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亮
中國空間站,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2018年5月28日,中國常駐維也納代表團與聯(lián)合國外司在維也納共同舉辦中國空間站國際合作機會公告發(fā)布儀式。正式開啟中國空間站國際合作。在儀式上,中方與聯(lián)合國代表盛情邀請世界各國積極參與,利用未來的中國空間站開展艙內外搭載實驗等合作。
中方同時宣布:中國空間站合作機會對聯(lián)合國所有會員國開放,尤其是發(fā)展中國家。所有致力于科學研究的公共、私營機構,包括研究院、研究所、大學、私人企業(yè)等,都可以通過所屬國家提出申請。各國可于2018年8月31日前提出合作項目申請,中國和聯(lián)合國將對收到的合作申請進行聯(lián)合審核評估,確定具體合作項目后由相關各方組織實施。
對此,俄羅斯宇航科學院院士亞歷山大·熱列茲尼亞科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評論稱:“迄今為止還沒有一個航天大國邀請聯(lián)合國所有國家開展航天合作,如此公開,不附加任何前提條件,這的確是第一次?!?h3>邀請函附使用手冊
在5月28日的公告發(fā)布儀式上,中國不僅向全世界所有國家發(fā)出了合作使用本國空間站的盛情邀請,還隨之發(fā)布了一份手冊,詳細介紹了中國空間站的結構和運行情況。
根據(jù)這份手冊披露的內容,中國空間站的總重量約為66噸,在對接兩艘載人飛船和一艘貨運飛船之后,系統(tǒng)總質量接近100噸。它可容納3名航天員同時在軌長期工作生活,輪換期間可臨時容納6名航天員。相比之下,目前在軌運行的國際空間站總重量高達460噸,是中國空間站的四倍多,但其最多也只可容納6人長期工作,只是中國空間站的兩倍。由此可見中國空間站的空間利用率更高,這應該得益于近20年來航天科技的進步以及中國工程師巧妙的設計。
中國空間站將在與國際空間站近乎相同的軌道上運行,運行軌道大約距離地球400千米。選擇這樣的軌道高度并不令人意外,因為近地軌道可從地球上更容易獲得補給,空間站的發(fā)射與搭建也更容易進行,且地球磁場提供的保護可使空間站免受絕大部分太空輻射。
但中國空間站卻與國際空間站有不同的軌道傾角,中國空間站的軌道傾角約為42度。這與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的緯度相匹配,該中心未來將成為中國空間站主要的補給發(fā)射基地,可以相對方便的通過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向空間站運送人員和物資。
按照計劃,中國將于2019年發(fā)射本國空間站的核心艙,到2022年建成名副其實的空間站并投入正式運行。如果由美國和俄羅斯主導的國際空間站不延長使用壽命,就將于2024年退役。這意味著很可能從2024年開始的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中國空間站都將是全世界唯一的空間站。
換言之,在2024年之后,中國空間站——或者說由中國研發(fā)制造并發(fā)射入軌的空間站,其作為人類駐泊太空的永久基地所代表的已不僅僅是中國,而是整個人類與地球。在該空間站核心艙臨近發(fā)射之際,中國與聯(lián)合國合作盛情邀請這個星球上所有國家的參與,不得不令人贊嘆中國領導人與決策部門的高瞻遠矚與博大胸懷。
舞臺即將搭建,邀請函已經(jīng)發(fā)出,接下來最核心的問題就是:其他國家將以何種方式參與其中?
