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林輝 張鎖云
摘 要: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和農村產業(yè)的改革,農村中越來越多的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城市成了外出務工者,而他們的子女在農村也形成了一個特殊的群體——留守兒童。農村留守兒童問題需引起社會各界的重點關注。文章作者認為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對策在于構建關愛留守兒童的長效機制;學校和社區(qū)兩大陣地形成合力,聚焦目標,展開各種活動,以助于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外出務工者;學校;社區(qū)
中圖分類號:G40-052.4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01-03
課題項目:江蘇省成人協(xié)會“十三五”社會教育立項課題“多方聯合、立體設計,讓農村留守兒童不再‘留守”(135098)。
作者簡介:錢林輝(1979—),男,江蘇丹陽人,江蘇省丹陽市麥溪初級中學教師,一級教師;
張鎖云(1963—),江蘇省丹陽市延陵鎮(zhèn)社區(qū)教育中心教師,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社區(qū)社會實踐。
如今,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不僅是一個教育問題,如果任其發(fā)展下去的話,最終還會演變成嚴重的社會問題。2017年度《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顯示,“按照我國義務教育階段農村中小學生4000萬的總數進行估算,處于留守狀態(tài)的學生總數達到2300萬人。也就是說,中國農村中小學群體中,一半以上是留守兒童?!币虼?,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刻不容緩。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生存現狀
留守兒童由于缺乏來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親情呵護,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們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嚴重斷層或缺位。留守兒童最大的特點是缺少有效的監(jiān)護,如生活撫育、親情缺失、教育監(jiān)護、安全保護等問題困擾著廣大的留守兒童。
(1)留守兒童處于生長發(fā)育關鍵期,但其身高、體重狀況明顯較差。祖輩或親友缺乏對孩子科學養(yǎng)育的知識,使留守兒童沒能得到合理的日常飲食,營養(yǎng)攝入不均衡。據留守兒童營養(yǎng)與健康狀況的調查顯示,部分留守兒童體格生長發(fā)育指標水平明顯低于非留守兒童。
(2)不同類型的留守兒童對父母的情感依賴程度具有一致性,在心理方面,農村留守兒童焦慮、孤獨者很多。對于留守兒童來說,由于父母一方或雙方均在外打工,他們缺少了與父母交流的機會。有心理學家認為,兒童的早期經驗對今后人格形成和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父母長期在外,與子女之間的關系相對疏遠,留守兒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遇到心理問題時得不到正常疏導,極大地影響了其身心健康的形成,導致一部分兒童會偏離健康的生活軌跡和道德準則,由此產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為失控甚至犯罪的傾向。
(3)留守兒童由祖父母督促學習,事實上,祖父母無法對孩子的學習進行及時監(jiān)管,從而導致學生成績的下降。之后部分留守兒童學習態(tài)度變得散漫,出現了不交作業(yè)、遲到,甚至逃課等不良行為。
(4)留守兒童交通安全隱患多,溺水造成的悲劇也較多。一方面是孩子生性頑劣、交通意識淡薄,無視交通規(guī)則,肆意地在公路上騎車或嬉戲;另一方面農村多塘壩、溝渠,孩子喜歡偷偷去游泳,結果導致交通事故及溺水事故的死亡悲劇多發(fā)生在缺少關愛的留守兒童身上。以上的所有案例都說明了留守兒童沒有父母的呵護和指導、教育,再加上缺乏應變和自我保護能力,如今,其安全問題已經變得非常重要了。
二、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對策
對留守兒童生存現狀的科學判斷,有助于社會各界理性面對留守兒童問題,關注該重點群體,著眼關鍵方面,明確責任主體,扎實而有效地開展留守兒童關愛工作。政府、學校和社會應積極采取對策,減少孩子與父母的分離,以使更多的孩子在父母的陪護下健康快樂成長。
1.協(xié)同主體,構建關愛留守兒童的長效機制
