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林
重慶人文科技學院,重慶 401524
女性更年期為自正常的卵巢功能逐漸衰退至不具功能的過渡期,這期間因為體內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引起骨量流失,骨骼脆性增加,容易導致骨折、關節(jié)退化和疼痛。絕經(jīng)后骨質疏松成為絕經(jīng)期婦女常見病,而全身振動訓練是一種新興的訓練方法,能有效地提高肌肉的最大力量、爆發(fā)力和柔韌性[1]。近年振動訓練因其能夠以較小的運動負荷獲得較好的效果,已成為應用于老年人群肌肉-骨骼系統(tǒng)退行性疾病的康復治療技術。許多研究[2,3]證實振動訓練能夠顯著提高老年人肌力和下肢骨密度。但目前對于不同振動頻率對骨密度影效果的研究尚不多見,所以對于振動訓練方案的制定根據(jù)較少、而且不適當振動訓練還會對身體造成不利影響。近期有研究指出老年人振動訓練后會出現(xiàn)血壓升高、頭暈等不適情況[4]。筆者在日常對老年人實施振動訓練后,部分老年人出現(xiàn)眩暈、惡心、頭疼等現(xiàn)象。但關于振動訓練研究中對其產(chǎn)生的副反應鮮有研究。此外關于振動訓練對老年人血壓影響效果的研究也較少。本研究對絕經(jīng)后女性實施為期24周不同振動頻率的振動訓練,觀察其對血壓和骨密度影響,同時利用ABP監(jiān)測儀檢測訓練后動態(tài)24 h血壓變化。探討振動訓練對絕經(jīng)后女性血壓和骨密度影響,為制定合理振動訓練方案提供幫助。
本研究于重慶市中山醫(yī)院體檢中心招募絕經(jīng)期女性77名。通過問卷調查和體檢資料對77名候選受試者進行篩選,具有以下任一條件進行剔除:①有吸煙、喝酒生活習慣。②最近6個月參與規(guī)律性運動。③高血壓、心臟病、腎病、骨質疏松、糖尿病、甲狀腺疾病。④最近3個月有下肢損傷或慢性關節(jié)疾病。⑤接受過振動訓練。最終本實驗選定60名受試者,隨機分為高頻振動組(HV組,n=15);中頻振動訓練組,(MV組,n=15);低頻振動訓練組(LV組,n=15)對照組(C組,n=15)。受試者在實驗前由實驗組織者講解實驗流程、實驗說明和受試者須知,并告知實驗可能存在的風險,所有受試者簽署知情同意書。在實驗過程中高頻振動訓練組(HV組)有2人退出實驗,中頻訓練組和低頻訓練組各有1人因訓練缺席過多剔除出實驗有效數(shù)據(jù),受試者基本情況如表1。
表1 受試者基本資料Table 1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1.2.1實驗流程
①進行受試者篩選確定和分組;②所有組進行單次振動訓練,訓練結束后對所有受試者進行24 h血壓監(jiān)測;③動態(tài)血壓監(jiān)測結束后進行前測,包括:血壓、骨密度、生長激素(growth hormone,GH)、血清胰島素樣生長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 IGF-1);④前測結束后進行為期24周振動訓練干預;⑤24周訓練結束后進行后測。
1.2.2訓練干預方案
高振頻振動訓練組:每周一、三、五、日,下午16:00-18:00進行運動干預,使用美國產(chǎn)Power plate-PRO5振動訓練平臺將振動方案設定振頻為40 Hz、振幅2 mm,參照巴洪冰訓練方案[5],訓練半蹲、深蹲、提踵、單腿蹲,共4個動作,每個動作5組,每組重復10~12次,組間間隔30 s。
中振頻振動訓練組:每周一、三、五、日,下午16:00-18:00進行運動干預,使用美國產(chǎn)Power plate-PRO5振動訓練平臺將振動方案設定振頻為30 Hz、振幅2 mm,參照巴洪冰訓練方案[5],訓練半蹲、深蹲、提踵、單腿蹲,共4個動作,每個動作5組,每組重復10~12次,組間間隔30 s。
低振頻振動訓練組:每周一、三、五、日,下午16:00-18:00進行運動干預,使用美國產(chǎn)Power plate-PRO5振動訓練平臺將振動方案設定振頻為15 Hz、振幅2 mm,參照巴洪冰訓練方案[5],訓練半蹲、深蹲、提踵、單腿蹲,共4個動作,每個動作5組,每組重復10~12次,組間間隔30 s。
對照組:受試者在無振動情況下執(zhí)行訓練半蹲、深蹲、提踵、單腿蹲,共4個動作,每個動作5組,每組重復10~12次,組間間隔30 s。
