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永春
動機:為什么要寫《飛越冥王星》
我是一名科研人員,主要從事行星科學研究。但科學家的研究領域其實很窄。我的研究領域主要是月球土壤及其資源利用,后來逐漸拓展到對火星土壤的研究。冥王星并不是我的研究對象,國內也沒有研究冥王星的學者,但為什么我的第一本科普書是《飛越冥王星》呢?
2015年7月,人類歷史上第一顆冥王星探測器——新視野號即將首次飛越冥王星,這是深空探測中的一件大事。中國科協(xié)科普中國項目邀請我寫一些有關冥王星和新視野號探測器的解讀文章。為完成這個任務,我閱讀了大量有關冥王星、新視野號任務的文獻資料,以及飛船上的科學儀器的技術報告。在撰寫科普文章過程中,我對冥王星以及它背后的故事產生了濃厚興趣,對新視野號任務的立項和實施過程,有了更多的認識。
這些科普文章發(fā)表在新華網、人民網、科學網、騰訊網、中國科普博覽等網站,甚至被刊登在據(jù)說很難發(fā)表的《新華文摘》上。借助新媒體創(chuàng)作及時、傳播快速、圖文并茂的優(yōu)勢,以及科普中國的傳播矩陣,這些文章的傳播面很廣,產生了顯著的社會影響。浙江教育出版社總編輯周俊和責任編輯張帆找到我,希望我在這些文章的基礎上繼續(xù)努力,撰寫一本有關冥王星和新視野號的科普書。
對我來說,寫幾篇科普文章還不是很難,但如果要編寫成書,就不僅僅是這些文章的匯編這么簡單。故事性、文學性、邏輯性和系統(tǒng)性都還存在很大的差距。為了實現(xiàn)自己寫一本科普書的愿望,在中國科學院科普項目、北京市科委科普項目等的資助下,我全力投入冥王星科普圖書的創(chuàng)作。
在我上學的時候,冥王星一直是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記憶十分深刻。2006年,國際天文聯(lián)合會經過投票表決,剝奪了冥王星行星地位,把它降級為矮行星,但實際上,冥王星在太陽系中的位置從來沒有改變,它的大小沒有改變,運行軌道也沒有改變。因此,冥王星是不是行星,只是人類看待它的態(tài)度而已,對冥王星本身并不會產生什么影響。
雖然不再是一顆行星,但冥王星依然是太陽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上世紀90年代以來,人類在冥王星附近發(fā)現(xiàn)了大量其他天體,證實這片區(qū)域是太陽系的新大陸,是一個天體密集分布帶,稱為柯依柏帶。冥王星也從九大行星之尊,“落草為寇”,成為柯依柏帶成千上萬顆小天體的領頭羊。
地球是太陽系的一員,冥王星及其小伙伴也是太陽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柯依柏帶最大的天體,冥王星和它的小伙伴都是冰凍天體,非常不同于地球。只有了解這些冰凍天體的成分、形貌、結構、環(huán)境,才能更好地了解太陽系的整體面貌,理解太陽系和地球的起源與演化歷史。
責任:除了好奇心,天文科普還有什么用
在科普圖書市場中,天文和航天主題的科普書一直很受歡迎,在主要網絡書店和實體書店的科普書中,太空探索類圖書在其中占比約百分之十。這說明,神秘的宇宙、浩瀚的太空一直是公眾最感興趣的科學領域,國內外讀者調查也證明了這一點。
依附熱點新聞事件做科普,可以起到更好的傳播效果。我之所以選擇冥王星作為創(chuàng)作題材,一是恰逢人類航天器首次飛越冥王星,這次百年難遇的特殊機會,將在公眾中引發(fā)熱議,此時推出科普圖書,有助于推廣和銷售。二是雖然曾經是九大行星之一,但國內長期缺乏專門介紹冥王星的科普書,公眾對它了解非常少,而行星科學正好是我的研究領域。此外,隨著對冥王星發(fā)現(xiàn)歷史的了解,我越發(fā)對冥王星充滿興趣。
胸懷宇宙天地寬。太空探索的目的之一,是要客觀認識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深刻理解人類在地球上的命運。有調查數(shù)據(jù)表明,從小對天文感興趣的青少年,長大后成為科學家和工程師的比例最高,并將終身關注科學。因此,仰望星空,探索宇宙,不僅僅滿足人類天生好奇心,更將深刻影響和改變人類的世界觀。只有了解宇宙的博大,才能體會自身的渺小,讓我們對自然充滿敬畏,對人類命運充滿憂患意識,永遠懷有謙卑之心。只有了解宇宙、地球、生命和人類的歷史,才能體會到人生的短暫,讓我們更加專注于有意義的事情,在有限的生命中影響他人,奉獻社會。
數(shù)理化天地生,被稱為自然科學的六大支柱。上知天文,下曉地理,被認為是博學的標志。所以我始終認為,我國的中小學和大學,都應該開一門天文或太空的選修課,目的并不僅是傳授天文知識,更是要影響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事實上,僅有非常少的大學和中小學開設了天文課,而且大部分是缺少專業(yè)訓練的地理老師在教天文。這種情況下,出版高質量的天文科普圖書就顯得十分重要,這有助于彌補現(xiàn)有學校教育的欠缺,激發(fā)青少年對天文的興趣,通過科普圖書培養(yǎng)興趣。
建議:如何提升原創(chuàng)科普圖書
當前,國內天文科普圖書的現(xiàn)狀并不容樂觀。市面上的天文科普書,絕大部分屬于國外引進。但科普書的翻譯費標準幾十年不變,每千字七八十元,高水平的專業(yè)譯者不愿意接手。翻譯后的科普作品,質量參差不齊,優(yōu)美性和準確性受到不少的折損。而且,國外科普書的文化背景與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也存在差異,讀起來難以投入,存在距離感。
