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飛
摘要: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觀察和實驗是學習生物學科的基本方法。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初中生物學科已經(jīng)成為了中考必考科目,生物實驗也成為了必考實驗項目之一。在生物教學中,課本中的一些知識是比較抽象的,或者圖片是肉眼無法觀察清楚的,那么只有通過實驗教學來讓學生直觀地感受所學知識,激發(fā)學生對學習生物學科的興趣。通過學生親手做實驗,激發(fā)學生動腦動手的能力,為學生以后學習生物打下基礎。
關鍵詞:初中生物;實驗課;教學
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實驗教學在生物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隨著教育的改革,在新編九年制義務教育生物教學大綱中,注重了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教材內(nèi)容突出了實驗內(nèi)容多、實驗形式多、實驗要求多的特點。這樣,學生動手參加實驗的次數(shù)和機會多了。這就要求老師在生物實驗教學中,為使每個實驗達到教學大綱的要求,必須加大生物實驗教學的力度,強化實驗規(guī)則和技能。
一、明確實驗目的,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
心理學告訴我們,目的是人采取行動的結果,而動機則是激勵人去行動的動力。學生明確實驗目的,自覺地產(chǎn)生動手實驗的內(nèi)部動機,實驗效果就會很好。但是初一、二年級學生好奇、好動,對實驗陌生。有的學生認為上實驗課好玩,缺乏科學態(tài)度,有的學生認為升學不考,學習目的不明確,這些都給實驗課組織教學帶來一定困難。因此實驗前除要求學生明確教材上的實驗目的外,還要明確該實驗在生產(chǎn)、生活等方面的實際應用。如上顯微鏡使用一課時,提出醫(yī)生對貧血、癌癥等疾病的診斷,除看、問、查以外,還要通過化驗,用顯微鏡、電子顯微鏡等對病人患病部位的細胞組織等進行病理診斷,才能得出結論。沒有科學手段會使病人誤診,嚴重時會危及生命,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同時介紹顯微鏡在工、農(nóng)、醫(yī)學方面的廣泛應用,以此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樹立科學態(tài)度,提高學習興趣,這樣有利于克服組織教學難的問題。
二、指導學生掌握實驗步驟的方法,規(guī)范操作。
實驗步驟是學生動手規(guī)范操作的要領,只有理解、掌握才能規(guī)范操作,實驗才能成功。因此實驗前指導學生預習,將實驗步驟由繁化簡,抓住每一步的關鍵詞語串通于實驗步驟之中可以收到好的實驗效果。如顯微鏡使用過程中的“三個一”:一、安放距桌邊一掌(5-7cm);二、對光要目(目鏡)物(物鏡)通光(通光孔、光源)一直線,光強用平面鏡,光弱用凹面鏡;三、觀察時標本對孔正中距離物鏡一厘米,視野中出現(xiàn)標本顏色或雜質時觀察目標即將到位,微調粗旋鏡升降,細旋校象清晰,找不到目標時緩緩移動玻片標本即可找到。教師規(guī)范操作一步,邊講該步的注意事項,邊讓學生模仿操作一步,教師巡視,及時表揚規(guī)范操作快而且準確的學生。糾正錯誤操作,如用左眼觀察時,糾正學生用右眼觀察或閉著右眼的習慣,轉動轉換器時,糾正扳物鏡的錯誤操作。這樣學生很快對好光,觀察到標本在視野中的圖象。用完顯微鏡擦干凈外表。轉動轉換器,把物鏡偏兩旁,放回鏡箱原處。制作臨時裝片的實驗,先將擦→滴→取→展→蓋→染的實驗步驟寫在黑板上,讓學生看書了解每一步的涵義,圈上關鍵的詞語,教師再講每一步的涵義及注意的問題,邊操作邊叫學生模仿操作。然后強調注意事項。滴一滴清水,太多易外溢,太少易出現(xiàn)氣泡。取材薄而透明透光易觀察,展平防重疊,輕蓋防氣泡。氣泡與細胞的區(qū)別,氣泡圓邊厚黑,中間亮白,輕壓變形。這樣學生很快掌握步驟、要領,在顯微鏡下觀察到自己制作臨時裝片中的細胞,認識細胞壁、細胞質、細胞核(細胞膜緊貼細胞壁,在光鏡下看不見),然后繪出細胞結構圖。這樣學生就達到了實驗的目的要求,興奮不已,終生難忘。
三、指導學生觀察實驗現(xiàn)象
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規(guī)范操作是進行實驗的基礎,而對實驗現(xiàn)象的認真觀察,是達到實驗的目的、探索實驗結果的關鍵。但學生在實驗中往往重視操作,忽視觀察、分析。如在解剖鯽魚的實驗過程中,學生認為解剖完了,實驗就做完了。針對這一問題,我在實驗前編好實驗指導,要求學生預習實驗時準備好硬紙板,在一定的位置寫上鯽魚各器官、系統(tǒng)的名稱。做解剖鯽魚實驗時,先讓學生觀察魚的各種鰭在游泳中所起的作用。然后,按步驟規(guī)范操作解剖,將觀察后的器官,系統(tǒng)解剖放在硬紙板寫好的相應位置上,并在實驗指導的空白處填上相應的結構及功能,教師檢查評分。
四、放手讓學生做,減輕學生心理壓力
在學生已具備基本的操作技能基礎上,鼓勵學生大膽操作,以往我?guī)W生進實驗室之前,先要求他們遵守紀律,不能損壞實驗儀器,否則賠償之類的話,于是學生進實驗室小心翼翼,甚至不敢動手,生怕?lián)p壞儀器了要賠償。因為條件有限,在使用顯微鏡時,都是兩人或三人一組,這時,就有學生干脆不動手,只看同組人做,我發(fā)現(xiàn)一學期下來,有的學生根本就不會使用顯微鏡,只因為害怕弄壞儀器,而沒有親自動手過。后來我改變了教學方法,我鼓勵他們大膽地去做,每人都動手,反復訓練。我對他們說:“有些儀器的損壞是避免不了的,只要你們規(guī)范操作就行了,其實熟練了自然就知道規(guī)范操作了。”這樣學生心理壓力消除了,他們大膽地去操作,有時還大膽地去拆卸,安裝實驗儀器,從而使其掌握了實驗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五、對教材要求掌握,難度大的實驗進行考查
我們在初一、初二年級各班進行了實驗考查,如用顯微鏡觀察植物細胞,探究種子成份等,在上完植物的基本結構后,對用顯微鏡觀察植物細胞的實驗進行考查,這個實驗既考查了顯微鏡的使用,又考查了臨時裝片的制作,也考查了對細胞結構的認識,為后面的生物實驗打下基礎。這樣通過實驗考查,促使學生認真預習、復習、動手操作,對實驗操作差的學生及時發(fā)現(xiàn),加強個別輔導,做到人人過關,這樣克服實驗儀器少、學生多、難于動手的矛盾,提高了學生對學習生物課的興趣。綜上所述,通過實驗教學,培養(yǎng)了學生學習生物科學的基本方法,認真的科學態(tài)度,提高了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從而提高了生物教學的質量。
六、總結
總之,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如何在教學中改進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通過實驗發(fā)展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使之為理解、掌握書本內(nèi)容服務,并且培養(yǎng)科學的態(tài)度,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當前義務教育階段生物課面臨的重大課題。有待于我們廣大生物教師做進一步的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