1.2.3血壓監(jiān)測
安靜血壓:所有受試者在接受24周運動干預前24 h和24周運動結束后24 h進行血壓監(jiān)測。受試者進入實驗室后,靜坐15 min后,開始接受汞柱血壓計血壓檢測;安靜血壓的測量由專業(yè)內科護理人員實施。每次測試共接受3次測量,在第1次測量時,兩手臂均需接受測量,而第二次檢測時則僅以前次所測得的最高血壓手臂作為測量部位,以3次測量的平均值為安靜血壓值。
動態(tài)血壓檢測:受試者于非慣用手佩戴美國美林公司生產(chǎn)的動態(tài)血壓監(jiān)測儀進行 24 h ABP,監(jiān)測期間受試者維持正?;顒?,在血壓測量時,手臂應盡量保持穩(wěn)定和放松狀態(tài)。研究受試者被要求記錄其睡眠、用餐、工作和休閑活動的時間。24 h ABP監(jiān)測,每15 min檢測1次,ABP監(jiān)測數(shù)據(jù)以Space Labs 分析軟件進行評估。監(jiān)測總次數(shù)85% 以上達到有效血壓讀數(shù)算作監(jiān)測數(shù)據(jù)。
1.2.4GH、IGF-1指標檢測
在實施運動干預前72 h和結束為期24周的運動干預結束后72 h內,抽取空腹靜脈血,使用國產(chǎn)海諾70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血清GH、 IGF-1。
1.2.5骨密度檢測
本研究采用美國產(chǎn)GE Lunar雙能X線骨密度儀對所有受試者股骨頸、Ward三角區(qū)和大轉子進行骨密度檢測。所有被掃描處進行5次連續(xù)掃描,股骨頸和大轉子誤差系數(shù)為1%~2%,Ward三角區(qū)誤差系數(shù)為2.5%~5%。
本研究采用 SPSS 18. 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所有數(shù)據(jù)均采用平均值±標準差,利用單因素方法分析,比較組間差異,利用獨立樣本t檢驗實驗前后差異,本研究顯著水平定為α=0.05。
表2 單次振動訓練后24 h收縮壓變化Table 2 The change of 24 h SBP after single vibration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與高頻訓練組比較,aP<0.05;與中頻訓練組比較,bP<0.05
表2顯示:經(jīng)過單次振動訓練后進行24 h血壓監(jiān)測,高頻振動組在5:00-10:00時間段收縮壓有顯著上升趨勢,顯著高于中頻振動組、低頻振動組、對照組(P<0.05);中頻振動組24 h動態(tài)收縮壓顯著低于高頻振動組、低頻振動運動和對照組;低頻振動組與對照組24 h動態(tài)收縮壓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高頻振動組在5:00-10:00收縮壓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其余時段無顯著性差異(P>0.05)。
表3顯示:高頻振動組在5:00-9:00時間段舒張壓有顯著上升趨勢,顯著高于中頻振動組(P<0.05);中頻振動組24 h動態(tài)舒張壓顯著低于高頻振動組、低頻振動運動和對照組;低頻振動組與對照組在運動后1 h(19:00)動態(tài)舒張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高頻振動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4顯示:所有組受試者收縮壓和舒張壓在振動干預前均不存在顯著差異,因此不會對P<干預結果造成影響。經(jīng)過24周訓練后高頻振動組、中頻振動組、低頻振動組后測收縮壓均顯著低于運動干預前,且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高頻振動組后測結果顯著低于低頻振動組(P<0.05),但與中頻運動組無顯著性差異(P>0.05)。高頻振動組、中頻振動組后測舒張壓顯著低于前測(P<0.05),高頻振動組、中頻振動組后測舒張壓顯著低于低頻振動組和對照組(P<0.05)。
