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俊霞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與發(fā)展,社會資源的配置機制與分配關系也隨之轉變,相應地引起財政職能、財政支出范圍和財政支出的結構變化,雖已取得了相當大的進展,但與當前市場經濟發(fā)展和政府轉變職能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著很多問題。本文通過對我國財政支出結構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了優(yōu)化我國財政支出結構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財政支出結構;預算監(jiān)督;公共支出
一、我國財政支出存在的問題
財政支出是國家財政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機關履行其職能,為社會提供服務所必須的物質基礎,也是對社會財富的一次再分配。目前,我國的經濟體制已經由計劃經濟轉向了市場經濟,財政體制也由基礎建設型向服務型過渡,在這個過程中,財政支出政策對于社會經濟結構、產業(yè)結構的調整與發(fā)展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但我國的財政支出結構依然存在一些問題,值得引起我們的重視。
(一)財政職能界定不清,經濟建設支出比重偏高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財政體制改革不斷深化,但是舊有的高度集中的財政體制仍然在思想上被保留了下來,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計劃經濟體制。由于計劃體制的慣性作用,政府對自身的定位不清楚,政府既是管理者又是所有者,其職能從生產到消費再到社會的再分配過程都發(fā)揮著重要的影響。同時政府的越位管理造成了資源的浪費,也造成了政府財政資金的浪費。我國的財政資金還存在著過于分散的問題,缺乏重點,這就造成了政府對一些大型公共項目的投資不足,進而會使讓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大大減弱,不利于市場經濟體制的發(fā)展和完善,而且也會影響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
(二)社會保障支出嚴重偏低
社會保障通常被稱為和諧社會構建的“穩(wěn)定器”,實現社會公平的“調節(jié)器”,促進經濟發(fā)展的“減震器”。早在20世紀80年代,許多發(fā)達國家的社保支出就已經占到財政支出的30%以上,目前我國雖已建立一定的社會保障體系,但是社保支出的比重還很低,僅接近于西方發(fā)達國家上世紀60年代的水平。同時,我國公共養(yǎng)老保障體系的覆蓋面狹窄,社保支出資金使用效率低下。
(三)行政管理費支出不斷膨脹,且增長過快
政府的行政資金是為實現其社會管理的職能服務的,這部分資金只能源自于政府的財政收入。我國的行政管理費支出規(guī)模呈現出一個不斷增大的趨勢,雖然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這種行政管理費的增加有其必然性,但是長期以來行政管理費增長速度過快,有的時期甚至超出了同期則.政收入、財政支出和GDP的增長速度,已經成為人們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在財政收入一定的情況下,行政支出費用不斷膨脹,增長過快會影響到其他公共財政的支出,進而影響到政府履行其職能,甚至造成各級財政機關的財政困境。
二、解決的對策
總的來看,我國現行的財政支出結構雖然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但仍然存在很多不容忽視的問題,因此,我們必須盡力改變這樣的現狀,以優(yōu)化我國的財政支出體系,進而實現財政收支結構的平衡。
(一)合理界定我國的財政支出范圍,弱化經濟建設的支出
在市場經濟和公共財政體制條件下,要求科學界定公共財政支出的職能范圍,明確財政應承擔的事務和不應承擔的事務,這是完善我國公共財政支出結構的重要前提和基礎。該財政承擔的,財政要積極予以滿足;不該承擔的要堅決退出,解決則政的“越位”和“缺位”,實現公共財政職能的“歸位”。根據市場經濟的基本要求,政府不應承擔社會投資主體責任,財政要退出一般競爭性、盈利性領域,只進行涉及國計民生的公益性、基礎性和重點建設項目的投資。
(二)大力加強社會公共性開支
社會公共性開支涉及的面很寬,是代表社會共同利益和長遠利益的支出,也是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財政支出中十分重要的支出。具體為:
1.增加醫(yī)療衛(wèi)生投入。深化醫(yī)療衛(wèi)生體制改革,加快公共衛(wèi)生體系建設,提高公共衛(wèi)生服務水平和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的應急能力,盡快建成覆蓋城鄉(xiāng)、功能完善的疾病預防控制和醫(yī)療救治體系。
2.加大社會保障支出。應根據我國現階段的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加強以最低生活保障為主體的社會救助體系建設,促進新型農村合作醫(yī)療和救助制度的發(fā)展,不斷完善城鎮(zhèn)基本養(yǎng)老、醫(yī)療、失業(yè)、工傷等保障體系,逐步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
(三)逐步壓縮我國的行政事業(yè)費用
行政管理費用是政府機構運行的成本,是政府正常運作的前提,因此一定行政費用的支出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政府對此類支出規(guī)模不加控制,將導致行政成本過高、行政效率低下,浪費公共財政資源,對經濟社會產生負面影響。因此,政府應嚴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合理控制行政成本,制定完善一般性開支標準,推進服務型、節(jié)約型政府建設。通過壓縮一般性支出,騰出財力增加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支出。
(四)提高財政支出的使用效益
要硬化預算約束,建立效益評估系統(tǒng)。首先要嚴格執(zhí)行《預算法》,則政預算一經同級人大批準后,即具有法律效力,應嚴格按照預算執(zhí)行,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任何理由隨意開增支口子,并接受同級人大的檢查和監(jiān)督。同時要樹立新的社會成本一效益觀念。其次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效益評估系統(tǒng)。建立財政支出效益評估系統(tǒng)既是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又是提高財政支出管理水平,實現財政支出管理科.學、規(guī)范的迫切需要。按照效益財政理論,對各級預算支出定期進行客觀公正的監(jiān)督和綜合考核,并與下年度預算掛鉤,提高財政支出的營運效益。
三、結論
財政收支結構是衡量政府履職水平、社會發(fā)展結構的重要標準,尤其是則政的支出結構,極大的反映了政府工作能力和對政治經濟生活的調控能力的高低。只有合理的支出結構才能使經濟和社會生活都協(xié)調進步,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因此,對財政支出結構的不斷調整和優(yōu)化是十分必要的,我們必須全面關注政府在各個方面的財政支出,尋找最優(yōu)的支出分配結構。
參考文獻:
[1]李亞玲.我國財政支出結構中的問題和調整優(yōu)化[J].經營管理者,2009
[2]曾康華.優(yōu)化財政支出結構與推進民生財政[J].人民論壇,2011.
[3]郭磊.對優(yōu)化我國財政支出結構的思考[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