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越飛
(廣西教育學院 教育技術與信息管理中心,廣西 南寧530023)
2013年10月,《教育部關于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見》提出要有效利用網絡研修社區(qū),改變傳統(tǒng)以面授為主的培訓方式,推行網絡研修與現(xiàn)場實踐相結合的混合式研修新模式[1]。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提升依賴于教師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TPACK)的習得和建構。2006年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科勒(Matthew J.Koehler)博士和米什拉(Punya Mishra)博士正式提出當前國際上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的主流理論框架——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TPACK)模型[2],該模型主要闡釋教師運用信息技術融合學科教學所必備的一種新型知識結構,是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知識基礎,是支持教師教學活動的最有效形式[3]。那么,混合式研修中如何有效實現(xiàn)教師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TPACK)的建構呢?當前這方面的研究為數不多,大部分研究集中于概念解析、現(xiàn)狀測量[4]等方面,可操作性的應用模型少有構建。文章通過對已有研究內容梳理分析,明晰混合式研修中教師TPACK建構的理論基礎和特性,以及TPACK建構與問題解決的關系,并在此基礎上探索混合式研修中促進教師TPACK建構的活動模型。
(1)活動理論
活動理論認為人類的活動和意識是共存的,教師在研修中通過一系列活動獲得對事物的理解和認識,習得新知識新技能,反過來又指導教師的行為活動。因此,教師研修不僅有內容呈現(xiàn)、分享,更有研修活動的實施、開展,活動和知識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和不間斷的交互。
(2)系統(tǒng)理論
系統(tǒng)論的核心思想是系統(tǒng)的整體觀,系統(tǒng)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著,每個要素在系統(tǒng)中都起著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間相互聯(lián)系,構成不可分割的整體,整體性和動態(tài)性是所有系統(tǒng)的共同特征[5]。因此,教師TPACK建構活動模型中各種知識構成一個知識子系統(tǒng),各種活動也構成一個活動子系統(tǒng),知識子系統(tǒng)和活動子系統(tǒng)構成教師TPACK建構的關系系統(tǒng)。
教師TPACK建構的特性決定了活動模型的設計要與其相適應。徐鵬指出TPACK框架具有復雜性、互動性和平衡性[6],吳煥慶等人在研究了大量國外相關資料的基礎上,提出了TPACK發(fā)展應具有情境性、持續(xù)性、社會性、技術性、系統(tǒng)性和設計生成性[7]。借鑒以上研究,本研究歸納出教師TPACK建構的特性具有實踐應用性、特定情境性、循環(huán)持續(xù)性、社會交互性和設計生成性。教師TPACK建構需要將其應用于工作實踐中才會得到推進,國外的諸多有效研究[8]也證實了教師TPACK的建構必須在實踐中鍛煉提升;實踐應用性決定了教師TPACK的建構是屬于特定情境的,特定情境習得特定知識;TPACK的復雜性意味著教師TPACK的建構需要長期不斷循環(huán)往復地推進,不是一次或幾次研修所能實現(xiàn)的;TPACK不僅存在于教師個人或團隊中,也存在于活動情境中,因此教師TPACK的建構具有社會性,教師TPACK建構活動要有意識地創(chuàng)造或設計社會性的學習活動以適應這一需求;對復雜性知識的學習過程其實就是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和生成的過程,這一過程伴隨著教學設計、技術資源、課堂視頻的生成,教師TPACK也隨之得到建構。
問題解決學習活動的核心目標是幫助學習者建立特定知識領域的認知結構[9],這一過程即知識建構。通過問題解決,教師可以深刻地理解相應的概念、原理,建立良好的知識結構?;趩栴}式學習強調把學習設置到復雜的、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通過讓學習者合作解決真正的(authentic)問題,來學習隱含于問題背后的科學知識,形成解決問題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10]。由此,問題解決與教師TPACK建構具有緊密的相關性,通過設計問題解決式的混合式研修活動能夠促進教師TPACK的建構。