表3 單次振動后24 h舒張壓變化Table 3 The change of 24 h DBP after single vibration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與高頻訓練組比較,aP<0.05;與中頻訓練組比較,bP<0.05;與低頻訓練組比較,cP<0.05
表4 24周振動訓練后受試者血壓變化Table 4 The change of blood pressure after 24-week vibration
注:與前測比較,*P<0.05
表5顯示:高頻振動組、中頻振動組后測股骨頸密度、大轉子密度、Ward三角區(qū)骨密度、GH、IGF-1水平顯著高于前測和對照組(P<0.05),低頻振動訓練后測骨頸密度、大轉子密度、Ward三角區(qū)骨密度與前測無顯著性差異(P>0.05),后測GH、IGF-1水平顯著高于前測(P<0.05)。
表5 24周振動訓練骨密度、GH、IGF-1變化Table 5 The change of BMD, GH, and IGF-1 after 24-week vibration
注:與前測比較,*P<0.05;與高頻訓練組比較,aP<0.05;與中頻訓練組比較,bP<0.05;與低頻訓練組比較,cP<0.05
本研究對接受不同振動頻率、相同振幅振動訓練的絕經(jīng)后婦女血壓進行檢測,發(fā)現(xiàn)在接受單次不同頻率振動后,絕經(jīng)后婦女24 h動態(tài)血壓出現(xiàn)明顯不同,低頻振動組與對照組24 h動態(tài)血壓(收縮壓、舒張壓)變化基本一致,中頻振動組24 h動態(tài)血壓顯著低于對照組,高頻訓練組在5:00-12:00時收縮壓顯著高于另外三組,其余時段血壓(收縮壓、舒張壓)與對照組沒有顯著差異。振動訓練利用增加加速度來增加被動肌肉收縮,從而避免地面對人體沖擊力,減輕韌帶和關節(jié)的沖擊負荷,有助于降低發(fā)生運動損傷的風險,而且在增強骨密度和促進運動康復等方面有顯著效果。但鮮見有關振動訓練對血壓影響方面的研究,筆者在對中老年人的進行振動訓練后,部分人出現(xiàn)頭暈、頭疼等現(xiàn)象,與高血壓癥狀相似。目前對于振動訓練不良反應的研究較少,而且沒有相關的此類不良現(xiàn)象研究。臨床醫(yī)生初步判斷與血壓升高有關,所以本研究以健康絕經(jīng)后婦女進行作為研究對象,對接受不同頻率振動訓練后24 h動態(tài)血壓變化進行檢測。結果顯示,接受低頻振動訓練與未接受振動訓練血壓變化基本沒有差別,未出現(xiàn)Lau等[6]研究中提出的運動對血壓的改善效應。中頻振動訓練后24 h收縮壓和舒張壓均低于對照組,其降幅和下降時段與Lau等研究中中等強度運動對血壓影響的結果相一致。在運動后2~4小時和5:00-10:00降壓效果明顯。高頻振動訓練后,在5:00-10:00時段,收縮壓和舒張壓,尤其是收縮壓顯著高于其他組別,升高幅度在2mmHg左右。人體的血壓在, 10:00-12:00 時處于峰值,日間維持較高血壓,夜間血壓降低,3:00-5:00 時處于最低值。高血壓患者在6:00-10:00, 血壓快速上升,清晨的血壓快速升高現(xiàn)象稱為“晨峰”即清晨高血壓,“晨峰”現(xiàn)象與心源性猝死、心肌梗死以及各種惡性腦血管事件發(fā)生的時間有一定的關系, 符合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的高峰期, 并有較高腦梗死與腦出血幾率。本研究中受試者接受高頻振動后出現(xiàn)的血壓變化與晨間高血壓現(xiàn)象相似,可以認為高頻振動訓練能夠引起急性晨間高血壓。周友根、Skerry等[7-9]研究指出高血壓晨峰現(xiàn)象與GH、Ang Ⅱ、ALD、COR 呈正相關。Towfighi等[10]研究表明老年人清晨血壓水平和糖耐量異常、胰島素抵抗現(xiàn)象呈正相關。GH對胰島素拮抗作用發(fā)生的主要時間為2:00-9:00,與晨峰現(xiàn)象發(fā)生時間基本重合。GH能夠刺胰島素分泌,當胰島素抵抗時,誘發(fā)肝臟合成血清胰島素樣生長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 IGF-1)減少,通過負反饋使 GH分泌增加,以滿足人體對胰島素需要量,GH大量分泌而引起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分泌節(jié)律消失,從而抑制血液中糖代謝,引發(fā)高血糖,造成損傷血管內皮結構和舒縮功能,間接影響血壓穩(wěn)定調節(jié)。