按照目前媒體透露出來的消息,中國空間站將采用三種國際合作模式:一、申請者利用自行研制的實驗載荷,在中國空間站艙內開展實驗。二、申請者利用中方提供的實驗載荷,在中國空間站艙內開展實驗。三、申請者利用自行研制的艙外載荷,在中國空間站艙外開展實驗。
邀請合作不是一句空話,受遨者肯定有其科研需求,中國空間站必須為此做好準備。未來的中國空間站總體構型是三個艙段,由一個核心艙、兩個實驗艙組成,每個艙都是20噸級,整體呈T字對稱構型。該空間站未來可開展的科學實驗非常多,中國顯然希望通過廣泛開展國際合作推進科學研究,使得空間站“物盡其用”。
不過,該舉措的出臺背景與重大意義又絕非“物盡其用”四個字這么簡單……
完全在情理之中,中國空間站將向全世界開放的消息立刻在全世界引起高度關注與議論,也不免引起諸多猜測。在5月28日的發(fā)布儀式上,中國與聯(lián)合國外空司特別強調了該項目對聯(lián)合國所有會員國開放,“尤其是發(fā)展中國家”。因此即有西方媒體指出中國此舉帶有明顯的政治目的,是“打算利用自身在第三世界對空間技術的壟斷,來博取額外的政治或經(jīng)濟利益?!闭^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上述說法在邏輯上似乎很有說服力。
中國未來空間站設想固。
近地衛(wèi)星在地面上的星下點軌跡與古絲綢之路的路徑走向極為相似。未來,中國空間站將成為太空絲路的重要紐帶。
然而,分析代入的環(huán)境和參量不同,邏輯合理性的評估標準也必然不同。某些西方媒體的分析語境完全是最簡單的短期利益交換計算,可中方絕不會以如此短淺的目光來考慮并貿然推出一個與全世界所有國家相關的科研項目。事實上中國此舉并非單方面宣布,而是與聯(lián)合國外空司合作發(fā)出邀請并操作。后者作為聯(lián)合國下屬機構的職能是服務于所有聯(lián)合國成員國,而非特定國家群體。聯(lián)合國的參與既給項目操作層面帶來了便利,同時也可以對項目本身起到監(jiān)督、分責的作用。發(fā)布儀式上雖然特別凸顯了“發(fā)展中國家”,但首先仍然強調了對所有國家的開放態(tài)度。
考慮到發(fā)達國家自身具備相對較好的太空科研條件,其中有些國家本來就是航天大國,如美國、俄羅斯和歐空局成員國,而其他發(fā)達國家也可以選擇與俄羅斯或美國的有償合作。因此,中國的完全不設門檻、完全開放的空間站科研合作提議等于為那些不具備上述條件的國家(絕大多數(shù)為欠發(fā)達國家或發(fā)展中國家)提供了一條參與“太空游戲”的捷徑。這在過去對于上述國家來說簡直是不可想象的。
必須承認,雖然人類的“太空拓荒”及“宇宙大發(fā)現(xiàn)”活動從1957年“斯普特尼克”1號進入軌道算起已經(jīng)有超過60年的歷史,且太空探索對于目前人類社會經(jīng)濟活動的影響與日俱增。但對于整個地球村而言,太空仍然是只有少數(shù)國家才有能力涉足的精英舞臺。國與國之間在科技能力與國家實力上的巨大落差在太空中表得的尤為明顯。對于絕大多數(shù)不發(fā)達和發(fā)展中國家來說,長期以來他們并沒有能夠真正的參與到影響人類未來前途命運的“航天大發(fā)現(xiàn)”活動中,這不僅意味著他們難以充分享受航天探索帶來的利益與機會,更很可能導致這些國家在未來人類的太空化前景中完全失去立足之地。
可以作為參照的是,中國在人類航海大發(fā)現(xiàn)時代中的境遇就足以描繪出這幅并不樂觀的圖景。
因此,在2018年的今天,也正是由中國在太空率先邁出了脫離地球村叢林法則的堅實一步。這一步也許很小,卻有光輝的里程碑意義。我們堅信地球上的每一個人都有參與“太空游戲”的權利,每一個人也都應該享有跟上宇宙速度的機會。如果誰暫時不具備這樣的條件,那么中國愿意伸出手拉他一把。從長遠看,薈萃了更多、更多元化的人類智力與才華的中國空間站也將給中國帶來更多收獲。由此可見,空間站合作項目依舊秉承著中國長期以來所提倡的太空“共贏”原則,而非某些航天大國頑固堅持的太空冷戰(zhàn)與零和博弈思維。
我們再回到爭議本身,如果像某些居心叵測者肆意猜測的那樣,中國打算利用這樣一個合作項目來換取額外的政治與經(jīng)濟利益的話,將會是多么的愚蠢與毫無必要。畢竟對絕大多數(shù)發(fā)展中國家來說,這樣的航天科研項目至少暫時看來并非剛需,如果他們看不到邀請者的誠意,是沒有理由貿然拿出有價值的利益作為交換籌碼的。
中國領導人顯然不會在如此低級的層面上思考問題并做出決策。未來即便中國空間站提供的某些服務是有償?shù)模嘈乓矔呛侠?、透明、可接受的,且商業(yè)利益絕不會是該項目的主要目的。
中國領導人在太空探索上的高瞻遠矚也為地球上的國家間合作共贏搭建了一條新的太空通道,雖然類似的合作并非中國首創(chuàng)。
