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一鑫,馬少雄,徐 宏
(1.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039;2.陜西鐵路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陜西渭南 714000;3.中鐵一局集團有限公司,西安 710054)
近年來,我國經濟飛速發(fā)展。在建國初期至20世紀90年代修建的鐵路已經不能滿足運營需求,鐵路擴能改造勢在必行。此類工程的共同點是既有線施工,安全風險大[1-5]。其中站改工程是鐵路擴能改造工程的重點和難點。建設單位、施工單位如何將站改工程合理、安全、高效地組織到位,更是鐵路擴能改造工程的重中之重。
站改工程能否順利、快捷的進行,站改方案的合理與否是關鍵。站改方案的合理性是建立在各專業(yè)施工內容融合的基礎之上的,然而,站改工程涉及專業(yè)的多樣性(土建、通信、信號、供電、接觸網等)和專業(yè)的特殊性致使建設單位和各施工單位無法準確地把握全部專業(yè)的特點和施工內容,導致在施工中存在盲目性。
目前,站改工程各專業(yè)圖紙均采用傳統(tǒng)的二維圖紙。各專業(yè)設計是否合理和各專業(yè)之間施工內容是否存在影響均無法提前檢驗,導致各專業(yè)在施工過程中出現(xiàn)停工和返工現(xiàn)象。因此,對各專業(yè)圖紙進行整合,提前了解各專業(yè)施工內容是確定站改方案的基礎,對方案的合理性進行檢查更是站改工程的關鍵。
本工程位于陽安二線既有城固車站,站改范圍K144+200~K146+260,既有到發(fā)線4條(含正線1條),均為60 kg/m軌,新增正線在進站端與既有正線并行引入,改建后設到發(fā)線5條(含2條正線),有效長度為880 m。車站對側新建中間站臺1座,改建站臺1座,新建接觸網工區(qū)1處,新建1—8 m旅客地道1處,改建既有專用線,相應改建車站咽喉。
(1)既有線施工,行車安全風險大
陽安鐵路,西起寶成鐵路的陽平關車站,經寧強、勉縣、漢中、洋縣、西鄉(xiāng)、石泉、漢陰等縣(市)境,東抵陜南重鎮(zhèn)安康,與襄渝鐵路接軌,全長356.5 km。是橫貫陜南,連接寶成、襄渝2條鐵路干線的聯(lián)絡線,是中國第二條電氣化鐵路。該線路行車密度大,陽安二線施工距離既有線較近,為臨近營業(yè)線施工,安全風險極大。
(2)管線復雜,管線安全壓力大
由于陽安線為電氣化鐵路,管線(信號、通信、供電、接觸網)錯綜復雜,對站改施工提出了更高的安全要求。
(3)專業(yè)繁雜,交叉施工作業(yè)多
站改工程牽涉專業(yè)多,且各專業(yè)施工均要在站改施工周期內全部實現(xiàn),空間和時間交叉面多,協(xié)調難度大。
(4)要點施工,對工序施工作業(yè)效率要求高
站改施工為既有線施工,既要保證鐵路的正常運營,又要完成站改施工任務,這就要求施工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影響鐵路運營的施工工序只能在鐵路封鎖點內進行,這就要求點內施工必須高效、快速、保證質量地完成施工任務。因此,對站改施工方案的要求極高。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即:建筑信息模型)是利用數(shù)字模型對項目進行設計、施工、運營的過程。包含了項目所有的幾何、物理、功能和性能信息,項目不同的參與方在項目的各個階段可以基于同一模型,利用和維護這些信息進行協(xié)同工作,對項目進行各種類型和專業(yè)的計算、分析和模擬。BIM的提出和發(fā)展,對工程建設行業(yè)的科技進步產生了重大影響。應用BIM技術可大幅度提高工程建設的集成化程度,促進工程建設行業(yè)生產方式的轉變,提高投資、設計、施工、運維乃至整個工程生命期的質量和效率,提升科學決策和管理水平。利用BIM技術指導工程施工,可以有效支撐工業(yè)化建造和綠色施工、優(yōu)化施工方案,促進工程項目實現(xiàn)精細化管理、提高工程質量、降低成本和安全風險[8-16]。
針對城固車站站改工程具體特點,結合國內BIM技術在鐵路工程方面的應用經驗,主要研究應用BIM技術解決站改工程施工中方案的確定和施工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具體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建立城固車站站改前后BIM對比模型,并進行整合,在模型中直觀地展示新老站場交叉范圍,對站改方案的確定起到直觀的指導和輔助作用;
