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剛剛過完春節(jié),為能買到新鮮蔬菜,河南省臨汝縣(今汝州市)紙坊公社文化站的干事李建安一大早就趕到了集市。偶然間,他從一位60多歲的老漢那里聽到一個消息,最近紙北村的一片蘋果地里發(fā)現了不少紅色陶片。這引起了李建安的注意,他一下子興奮起來。
原來,李建安雖然不是專業(yè)的考古人員,但因為工作需要,曾經被派到洛陽學習文物知識,還曾經參與過考古現場的發(fā)掘,憑借經驗,他隱隱感覺到了這些紅色陶片的重要性。急匆匆吃過早飯,他便準備好工具,來到那片蘋果地,還沒等開挖,就從一個蘋果樹坑中揀出來一些陶片,經過拼湊,原來是個并不完整的尖底陶缸,這讓李建安干勁兒十足。于是,在接下來的一天半的時間里,他獨自一人在長約6米、深約1米的土坑內開始了發(fā)掘,最終整理出大小不一的13件陶器,其中只有第12件上描繪著圖案,它就是著名的鸛魚石斧圖彩陶缸。
鸛魚石斧圖彩陶缸就這樣被李建安拿架子車拉回了家中。后來,這件陶器被安放在李建安自己的辦公室里,再后來又被送到縣城的文化館保管,但是人們始終沒有認識到它的價值。直到1980年元宵節(jié)前的幾天,在鄭州市文聯工作的張紹文返鄉(xiāng)過節(jié),去縣文化館看望朋友時,無意間在院子里的乒乓球桌上看到了這件陶器,并且當場給它起了“鸛魚石斧圖彩陶缸”這個名字。
鸛魚石斧圖彩陶缸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李建安在“鸛魚石斧圖彩陶缸”原紙坊公社東院存放處
回到鄭州后,張紹文隨即寫下了一篇介紹這件珍貴文物的文章,并且給予了它特別高的評價。當年10月份,由很多專家和研究人員組成的調查組圍繞著鸛魚石斧圖彩陶缸展開了專項調查。調查報告認為,這件陶器表面的圖案是迄今為止發(fā)現的最大的一幅原始社會時期彩陶畫,是中國繪畫史上難得一見的珍品,甚至被稱贊為中國畫的“老祖宗”。這時,鸛魚石斧圖彩陶缸的價值才真正被人們認識和關注。
今天,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古代中國”基本陳列中,鸛魚石斧圖彩陶缸正靜靜地躺在展柜中,向朋友們講述著古人的智慧和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