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軍生 張寧
(東南大學 江蘇 南京 210096)
體育生活方式是在一定社會客觀條件制約下,社會中的個人、群體或全體成員為一定價值觀所制導,以滿足多層次需要的全部體育活動的穩(wěn)定形式和行為特征。大學時期的體育生活方式是其未來體育生活化、終身化實現(xiàn)的關鍵,關系到他們后半生的健身行為。而近年來,隨著互聯(lián)網、手機應用和媒體網絡的興起和普及,大學生的生活方式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學生體質與健康水平隨之不斷下滑,形成影響當代大學生身心健康的突出問題。因此,調查大學生的體育生活方式具有極其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影響大學生體育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及教育措施”是本文的研究對象。
文獻資料法、專家咨詢法、問卷調查法、數(shù)理統(tǒng)計法。
3.1.1、大學生體育活動基本狀況分析⑴每周進行體育活動的次數(shù)
由表1可知,被調查學生中,每周的體育鍛煉次數(shù)為0次的占1.5%,這些人主要是身體有傷病或有不適合運動的情況。每周2次的占45.3%,主要是在體育課或課外活動之外又進行了一次運動。每周運動3次及以上的學生共占39.7%(以上數(shù)據包括體育課和有組織的課外鍛煉)。
表1大學生每周參加體育活動次數(shù)統(tǒng)計表N=979
⑵每次體育活動的持續(xù)時間
25.6%的學生運動時間在30分鐘以內,52.7%的學生運動時間在31-60分鐘之間,另外活動時間超過61分鐘的學生為21.7%。
⑶每次體育活動的強度
經過統(tǒng)計計算,12.9%的學生為輕微強度,69.4%學生為中等強度,高強度運動的學生比例為17.7%,基本符合正態(tài)分布。注,本文此處的強度水平為學生自述。
⑷體育項目確定
大學生在運動項目選擇方面,既受到興趣愛好的影響,也受場地器材的約束。按照參與人數(shù)多少,運動項目排名依次為:羽毛球、籃球、跑步、網球、乒乓球、器械健身、足球、瑜伽、跆拳道等。分析認為,羽毛球、籃球場地充足,普及程度高,參與人數(shù)眾多。其余項目的參與程度主要受到興趣和場地雙方面的影響和制約。
⑸體育活動場所選擇
87.2%的學生選擇在學校內免費體育場館和場地進行體育鍛煉,另有6.9%的學生選擇到社會上的健身場館進行鍛煉,如進行游泳、健身操和器械鍛煉。
⑹參與體育運動的主要形式
在參與體育運動形式的統(tǒng)計數(shù)據中,排在前5位的分別是:和同學朋友一起鍛煉、社團活動、運動協(xié)會組織的比賽、體育課或課外活動、個人鍛煉。
3.1.2、大學生體育意識分析
⑴大學生參加體育運動的動機分析
調查統(tǒng)計結果顯示,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動機依次為:增強體質,健身健美,放松身心,娛樂,提高運動成績,社會交流等。
⑵大學生課余時間安排
由于學校的工科特色,學生課業(yè)任務繁重。排在第一位的為到圖書館或教室學習;第二位的是做實驗,體現(xiàn)了明顯的工科特色;排在第三位的為參加班級或學校組織的活動;第四位的為打游戲和使用聊天軟件;第五位的為體育鍛煉;排在第六位的是與朋友聚會。
3.1.3、大學生體育消費情況
體育消費水平與學生的家庭經濟狀況、消費觀念、體育參與興趣和環(huán)境影響息息相關。
大學生體育消費形式主要為:購買體育服裝、購買體育器材、體育健身費用、觀看比賽、購買體育書籍等。
統(tǒng)計顯示,大學生年均體育消費在101-500元之間比例為50.6%,主要是購買運動服裝和器材。而年均消費在2000元以上的學生,主要是購買了一些貴重的體育用品,如自行車、羽毛球拍、網球拍和輪滑等。
3.2.1、大學生缺乏良好的體育意識
在現(xiàn)有的教育模式下,教育過于關注文化課程,體育運動被邊緣化,使得很多學生沒有養(yǎng)成體育鍛煉的習慣。體育認知缺乏,沒有形成正確的體育價值觀,也就很難形成積極的體育生活方式。
3.2.2、體育審美取向偏差
不管男女學生,“以瘦為美”的價值觀念成為主流,“減肥”是永遠不變的話題,卻缺乏欣賞、向往健美身材的審美情趣。在社會和校園中,沒有形成追求健美身材、追求良好身體素質的風尚。
3.2.3、校園體育運動氛圍不足
大學生活,是剛剛擺脫高考壓力、重新選擇一種生活方式的良好開始。但面對學業(yè)負擔、就業(yè)壓力、考研或出國等新的人生追求,大學普遍缺乏一種積極向上的體育運動氛圍,使學生難以產生主動鍛煉的積極性。
3.2.4、現(xiàn)代生活方式的不利影響
信息化時代,互聯(lián)網高度發(fā)達,網絡媒體和新興媒體逐漸主宰了大學生的生活方式。手機、微信、游戲、外賣,讓大學生足不出戶,就可以完成生活中的大部分任務。以靜坐為主的生活方式帶來的體育活動嚴重不足,是現(xiàn)代生活方式對大學生產生的主要不利影響。
3.2.5、高校體育課程不完善產生的影響
高校體育課程以發(fā)展運動技術為主的教學模式,缺乏靈活性和人文性,無法發(fā)展學生個性。因此36.7%的大學生認為體育課鍛煉價值不足,12.5%的大學生認為體育課程考核制度單一,不能體現(xiàn)自身價值,也無法滿足學生的健身需求。