1975年的美蘇太空握手是在這一領域的首次嘗試,其所帶來的象征性友誼在那個全世界被核戰(zhàn)陰云籠罩、東西方陣營劍拔弩張的年代,的確給人類傳達了些許心靈的溫暖與幻想。但也僅此而已,握手之后冷戰(zhàn)仍在繼續(xù),美蘇之間以爭奪軍事和戰(zhàn)略制高點為主要目標的太空競賽愈演愈烈。美國絕不會開放自己的“阿波羅”飛船載著俄國人去月球旅行,而俄國人也肯定不會答應讓—位美國航天員去操縱“禮炮”號空間站上的“神秘武器”。
冷戰(zhàn)的結束似乎為人類真正聯(lián)合起來探索太空打開了窗口。美國航天員被允許進入“和平”號空間站做科研:在美國航天飛機退役后,俄羅斯的“聯(lián)盟”號飛船完全承擔起了運送美國人進入太空的重任;歐洲“伽利略”全球衛(wèi)星導航計劃也曾盛情邀請中國的加入;而更雄心勃勃的國際合作則在國際空間站上實現(xiàn),太空似乎真的沒有了國界……
但也只是某些特定國家的國界而已,且即便在這些貌似“友好”的特定國家之間,太空合作似乎也在后冷戰(zhàn)時代淪為利益交換的名利場。
不應被忽略的現(xiàn)實是:美國必須為自己的航天員進入“和平”號空間站和搭乘“聯(lián)盟”號飛船支付極為高昂的票價。莫斯科在這個事情上一直沒什么情面好講,只要票賣的出去,價格越貴越好。“聯(lián)盟”號針對國外客戶的票價在21世紀初還只有2000萬美元左右,到美國航天飛機退役的第二年(2012年)就陡增至8000萬美元,現(xiàn)在已逼近億元大關。毫無疑問,這已經(jīng)是明顯的脫離成本核算的純商業(yè)行為,當自己壟斷了整個市場和渠道后,莫斯科認為再高的票價也是合理的。
歐洲“伽利略”項目參與國在經(jīng)過最初的蜜月期后也很快陷入困境。中國不是印度,中國不當“提款機”,北京在發(fā)現(xiàn)歐洲人不打算與中國分享核心技術后果斷退出,并全力投入“北斗”系統(tǒng)的研制部署。
國際空間站同樣不是免費的午餐。該項目由美俄主導,從最初的研制和搭建時期開始,就本著有錢出錢、有技術出技術的實用主義原則執(zhí)行。因此,國際空間站其實仍是一個封閉的精英俱樂部。在那個年代既缺錢又缺技術,在政治上還不被信任的中國被拒絕參加。而將整個空間站開放給全世界更是“天方夜譚”,俱樂部大佬們絕對不會去想是不是應該邀請幾位莫桑比克科學家上來做研究這種問題。
這恐怕才是那些質疑中國空間站科研合作項目的人的邏輯基礎,地球上國際關系中的一切原罪都會理所當然的被投射到太空,他們自己就是這么想、這么干的。
中國人的想法則完全不同。國際空間站由“被篩選”后的多國聯(lián)合研制、搭建、并由項目參與國使用;而中國空間站的研制發(fā)射工作與相關費用完全由中國自己承擔,然后對全世界所有國家開放,再共享相關科研成果與利益。這樣的概念在外界看來也許很新鮮,實際上對中國來說卻只是對自己祖先智慧的傳承而已。從2000多年前的漢朝開始,中國中央政府通過打通并維持陸上與海上絲綢之路,在相當長的時間里讓沿路國家享受到了貿易繁榮與文化交流的豐碩成果,推動了中國與沿路國家,以及沿路國家彼此之間的友好合作關系。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并未嘗試在國境外以“護路”為名維持強大的軍事存在,也沒有在中華冊封體系外的域外國家粗暴干涉他國內政甚至直接殖民征服。
在長達2000多年的亞洲國際秩序構建與運行中,開放、包容,以互利共贏為目標的絲綢之路為一個穩(wěn)定持久的向心多環(huán)式國際體系做出了極為重要的貢獻。該體系盡管與現(xiàn)代主權國家概念有所不同,卻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保證了地區(qū)和平與穩(wěn)定。
同樣,今天中國提出的空間站科研合作計劃依然遵從著“絲路精神”。其完全的開放性與無條件合作的宗旨有希望讓所有愿意參與其中的國家收獲實質的技術或經(jīng)濟成果,以及邁向未來與太空時代前行的信心與渴望。
當然,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那個小小的“太空鐵盒子”里,真正的國際主義友誼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情懷將逐漸薈萃凝聚,并傳達給空間站外的整個世界。而歷史和那些從中受益的國家與人民,也一定不會忘記那個最初提供了機會的國家。正是這個國家和他的領導者用真正博大的胸襟與遠見卓識在太空開辟出了一條新絲路,與那些短視的太空帝國主義思維相比,21世紀的太空“絲路精神”必然更具吸引力和生命力。
責任編輯:武瑾媛
意大利首位文字航員薩曼莎·克里斯托佛蕾蒂身穿中國航天服,左臂上的五星紅旗格外醒目。2017年,歐空局兩名宇航員來到中國煙臺。同中國航天員一起參加了為期兩周的共同訓練?!拔覀冊趯W習中文,也會說多種語言,我們有多元文化意識,因此我們是把中國帶入國際太空大家庭的完美粘合劑。”歐空局的宇航員們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