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義縣教育局 賈佩德
審美能力是個體品格、修養(yǎng)的重要組成元素,常常成為衡量一個人品位高下的標尺。2016年9月發(fā)布的《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報告,將中國學生核心素養(yǎng)概括為6個方面: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chuàng)新。其中,人文底蘊的要點總結(jié)為人文積淀、人文情懷和審美情趣。可見,審美能力正日益成為現(xiàn)代人的基礎(chǔ)能力之一。因而,美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陣地,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是課堂教學的一大任務(wù)。除了音樂、美術(shù)科目教學——能夠直接傳授美學知識、引領(lǐng)審美情趣、培養(yǎng)審美和造美能力外,其他所有科目的教學中,也都應(yīng)滲透審美教育,讓學生領(lǐng)略美,感悟美,接受美的熏陶。
語文是人文色彩極其濃厚的學科,也是美育含量很高的科目。句段本身的聲韻節(jié)律,語言描述的至美意境,文章整體散發(fā)的或滄桑厚重或輕靈飄逸的思想格調(diào),都給人以美的享受。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語言的美、語言的表現(xiàn)力及其異常豐富的情感色彩——所有這一切都是其他東西無法取代的有力手段。我們借助它觸動著學生心靈最隱蔽的角落。”教師能否讓學生領(lǐng)略到語言的悅感和力感,其教學語言非常重要。教師的語言功力不過關(guān),教授再美的文章,效果也必會大打折扣。
教師的語言能力體現(xiàn)在誦讀能力、流暢表達能力、解詞表意能力等方面。
首先,普通話要標準,講課、示讀時發(fā)音、節(jié)奏、語氣等都要合乎規(guī)矩,既給學生正確的示范,又讓人聽著舒服。作為語文教師,最好都抽出一定時間鍛煉自己的普通話和朗讀。
其次,語言流暢,心到語出,少磕絆,不生硬,摒棄那些煞風景的口頭語。要做到這些,除了日常對話交流時養(yǎng)成流暢、規(guī)矩用語的好習慣,多注意向一些廣播、電視主持人和語言藝術(shù)工作者學習外,重要的一點是課前做好語言組織方面的準備,倉促上陣往往會破綻百出。
再者,提高解詞、傳感能力,能夠說到聽者心坎里去。比如,講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其中一句“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泣下”?!坝朴啤笔且粋€什么狀態(tài),如何讓學生理解此中的感覺、情緒?教師可以如此講解:首先,天地恒長,人世間多少春秋已過,天還是那天,地還是那地。其次,天地超脫、淡定,任世間多少滄桑變幻,天地不聞不問,悠然按自己的節(jié)律運行,循環(huán)往復。作者憂國憂民憂己,而貴為皇天厚土的天地卻不聞不問,不予助力,悠然自得,自己何其嫉妒,何其不平。另一方面,天地浩大深遠,容千載萬象,人間的廝拼,自己的抱負,在世人看來分量十足,但在天地眼里又算得了什么,兩廂對比,何其悲哀。教師如此拓講,學生的美覺感應(yīng)點就會被激活許多。
美是一種抽象的東西,需要載體才可被感知。教師要努力搭建能夠展示美的舞臺,讓學生通過展示、比較去體驗、理解美。
朗讀、角色扮演是最常用的手段。教師可以選音質(zhì)、風格不同的學生朗讀同一作品,讓學生感悟作品的格調(diào)。比如先選聲音洪亮、性格豪爽者讀“大江東去浪淘盡……”,再讓柔聲細語、性格溫婉者復讀一遍。通過反差,讓大家體會這首詩的主“色調(diào)”應(yīng)該是什么。展示完畢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用筆給出各自的評價,并寫出自己的感受。這一過程就是學生深度理解美的過程,能夠以語言表達一種美,這種美就在他們心中擁有了可識別的“身份”。隨著這種有“身份”的美的積累增多,學生對美的感受力、接受力就越來越強。
除了上述兩點,語文教師還要經(jīng)常篩選出美的素材——精彩的文章或是其他語言作品,推薦給學生,或者作為教學素材,只有讓學生多與美對接,他們對美的感覺才會變得敏銳、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