3.2.6、學業(yè)壓力過大,課余時間不足的影響
作為以工科為特色的大學,課程難度和復雜性都較高,需要大量的課堂時間和課余時間進行學習。其中有83.7%的學生反映,除了正常的課程之外,還要參加實驗、建模、研討、設計等專業(yè)學習,課余時間明顯不足,體育鍛煉時間選擇度較小。
3.2.7、學校場地器材不足的影響
現(xiàn)有的體育設施中,室內體育場館的數(shù)量不足。而室外場地受寒冷、酷熱、風雨的影響較大,限制了學生體育鍛煉的熱情。同時由于體育設施建設不均衡,項目單一和重復性較高,如室外籃球場、網球場較多,但沒有游泳館,健身房狹小陳舊,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選擇性受到一定影響。
3.4.1、培養(yǎng)正確的體育意識
大學體育應以培養(yǎng)學生形成體育生活方式為主線,努力樹立大學生積極的體育價值觀,使學生更多地了解體育功能和價值并自然的滲透到自己的言行中,逐步形成穩(wěn)定的體育意識和健康的體育生活方式。
3.4.2、提高大學生體育審美認知水平
對學生進行健康體育生活方式養(yǎng)成教育時,首先解決體育認知問題,了解體育生活方式的內容和重要性。其次是打破傳統(tǒng)觀念,形成“以健為美”的觀念,不斷提高體育審美水平,并逐步內化為自覺的追求和行動。
3.4.3、創(chuàng)建良好的校園體育文化氛圍
校園體育文化對培養(yǎng)大學生形成體育生活方式起著重要的作用。學校應加強體育教育宣傳力度,充分利用校園媒體、體育社團、協(xié)會、俱樂部等多種形式,加強有關體育鍛煉行為知識的普及,創(chuàng)建起濃厚的大學體育文化氛圍。
3.4.4、體育生活化抵消現(xiàn)代生活方式的不利影響
要提高大學生終生體育鍛煉的理念和習慣,在被教育中實現(xiàn)自我教育,把體育內化為自己日常的基本需求,使大學生的體育生活方式向自主化、生活化、社會化發(fā)展。以體育生活化來抵消現(xiàn)代生活方式給大學生帶來的不利影響。
3.4.5、構建新型的體育課程教學模式
從現(xiàn)實條件出發(fā),設置新穎、獨特、專業(yè)的體育課教學內容,喚醒學生內在學習動機,提高鍛煉興趣;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個人能力的養(yǎng)成和多元化發(fā)展;采用多樣性、開放性、綜合性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通過基本體能訓練和專項技能教學,提高課堂運動量和運動強度,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感受運動的魅力。以此,改變“學生喜歡體育,但不喜歡體育課”的現(xiàn)狀,使學生形成正確的終身體育觀。
3.4.6、發(fā)展均衡、效率、安全的學校場地器材系統(tǒng)
根據現(xiàn)有場地器材設施和學生體育運動需求,挖掘潛力,合理安排,科學設計,提高場地利用率;重新梳理室內外場館,調配不同項目數(shù)量,滿足不同鍛煉需求。通過社團或體育組織,有目的的積極引導學生參與不同的運動項目,構建起均衡、效率、安全的學校場地器材使用系統(tǒng)。
⑴被調查大學生每周運動在3次及以上的占39.7%。其中有52.7的學生每次運動的持續(xù)時間在30-60多分鐘之間,運動強度中等。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運動項目依次為:羽毛球、籃球、跑步、網球、乒乓球、器械健身、足球、瑜伽、跆拳道等,并明顯受到學校場地器材的制約。絕大多數(shù)學生選擇在學校內的體育場館進行鍛煉,并以與同學朋友一起、參與社團或協(xié)會以及課外活動為主要鍛煉形式,體育消費觀念不斷提升。
⑵影響大學生體育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為:缺乏良好的體育意識,體育審美取向出現(xiàn)偏差,校園體育運動氛圍不足,現(xiàn)代生活方式的不利影響,高校體育課程不完善,學業(yè)壓力過大、課余時間不足以及學校場地器材不均衡等。
⑶大學生形成健康體育生活方式的教育措施主要包括:培養(yǎng)正確的體育意識,提高大學生體育審美認知水平,創(chuàng)建良好的校園體育文化氛圍,利用體育生活化抵消現(xiàn)代生活方式的不利影響,構建新型的體育課程教學模式,發(fā)展均衡、效率、安全的學校場地器材系統(tǒng)等。
⑴加強對大學生體育意識的培養(yǎng),提高學生對健康重要性的認識,樹立“健康第一”的主導思想。不斷提高內在動機與需求,主動參與體育活動,形成良好的體育生活方式和穩(wěn)定的體育運動習慣。
⑵有目的有針對性的構建濃厚的校園體育文化氛圍,開展豐富多彩的體育競賽、體育游戲、體育知識競賽、體育名人進校園等活動,讓學生置身于體育文化環(huán)境之中,感受體育文化的魅力。
⑶建立新穎、獨特、實用的體育課程和課外體育鍛煉計劃,讓學生在體育鍛煉中,身體素質得到提高、意志力更加頑強、興趣更加強烈。設計多元化課程,滿足不同學生的體育需求。
⑷優(yōu)化學校體育場地器材配備,數(shù)量上足夠、質量上過硬、品種上豐富、比例上均衡,吸引學生參與不同的體育形式,實現(xiàn)“生活體育化、體育生活化”的教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