首先,問題解決的意義性決定了教師TPACK建構的有效性。問題解決的意義性是指學習者需要充分激活和聯(lián)系原有的相關知識,將當前的問題映射到原有的知識結構中,從而帶著理解去解決問題。這一過程必然引起有意義學習的發(fā)生和知識建構。其次,問題解決的邏輯性決定了教師TPACK建構的系統(tǒng)性。問題的解決要求學習者綜合工作記憶中的信息,積極地進行嚴密、有序的推理,以獲得系統(tǒng)性的知識體系和結構。最后,問題解決的反思概括性決定了教師TPACK建構的層次性。在問題解決中所形成的新意義隱含地存在于問題解決過程中,為了達到更高層次的知識建構,學習者要監(jiān)察、回顧問題的結構特征及其解決過程,再現(xiàn)、抽象出其中的意義要點,使知識建構達到更高層次的意義。
混合式研修活動以信息化教學問題為出發(fā)點,問題來自于教師的信息化教學實踐,一個高效的問題往往會引起教師的共鳴,激發(fā)教師參與的積極性,促進教師在協(xié)作中得到問題的解決辦法。在活動理論和系統(tǒng)理論的指導下,適合教師TPACK建構的特性,將混合式研修中促進教師TPACK建構的活動按照問題解決過程——表征問題空間、制定解決方案/實施方案和評價反思,相應地劃分為相互聯(lián)系、相輔相成的三個部分,如圖1所示,它們涵蓋了教師TPACK建構要經歷的主要活動,整個過程可以正式開展也可以非正式進行。
圖1 混合式研修中促進教師TPACK建構的問題解決活動模型
(1)收集分析問題——明晰TPACK解決問題的價值
信息化教學問題是開展混合式研修的基礎和關鍵,分析問題明晰TPACK解決問題的價值,可在專家指導下將問題進行必要的設計和完善,以形成一個圍繞該問題的研修專題。
(2)學科出發(fā),技術融合設計活動——應用、分析TPACK
由學科出發(fā)的技術融合設計活動是一種橋梁性活動,其關鍵點是融合的策略和方法、融合的時機和切入點,從學科出發(fā)研究技術融于學科教學的設計方案??稍趯<乙I下針對信息技術融于學科教學的相關問題開展研討交流形成共識,對教師TPACK的建構起到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如果設計活動成熟可以直接進入技術實現(xiàn)活動,如果不夠成熟進入自學活動環(huán)節(jié)。
(3)自學活動——知道、領會TPACK
教師利用研修課程開展自學活動,課程資源由專家、學科教師和開發(fā)者等人員面向信息化教學問題共同設計開發(fā),其具備完整的課程結構和資源、學習進度計劃、作業(yè)和測試等內容,通過研修課程的學習,教師可以對某一主題形成系統(tǒng)的知識圖譜,掌握基本的知識技能,促進教師知道和領會TPACK。
(4)學科教學觀摩活動——領會、理解TPACK
觀摩活動是基于學科教學案例開展的,教學案例具有較強的示范和展示作用,為教師學習信息技術應用于課堂的知識和技能提供策略、方法和可借鑒的經驗。教學案例可以是完整的課堂教學案例,也可以是精彩的課堂教學片段或微課,無論哪種形式對教師TPACK的領會和理解均起到示范和啟發(fā)作用。
(5)學科出發(fā),技術實現(xiàn)活動——分析、應用TPACK
確定了信息技術融于學科教學的設計方案后,制作必要的技術支持材料。這一活動可由專家、助學者共同引導教師完成,也可由教師提供方案,助學者等人幫助完成,無論哪種方式都要兼顧到技術實現(xiàn)的投入產出比等相關方面。
(6)學科教學實踐活動——實踐應用、檢驗和內化TPACK
在教學實踐活動環(huán)節(jié),教師將習得的知識應用到課堂教學活動中,檢驗和完善所學TPACK的理解和應用情況,如有不適應可以改進和完善教學設計方案或技術資源,進一步推進信息技術應用于學科教學的模式、策略和方法。
(7)反思分享活動——社會化TPACK
混合式研修為分享和反思帶來了更大的便利,開展分享教學成果等教研活動,促進教師TPACK的社會化,不但建構了教師的TPACK,而且有利于TPACK創(chuàng)新型應用模式的形成?;趩栴}解決的混合式研修活動循環(huán)開展常態(tài)化進行,教師的TPACK螺旋式上升建構形成。
施訓者主要承擔問題解決方案指導、資源工具提供、學習過程監(jiān)控和研修效果評價四個方面的工作:①施訓者要適時地深入到教師研修團隊中,針對信息化教學問題的每個部分做切實有效的分析和指導。②資源工具是解決信息化教學問題的必要手段,諸如,在分析問題階段,可提供概念圖等可視化思維工具和使用方法幫助教師厘清脈絡提出關鍵點;在自學活動階段,可提供理論與技術方面的微視頻或其他媒體資源;在學科教學觀摩階段,可提供各學科優(yōu)秀的信息化教學設計和信息化教學課例;所以,資源工具要依據各學科信息化教學問題來提供,幫助教師建構TPACK。③學習過程監(jiān)控主要包含兩個方面:教師之間合作關系的監(jiān)控和問題解決過程的監(jiān)控。教師之間合作關系的監(jiān)控主要關注教師群體是否在研修中建立了伙伴關系,成為緊密而有效的合作團隊。④研修效果評價主要是對參訓者線上線下完整研修過程進行評價,通過對比研修前和研修后的信息化教學設計、信息化課堂教學效果等來判斷其TPACK是否得到建構,其信息化教學能力是否提升以及哪些方面有待進一步培訓學習。
本研究在相關研究的基礎上建構了混合式研修中促進教師TPACK建構的問題解決活動模型,該模型從信息化教學問題出發(fā),以教師為中心,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實現(xiàn)教師TPACK的建構。從理論上講,促進教師TPACK建構的問題解決活動模型是可行的,后續(xù)研究我們將對該模型的實踐應用進行深入探討,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模型的修訂和優(yōu)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