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菊英
(安陸市婦幼保健院,湖北 安陸 432600)
異位妊娠作為比較常見的婦科疾病,對孕婦有著較嚴重 的危害,甚至會導致孕婦的死亡。對于異位妊娠的傳統(tǒng)治療
方法為開腹手術,隨著科學的發(fā)展,醫(yī)療技術也隨之發(fā)展,使用藥物對異位妊娠進行保守的治療方式逐漸得到應用。近些年異位妊娠的患者數(shù)量有日漸上升的趨勢[5],特別是較多的患者沒有經過生產,對治療以后的生育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所以,需要對治療方式進行改善以提高患者治療以后的生育能力。本文針對使用米非司酮對早期異位妊娠的治療效果以及其繼發(fā)性不孕率進行分析,具體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5年5月~2017年7月在本院進行治療的早期異位妊娠患者68例,所有患者的情況都較好,盆腔積液<2.0 cm,并且沒有發(fā)現(xiàn)內出血。隨機分為兩組,為參照組和測試組,各34例。其中參照組患者年齡23~33歲,平均年齡(26.4±0.52)歲,經產患者11例,未產患者23例;測試組患者年齡22~31歲,平均年齡(26.7±0.43)歲,經產患者13例,未產患者21例.所有患者均無甲氨蝶呤和米非司酮禁忌證,同時沒有其他較嚴重的疾病,包塊直徑都≤3 cm,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3 000 IU/L,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有可比性。
1.2 方法 進行治療前對兩組患者的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和包塊直徑進行檢測并記錄。參照組患者使用甲氨蝶呤進行治療,使用方法為20 mg甲氨蝶呤加上100 ml的0.9%濃度的氯化鈉溶液,對患者進行靜脈滴注,1次/d,連續(xù)使用7d。測試組患者則聯(lián)合米非司酮進行治療,25 mg/次,2次/d,連續(xù)使用7 d,使用后若患者的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下降小于20%,則再次重復使用米非司酮7 d。所有患者在經過治療以后,對患者進行隨訪,統(tǒng)計患者的繼發(fā)性不孕率,觀察治療的效果。
1.3 評價標準 對兩組患者在進行治療前后的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的含量和包塊直徑進行檢測并進行比較分析,同時通過對兩組患者的隨訪統(tǒng)計分析患者宮內妊娠、再次異位妊娠、繼發(fā)性不孕率以及妊娠率并進行比較。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選擇SPSS 19.0軟件來統(tǒng)計和分析本次數(shù)據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數(shù)和例數(shù)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 對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后的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的含量和包塊直徑進行檢測并進行比較分析,治療前比較兩組患者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測試組患者經過治療后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的平均含量明顯小于參照組患者,包塊的平均直徑明顯小于參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
表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
治療后2.23±0.67 1.36±0.55 5.852 3<0.05組別參照組測試組t值P值例數(shù)34 34 β-HCG(IU/L)治療前2 235.5±188.6 2 246.2±185.3 0.236 0>0.05包塊直徑(cm)治療后1 451.5±103.4 1 082.7±101.9 14.813 1<0.05治療前3.82±1.23 3.91±1.16 0.310 4>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后妊娠情況對比 兩組患者經過治療以后,通過隨訪統(tǒng)計顯示測試組患者的妊娠率明顯高于參照組患者,并且異位妊娠和繼發(fā)性不孕率均小于參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妊娠情況對比[n(%)]
近些年來我國的異位妊娠患者的數(shù)量日漸升高,同時患者的年齡也逐漸向低年齡發(fā)展。對于異位妊娠產生原因較多,但是大多數(shù)患者都是因為輸卵管炎癥而造成異位妊娠[4],輸卵管黏膜炎會引起皺褶粘連,從而致使纖毛功能發(fā)生損傷,進一步對受精卵的運輸受到阻塞,最終導致受精卵在輸卵管中著床。異位妊娠會給患者帶來極大的安全隱患,當異位妊娠產生破裂后會引起患者的大量出血,從而對其生命安全造成嚴重的影響,需要進行及早的診斷與治療。
隨著醫(yī)療技術的發(fā)展,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檢測技術得到廣泛的應用[6],影像學技術也逐漸改進,異位妊娠在早期的正確診斷率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對于異位妊娠患者的早期治療主要分為手術治療和保守治療,其中手術治療的成功率比較高,但是其治療成本較高,且手術后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高,從而增加了患者的繼發(fā)性不孕率。隨著患者對生育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保守治療的應用得到提高。
保守治療及使用藥物對異位妊娠患者進行治療,與手術治療相對比,對早期異位妊娠患者進行藥物治療能夠減少患者因治療而帶來的痛苦,同時可以保證患者臟器生理功能的完整性,最大程度的保證患者的生育能力。目前對于早期異位妊娠患者保守治療的使用藥物多為甲氨蝶呤,甲氨蝶呤是一種抗代謝藥物。甲氨蝶呤可以對四氫葉酸進行抑制,從而對DNA的合成進行干擾,使細胞不能進行順利的繁殖,患者在使用甲氨蝶呤大約3 h后就會致使滋養(yǎng)細胞發(fā)生死亡,從而致使胚胎停止發(fā)育,并對妊娠組織進行完全的溶解,使患者得到治療。但是甲氨蝶呤具有一定的毒性[2],使用甲氨蝶呤進行治療會對患者的腸胃以及肝功能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害,從而影響患者的治療依從性。
米非司酮屬于甾體類藥物,能夠與孕酮對受體產生競爭關系[3],產生抗孕酮的作用,從而致使妊娠蛻膜和絨毛組織產生變性,進而連續(xù)性的產生前列腺素,同時減少黃體生成素的含量。同時米非司酮還能夠對患者的下丘腦和垂體進行刺激,致使患者胚囊產生壞死流產。使用米非司酮進行治療可以是患者對死亡胚胎進行自然的吸收,從而避免患者的輸卵管產生破裂。但是由于異位妊娠患者的孕激素一般含量較低[1],所以通常對米非司酮進行聯(lián)合用藥,可以減少妊娠破裂和腹腔出血的情況,從而確保患者輸卵管的完整性,保證患者的生育能力,同時還可以對患者的治療時間進行減少。
本文中兩組患者在進行治療之前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的含量和包塊直徑沒有明顯的差異,經過治療以后,測試組患者的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的含量明顯低于參照組患者,且包塊直徑也小于參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使用米非司酮進行聯(lián)合治療的治療效果良好,同時通過隨訪顯示測試組患者的繼發(fā)性不孕率明顯低于參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使用米非司酮進行聯(lián)合治療可以提高患者的生育能力。
綜上所述,使用米非司酮治療早期異位妊娠患者的治療效果良好,并且患者的繼發(fā)性不孕率較低,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