家庭、學校、社區(qū)是兒童成長的三大場所。家庭是教育兒童最重要的場所,家庭教育對子女將來的發(fā)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于長期在外務工的父母來說,第一,要認識到親情對一個孩子成長的重要性,所以要和孩子加強情感上的交流,而不是一味地只在物質上滿足他們;第二,應經常與子女的任課教師、班主任聯系,了解他們在學校各方面的表現;第三,應十分重視孩子監(jiān)護人的選定問題。夫妻雙方如果同時外出務工,應盡可能把子女寄托在比較有文化且有一定責任感的親朋好友處,并且多和監(jiān)護人聯系,以便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各種情況。為了兒童的健康成長,人們對學校和社會給予了更高與更多的期望,希望學校來擔負一部分“留守家庭”無法勝任的責任。這既需要學校和社區(qū)認同這種責任擔負的合理性,又需專項資金予以支持。為此政府要做好頂層設計,發(fā)揮宣傳號召、組織協(xié)調、財政支持和政策引導等作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 2010—2020 年)》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和動態(tài)監(jiān)測機制”。在“政府主導,責任共擔”的原則下,政府引導并支持學校和社區(qū)兩大陣地的行動,形成合力,聚焦目標,以助于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
2.綜合有效經驗
(1)政府關注留守兒童現象。政府要做好留守兒童及其監(jiān)護人的統(tǒng)計與配備工作,保證每一位留守兒童在父母外出務工期間都有監(jiān)護人,避免兒童處于“無人監(jiān)護”的狀態(tài)。
(2)學校關心留守兒童成長,建設好中小學電子學籍系統(tǒng),實現對留守兒童的動態(tài)監(jiān)測;進一步抓好寄宿制學校建設;出資建立校內留守兒童之家;為留守兒童搭建親情電話、網絡視頻等與家長溝通的平臺。教師兼任代理家長,監(jiān)管學習,照顧生活,溝通心理,交流思想,深化情感;同時開展系列成長教育活動,在活動中增進兒童的歸屬感,促進其形成健康人格。
(3)社會關愛留守兒童發(fā)展,建立家長學校,以使留守兒童盡量得到全面、有效的監(jiān)護,降低留守兒童問題發(fā)生的可能性。
(4)我們要建立“留守兒童托管中心”“留守兒童之家”“留守兒童校外輔導站”等,努力構筑學校、家庭、社會相結合的教育監(jiān)護網絡。2017年2月“蒲公英”留守兒童之家新活動中心在江蘇省丹陽市延陵鎮(zhèn)社區(qū)教育中心揭牌成立,由鎮(zhèn)派出所、婦聯、學校等部門,依托社區(qū)教育中心,逐步形成“政府、學校、家庭、社會”四級聯動關愛模式。經過幾年的努力,“蒲公英”留守兒童之家已在社會營造了關愛留守兒童的良好氛圍。“蒲公英”留守兒童之家已成為江蘇省丹陽市傳播“大愛”的重要載體。
(5)我們要通過家長學校等方式指導低齡留守兒童監(jiān)護人科學地引導孩子行為和品德的發(fā)展。學校和監(jiān)護人需格外關注他們,多加交流,并及時進行心理疏導,為其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6)為使留守兒童健康成長,江蘇省丹陽市延陵鎮(zhèn)社區(qū)教育中心開設“延陵國學堂”,針對留守兒童積極舉辦以中華傳統(tǒng)文化為主題的“誦讀國學經典”“優(yōu)秀詩詞欣賞”和“傳承中華美德”等系列公益教育培訓活動,在留守兒童中樹立大力弘揚講仁愛、守誠信、崇正義、自強不息、見義勇為、尊老愛幼等中華傳統(tǒng)美德。
綜上所述,作為一種復雜的社會現象,留守兒童問題不僅關系到留守兒童自身的健康成長,也關系到廣大農村地區(qū)的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穩(wěn)定,關系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在政府、社會、學校的支持下,江蘇省丹陽市延陵鎮(zhèn)留守兒童已受到社會各界共同關注。這些也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留守兒童的困難,讓他們在一定程度上重獲親情與愛,為他們快樂成長營造了一個和諧的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全國婦聯課題組.全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xiāng)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J].中國婦運,2013(6):30-34.
[2]段成榮,楊 柯.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研究[J].人口研究,2008(3): 15-25.
[3]雷萬鵬,楊 帆.對留守兒童問題的基本判斷與政策選擇[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9(2):24-29.
[4]陳章銀,何永梅.試析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問題的對策[J].懷化學院學報,2008(7):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