說明 GH對血管內皮的結構和舒縮功能都有重要的不良影響,晨峰反應時使血管內皮處于應激,血壓劇烈升高晨峰形成。Reeves等[11]研究已發(fā)現(xiàn)在高頻振動運動過程中,會使全血、血漿與肌肉內的血乳酸顯著上升。Kurobe等[12]研究認為GH會因血乳酸升高所造成的酸性環(huán)境刺激而生成;宋法民等[13]認為可能是振動訓練,使肌肉內的乳酸較緩慢地向外擴散至血液,造成肌肉內酸性環(huán)境,提升對痛覺神經(jīng)的刺激,增加傳至下丘腦的信號;亦可能是腺苷酸、鉀離子、氫離子積累刺激痛覺神經(jīng),而刺激GH合成與分泌。Loenneke等[14]認為,1型胰島素樣生長激素主要可刺激蛋白質合成與促進組織生長,當體內GH上升時,會刺激肝臟分泌IGF-1,同時通過負回饋機制調節(jié)GH分泌。振動訓練能夠引起GH分泌的增加,GH增加量與振動訓練頻率有關,中頻和低頻振動引起GH增加量不足以引起血壓晨峰現(xiàn)象。而高頻振動訓練后引起的GH量增加,其增加量能夠引起血壓晨峰現(xiàn)象。在沒有適應的情況下,進行高頻率振動訓練對于中老年人是較為危險的行為。
本研究中,經(jīng)過24周振動訓練,中頻振動訓練和高頻振動訓練的受試者收縮壓和舒張壓與前測相比出現(xiàn)顯著下降。低頻振動組收縮壓和舒張壓與前測相比有所下降,但未達到顯著水平。本研究認為只有長期接受中、高頻率的振動訓練能夠取得對絕經(jīng)后婦女血壓良好的改善效果。Fairbrother對絕經(jīng)期女性進行為期6周高頻振動訓練得到了與本研究相似結果。長期振動訓練對血壓的影響和單次訓練對血壓的急性效應有所差異。長期高頻振動訓練對血壓改善作用明顯,但在接受振動訓練初期就使用高頻振動容易產(chǎn)生血壓“晨峰”,所以在對中老年進行振動訓練的干預時,在訓練初期采用中低頻率,在適應振動訓練模式后逐漸增加頻率。可有效避免訓練危險又能達到血壓的改善效果。
本研究中接受高頻、中頻振動訓練的受試者的下肢股骨頸、大轉子、Ward三角區(qū)骨密度與前測顯著提高,且高頻振動效果優(yōu)于中頻振動。低頻振動訓練受試者股骨頸、大轉子、Ward三角區(qū)骨密度與前測有提高但未達顯著性差異。振動頻率與骨密度改善效果相關,在一定范圍內振動頻率越高,對骨密度改善效果越佳。振動訓練對于骨密度改善主要是由于在運動中下肢受到自身重力產(chǎn)生的負荷對骨骼造成壓力,而振動訓練中人體肌肉通過SSD收縮會對骨骼產(chǎn)生再次壓力負荷,產(chǎn)生壓電效應刺激成骨細胞的活性和骨的生成,從而增加肌力和促進成骨生長、改善骨結構、進而增加骨密度[15],盧澎濤[4]研究認為,振動訓練過程中肌肉被動進行收縮,而且有較長時間的等長和離心收縮,此收縮模式可以加速局部血液循環(huán),刺激運動部位充血引起骨血灌注量增加,從而改善骨密度。Reeves等[11]研究指出振動訓練對于骨密度提升主要是由于振動訓練后能夠刺激人體生長激素GH,當GH水平上升時會刺激肝臟分泌可刺激蛋白質合成與促進骨組織生長的IGF-1。本研究中發(fā)現(xiàn)在接受高頻振動和中頻振動受試者振動訓練后GH和IGF-1的水平顯著比運動干預前提高。 一般認為運動對于骨密度改善需要在持續(xù)10~12個月,但在中高頻振動訓練下,在6個月左右就出現(xiàn)顯著改善,低頻振動訓練在24周訓練后出現(xiàn)骨密度改善,雖未達顯著,但亦優(yōu)于傳統(tǒng)訓練方式。振動訓練對骨密度改善具有效果較好,起效較快的特點。
單次高頻振動訓練能夠引起絕經(jīng)后女性高血壓晨峰現(xiàn)象,在沒有適應的情況下對絕經(jīng)后女性進行高頻振動訓練存在一定風險。單次中頻振動訓練后絕經(jīng)后女性出現(xiàn)動脈壓下降情況。
長期接受中頻和高頻振動訓練,可以顯著降低絕經(jīng)期婦女血壓,增加下肢骨密度。低頻振動訓練對絕經(jīng)期婦女血壓、下肢骨密度也有一定改善作用,但其效果遜于中高頻率振動。
中老年人接受振動訓練時,應當從中低頻率開始,逐漸增加振動頻率,直至高頻振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