究發(fā)現,多層螺旋CT三維血管造影(3D-MSCTA)對在診斷腦內動脈瘤中具有無創(chuàng)性、高敏感性、檢出速度快、檢出率高等特點,與本文研究結果與上述結論一致。
文中提出了針對多能互補綜合能源系統(tǒng)的四維實時調度策略,攻克了能源互聯網運行調控關鍵技術,解決了含分布式能源及微網的多能源系統(tǒng)智能協同生產及優(yōu)化調控難題。
綜上所述,CTA在評估顱內動脈瘤術后夾閉不全中具有較高的價值,可有效顯示瘤體、載瘤動脈、瘤夾等相關情況,準確判斷手術療效,為后續(xù)治療提供依據,更具無創(chuàng)、快速、檢查費用低、安全等優(yōu)勢,可作為顱內動脈瘤夾閉術后療效評估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