國內原創(chuàng)的天文科普圖書,不僅數(shù)量少,質量也有待提高。受過專業(yè)訓練的天文學家,愿意投入其中寫科普書的并不多。即便有意愿寫書,但辛辛苦苦寫本書,由于策劃能力欠缺,市場推廣不力,可能發(fā)行量才幾千冊,辛苦一兩年,稿費萬把塊。這樣的環(huán)境,實在不利于科普圖書的長遠發(fā)展。
為了做好國內的科普圖書,還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給予重視:
一是加強編輯策劃。我們并不缺少優(yōu)秀的科學家和科普作家,也不缺少讀者,缺少的是優(yōu)秀的策劃編輯。有經驗的策劃編輯,既知道讀者想要什么,也知道科普寫作中存在的問題,知道作者希望達到的效果(不僅是銷量,更希望提升作品美譽度和作者的影響力),能夠很好地協(xié)調市場需求與科普創(chuàng)作。在營銷方面,或依附熱點話題,或創(chuàng)造熱點,主動與各種媒體和社會活動對接,擴大圖書的影響范圍。
二是加大支持力度。針對引進科普圖書存在的問題,將科普作品翻譯納入支持范圍。為了鼓勵原創(chuàng)科普,要給國內優(yōu)秀科普圖書和作者評獎,納入業(yè)績考核,使他們愿意從事科普創(chuàng)作。
三是重點開發(fā)學校教育需要的科普。科普對很多人來講,屬于茶余飯后的談資,屬于陽春白雪,并不是“剛需”。但從2017年9月1日開始,全國中小學將全面開設科學課,這將創(chuàng)造科普圖書的“剛需”市場。科學課上什么,怎么上?怎樣培訓科學課老師,如何為教師課堂教學提供輔助資料?怎樣結合課程標準和新版教材,提供適合學生使用的延伸閱讀材料?這些領域還有很多的空白和機遇,亟需進行系統(tǒng)的研發(fā)和創(chuàng)作。
(作者為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
推薦幾本太空科普新書
《柔軟的宇宙》
前沿科學往往日新月異,而科學史則早已塵埃落定。不像政治人物故去后可能存在頗多爭議,科學的進程憑借它的不斷證偽,已經得到廣泛的認可。因此,科學家做科普的優(yōu)勢,在于了解科學前沿的新進展和新發(fā)現(xiàn),而科普作家更擅長介紹科學史。
科學不能總是板著臉說話,《柔軟的宇宙》以評書的風格,講述科學發(fā)展的歷史。一方面,它聚焦新的科學發(fā)現(xiàn)產生的時代背景;另一方面,它通過關注科學家的小故事,生動地展現(xiàn)豐富的人性,以通俗手法,讓普通大眾愛上科學。
《宇宙的尺度》
人類如今已經認識到,我們肉眼可以感知的可見光,只是整個電磁波譜中極小的一部分。數(shù)字、尺寸、光、聲、熱、時間,這是人類丈量宇宙的標尺。在我們習以為常的時空尺度以外,還存在小到無窮小,大到無窮大的事物。人類認識到的宇宙尺度,從最初的好奇,到后來的令人敬畏,再到如今的讓人感到頭暈目眩?!队钪娴某叨取芬粫哪康模褪前延钪鏌o比寬廣的尺度,壓縮到人類習以為常、可以接受的程度。讓我們以一種較為舒適的方式,來體驗宇宙。
《星系與星際邊緣》
宇宙是一片黑暗的大海,星系就像大海中的一個個島嶼。人類的視角就像大海中的航船,去探索一座座美麗的島嶼。而那些黑暗的海面,更是蘊藏著我們尚未認知的暗物質、暗能量與黑洞。《星系與星際邊緣》,帶領我們從銀河系及其近鄰星系,到本星系群及其外圍,再到宇宙中的星系島和宇宙的邊緣,領略宇宙之美。
《千面地球》
對人類誕生之前其他劇幕的理解,將幫助我們更好地飾演好角色,對人類在整部劇中的角色定位有更清醒的認識。作為美國礦物學會主席,黑森是一位出色的地質學家,他所撰寫的科普作品《千面地球》,其實是一部關于地球的傳記。它并不追求面面俱到,而是以傳記的形式,講述了地球演化進程中的諸多瞬間。從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地球演化的故事,而且可以看到科學家認識地球的進程。
《地球之美》
地球起源于太陽星云中的一團氣體和塵埃,經歷了巖漿火球、冰雪地球、再到如今的藍色星球。它曾經如煉獄一般,而今卻是太陽系中最美的星球?!兜厍蛑馈?,就像美麗地球的一部簡史,我們看到的都是地球歷史上狂暴的突發(fā)事件的遺跡,而那些曾經幸福平和的美景,卻沒有留下任何記錄。從蠻荒地球,海陸分隔,到孕育生命的濃湯,低等微生物的誕生,再到如今的萬物共生,地球生命的演化并非一路向前,而是不斷顛覆和重啟的過程。
《月亮——從神話詩歌到奇幻科學的人類探索史》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不管是在東方還是西方,南半球還是北半球,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個人,都與月亮有著千絲萬縷的心靈感應。每當看到頭頂?shù)哪且惠喢髟?,總是讓人浮想?lián)翩,思緒萬千?!对铝痢芬粫趨R了人類關于月亮的文化、藝術和歷史,展示了人類探索月球的艱難征程。只有了解這些背景,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歐美國家探索月球的行動和未來規(guī)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