(2)借助BIM可視化、可模擬性的優(yōu)勢,對站改方案的比選、優(yōu)化與確定起輔助作用;
(3)借助精細化BIM模型,對關鍵部位的測量信息進行復核;
(4)通過站改方案BIM模擬協(xié)助布置場地以及制定材料進場計劃;
(5)應用BIM模擬技術對車站站改方案及關鍵工藝進行交底。
建立精確、可靠的數(shù)字信息模型是運用BIM技術指導施工的前提條件。本工程主要根據(jù)后期應用進行建模劃分,并將類似結構,或者一些標準、通用構件,提前嵌入零部件中,通過提取這些知識,并在模型內部進行配置,從而實現(xiàn)知識的重用,提高建模效率。采用CATIA建模軟件對城固車站所有二維CAD圖紙進行整合,模型數(shù)據(jù)均與二維圖紙相對應,精度高、數(shù)量全。模型包括路基、橋涵、軌道(既有和新建)、道岔、信號、接觸網、旅客地道、雨棚。如圖1~圖3所示。
圖1 城固車站既有設備BIM模型
圖2 城固車站站改后BIM模型
圖3 城固車站站改工程BIM模型細部構造示意
圖紙會審是工程項目技術部門在前期項目準備階段的主要內容之一,是保證圖紙準確無誤的基礎。利用BIM模型將三維的工程實體進行全方位顯示,直接、清晰地表示出各專業(yè)構件之間的空間關系,大大降低技術人員理解圖紙的難度,提高工作效率。本工程共發(fā)現(xiàn)旅客地道、路基、接觸網立柱與水溝、給水消防管與旅客地道、雨水污水管與旅客地道、旅客地道與雨棚、雨棚基礎和雨水污水管、信號燈與水溝等專業(yè)間碰撞共21處。圖4顯示部分碰撞情況。
圖4 部分碰撞情況示意
由于站改工程涉及專業(yè)多,交叉施工是不可避免的。為使各專業(yè)施工在前期部署和施工計劃安排上更加合理,減少返工和浪費,通過BIM軟件對各專業(yè)圖紙進行整合,結合BIM技術的可視化優(yōu)勢,使各專業(yè)在模型視圖中對施工內容更加清晰,對不同專業(yè)之間存在交叉施工的部位和區(qū)域進行匯總,為站改工作的推進提供依據(jù)。圖5列出應用BIM技術檢查出的典型電纜過軌情況,為信號線路及軌道線路交叉施工安全順利進行提供可靠依據(jù)。
圖5 電纜過軌施工示意
對既有線、既有構造物、設計線路模型進行整合并綜合分析,借助BIM技術的三維可視化優(yōu)勢,將站改工程需要拆遷的線路和構造物進行匯總分析,確定拆遷范圍和內容,從而更形象、更直觀地對站改工作量進行把握,在站改項目實施前做好拆遷工作,為站改正式啟動掃清障礙(圖6,圖7)。
圖6 設計線路和既有線路及既有構造物模型整合
圖7 K144+883~K145+113需要拆除股道示意
精細化BIM模型能夠提供高精度的坐標信息,對關鍵部位的測量信息進行復核,并直接為施工現(xiàn)場提供數(shù)據(jù)來源。如表1所示。
表1 城固車站站改工程坐標復核一覽
借助BIM技術的可視化和可模擬性,對站改方案進行模擬施工,同時對方案的合理性進行分析和討論,進行優(yōu)化后用于指導施工。
根據(jù)站改方案的BIM模擬,結合既有線及既有構造物情況,借助BIM模型的可視化優(yōu)勢,確定施工材料的進場順序和堆放位置,保證站改工程材料進場順利進行,既不耽誤施工進度又能做到工完料清,實現(xiàn)材料及場地的科學管理和合理利用。如圖8、表2所示。
圖8 某處材料場地位置示意
表2 城固車站站改工程材料進場計劃
借助BIM技術對關鍵工藝進行模擬,可以使技術人員對施工工藝及方法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和掌握,在施工現(xiàn)場可以更加熟練及時地指導施工。尤其對于日益年輕化的項目團隊,此項工作更顯重要。
將BIM模型導入工作平臺,使模型與施工計劃甘特圖相關聯(lián),實現(xiàn)模型與時間軸相對應的虛擬建造,見圖9。
利用BIM軟件和VR眼鏡在城固車站模型中進行漫游,使項目建設管理者在施工前對建成的項目實現(xiàn)感官上的總體認識,為指導施工提供依據(jù)。在進行漫游的同時可以進行問題的管理和剖切面的查看。見圖10。
圖9 旅客地道虛擬建造截圖
圖10 旅客地道剖面
(1)建立了城固車站站改工程精細化BIM模型,為應用BIM技術指導施工提供可靠依據(jù)。
(2)借助BIM技術,充分發(fā)揮其數(shù)據(jù)化、可視化、可模擬化以及協(xié)同工作優(yōu)勢,完成審圖及碰撞檢查、交叉施工情況分析、遷改工程深入論證、施工關鍵工藝模擬、結構物虛擬建造以及漫游等施工前期準備工作,為工程施工高效推進提供了參考依據(jù)。
(3)BIM技術在城固車站站改工程中的成功應用,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對于類似工程應用BIM技術具有較好的借鑒作用。